我是烟雨人 ▷

宣讲员的“悖”、“备”、“乐”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12年05月12日 早上9:20评论-2条

作为一名基层宣讲员,实在说,就这个新角色而言,我也才三五个年头,其积淀、经历与老宣讲员相比相去甚远。虽然在先前做过十三年教师,教过语文,教过社会,教过思想政治,但“河是一条河,流淌的却是不同的溪水”,其宣教宣讲的组织、方式、套路,几乎不能相提并论。为此,我从困惑之“悖”、努力之“备”、收获之“乐”三个方面谈谈日常宣讲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困惑之“悖”

一曰“对象之悖”。在流行歌曲中,“我攥着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的流行词,折射的是“旧瓶能否装上新酒”的焦虑;在流行小品中,本山大叔对小崔谆谆教诲说的“你大妈已经不是过去的大妈,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台词,反映的则是“山不转来水在转”的某种恒定性。从当前宣讲的受众群体分析,其实也出离不了这个圈儿。在社会经济结构、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四个多样化”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日益凸显,宣讲受众的“圈内”、“圈外”都出现了“今时不同往日”的个性特征:“圈内”是温吞水,任你宣讲天花乱坠,我自貌似清醒、理性“岿然不动”;“圈外”是自来水,“386199”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有时间听却未必听得懂,听得懂的却未必有时间奉陪。在宣讲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这种“热脸贴上冷屁股”的尴尬,让“讲给谁听”成为一种现实羁绊。

二曰“信息之悖”。在较为传统封闭和信息单向传递的阶段,谁占有信息的主动权和首发权,谁就拥有了发布的心理优势,往往在不期然间展露出某种事实上的优越感。这就如以往的教书时代,因为老师拥有了教学参考和教案实录,先于学生之前撩开了习题、难题、拓展题的面纱。角色身份的独特优越性,让教师具有了先天性的优势地位,受众想不“仰视才见”都不行。但在信息平行传播的当下,特别是“多媒体、全媒体、跨媒体”旗号下的现实情境,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人人都是信息源,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俯拾可得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来源,让《参考消息》失却了神秘光坏,让《宣讲参考》飞入寻常群体,这就让承担宣讲任务的宣讲员再也不能仅凭信息的优先占有而“一招先天下鲜”,躺在信息的高地上自得其乐。我在最初的宣讲实践中,就曾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变化,而想当然地端出自以为新颖神秘却早为受众所掌握的信息,结果“止增笑耳”,未成曲调先有尴尬,让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曰“平台之悖”。对于集中式、大呼隆的宣讲活动,往往诟病甚多,总认为这种方式“重形式轻内容”、“重程序轻实质”、“重共性轻个性”,似乎不可取处甚多。按当前比较时髦流行的说法,“面对面”、“一对一”、“微课堂”、“虚拟讲堂”更应成为潮流。但是,单向的忽略和取舍并不意味着集中式、大呼隆的宣讲形式就此进入历史,成为一种摆设和记忆。从当前了解到的情况看,佛教的法会和基督教的礼拜与聚会走的仍然是集中、集约之路。“阵地不是被人夺走的,而是自己拱手相让的。”在主流宣讲的平台坚守上,仍然有较大的文章可做。创新固然重要,未必一定“非此即彼”。既要适应于“微”的新形势,又要把持住“传统”的旧优势,如此才不会陷入“猴子下山”的悖论。

努力之“备”

一曰“心理之备”。“你准备好了么?”这应该是合格基层宣讲员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心理准备,兼容了自身角色定位和受众对象把握两个方面。和在办公室拟文发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等单向活动不同,宣讲要的是“用自己的口传达应该传达的声音”,而受众“用自己的耳倾听应该听到的声音”,甚或更高的境界“由此及彼,用自己的心再体验再感悟”,要的是宣讲和受众的有益互动。记得有次到一个偏远乡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那是我真正以宣讲员身份的“处讲”,准备不可谓认真,自信不可谓满满,但登上宣讲台才开口几句,我就发觉可以套用一句很古龙的话“我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听宣讲的主体是各个行政村的两委会干部,兼具还有欢送一位调动乡领导的性质,整个会场很“草根”,整个氛围很“家常”,而我用的却是循规蹈矩的宣讲体、中规中矩的书面语。结果,我说我的,他聊他的,呈现的是“鸡和鸭说”的纠结。面对受众群体“社会人”的属性,先前在学校上课用的那个套路根本不灵。也正是这次“处讲”,给我很感性的触动,让我再以后的宣讲中始终把自我角色和受众心理的定位放在了准备的首位。

二曰“素材之备”。说起宣讲素材的准备,按我的理解和做法,主要来自四个途径:一是宣讲的方向性要求以及主流性观点、核心性表述,这种从公文、提纲、经典文献中撷取出来的素材,严谨、精粹之余,虽然不免有些枯燥、古板,但却是宣讲的“纲”,按毛泽东同志说的“纲举目张”,很是重要;二是文摘类综合类报刊杂志,像《报刊文摘》、《读者文摘》、《中国剪报》,还有《半月谈》、《时政参考》、《宣传半月刊》等,这些信息源有些“给我一日,还你千年”的味道,是宣讲非常重要的资料来源;三是网络、论坛、微博客,在信息化时代,这里的信息浩如烟海又瞬息万变,有时还鱼目混珠、良莠不齐,要高度关注这个途径的信息源以便“与时俱进”,但又不能为网络信息“马首是瞻”,要进行一定的过滤和甄别,不能“下锅就是菜”;四是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以及走访调研中的拉话家常,“深山有智慧,民间出高人”,这种途径的信息,可以让宣讲更为鲜活。

三曰“裁切之备”。“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于宣讲材料组织而言,也是如此:一是谋篇布局的裁切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对象有所侧重,有所忽略。去年2011年,宣讲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展开,我给自己选择的是《传统文化与软实力构建》的宣讲专题,侧重从文化的角度来缀联。针对不同的群体作相应的取舍:行政服务类机关,侧重于以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机关文化力;农村宣传文化员培训,侧重于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农村基层的现状和实践路径;作家协会年会,侧重于“三俗”对现有文化环境的冲击和破解。二是信息段子的裁切上“多点并举”。“段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段子是万万不能的。”没有段子的宣讲会显得乏味无趣。我的体会是,段子要用切合主题情境的,要用“与时俱进”的,有时可以成对出现。比如去年年初,楼市调控还未显现威力的时候,我用楼市版的《沁园春》(惜秦皇汉武,闻所未闻;唐宗宋祖,捏紧钱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蜗居蒙古包)来折射社会心态;到七一宣讲,已经发力了,就改用凤凰卫视的采访,以楼市调控之于不同群体的纠结,来说明利益诉求。此外,但段子已为受众所熟知的时候,就从“概念总是成对出现”的理性解读上入手,也能占得有利位置。

收获之“乐”

一曰“锤炼之乐”。“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宣讲员的身份职责所需,倒逼自己更多更好更快地学习思考,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进步,锤炼的是思维品质;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基本能够镇定自若,锤炼的是胆量台风和行事处世的能力;从照本宣科的古板到随机应变的即时调适,锤炼的是应激机智。

二曰“友谊之乐”。利用宣讲这个平台,认识交结了各个不同行业的更多的朋友,视野范围、工作界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拓展。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其他工作中,有了更多的信息、智慧来源。工作、生活,皆可乐。

三曰“成效之乐”。通过宣讲被人记住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有时来办事的人说句“你给我们上过课”,又或者通过其他人的口对我的宣讲进行肯定性评价,我总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喜悦感。

有酸有甜,或许正是基层宣讲的本源之味。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林步山人点评:

那种带有主流话语性质的宣讲,虽然也充满了智慧和人生哲理,但因为政府言行的不一致,收效很难说。基层宣讲员本身很辛苦,也很有才学。无奈,就好像一块钻石,镶错地方。感谢赐玉,祝好!

文章评论共[2]个
明镜亦非台-评论

感谢阅读鼓励,文好!at:2012年05月12日 中午2:16

明镜亦非台-评论

不怕拍砖,从主流看,还是振奋人心的。at:2012年05月12日 中午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