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竹意宜昌石头

发表于-2012年06月01日 上午11:31评论-4条

一、竹

竹,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既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树。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竹的地下茎各节的芽可以萌发成在地下横走的竹鞭或者是地上伸展的竹竿。竿节上的芽就会形成各节的分枝和叶片。竹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植物,据说,有些竹的上部分的空心茎每天可长出40厘米,而完全成长后的高度可达35─40米,那才叫一飞冲天呢。

常见的有丛竹、斑竹、箭竹、方竹、桂竹、紫竹、凤尾竹,分布最广、用途最大的在江浙一带被叫做毛竹,而在湘鄂渝川则被称为楠竹。根据竹子的地下茎有散生、丛生和混生之分;地上竹子有大、中、小之别,还有青、黄、绿、紫、麻之色。更有方、圆、异之类。在园林造景艺术中可以形成疏密有致、别具一格的景致,或单独成片成景、或与其他植物,或与山、石、水等相配成景,无不相宜。

竹的用途十分广泛。席子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在我国南方大都由竹篾编成,成为夏日家中必备。在庭院中则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假山水榭的植物;竹可以用来制作家具、造纸、工艺品、乐器和建筑材料;竹青可以入药;竹笋是常见的美食、竹子的种子被称为竹米,因为不易得到,所以是更为珍贵的美食;还可以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异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的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而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最有力的证据则是我国商代就已经知道把竹做成竹片,把字写在竹片上就是竹简,用绳子把竹简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的“册”就是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上的。

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有一句成语叫“罄竹难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有一句成语叫“竹报平安”。而对竹的开发利用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我国比欧洲整整提前了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从竹简开始到竹纸的出现,竹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对竹的利用还有许多,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还有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的竹制武器。《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字词句就更为可观。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的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二、竹文化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曾经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先人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宋代出现了詹成,明代出现了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清代中期形成以翻簧竹雕为主流的竹雕工艺,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的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

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对中国音律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周朝以后,历代都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日本如今还在这么叫,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吉祥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尚书?禹贡》记载:“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那时人们就已经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了。竹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这是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之一。竹在庭园布局、园林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可以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以竹配置的庭园具有典型的东方园林韵味。常常与亭榭楼阁相配植,既可衬出建筑物的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的质感,还可以为居室带来“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妙境;也可与山石及其他植物组景,如用竹与桃混栽,可形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诗?卫风淇奥》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更是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赞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要么枝叶挺秀细长,要么枝干上印有淡淡的花斑;有的青秀婀娜,有的在叶片上生有斑白的图案,也有些其枝干分别带有紫色、黄色和紫红色,更是美不胜收。竹子挺拔雄劲、潇洒脱俗、婀娜多姿、虚心有节、不畏霜雪,具有极好的观赏性。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北宋开创的湖州竹派被后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三、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竹均有幸并列在其中,可见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竹杆挺拔秀丽、叶片潇洒多姿、形状千奇百态;也因为竹虽无牡丹之富丽、也无松柏之伟岸、更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世人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奉献的生物形态和特征被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和气节,被列入人格道德之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之所以为“四君子”,只是因为梅的冷傲清高、兰的清淡雅致、竹的高风亮节、菊的不拘与傲骨。“四君子”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因此成为历代中国文人感物喻志的重要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得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梅,枝干苍老虬曲,能在冬天寒冷中开花,能够表达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兰,生于幽谷无人之处,没有鲜艳招摇的颜色,而有幽香,能够表达不求闻达,在隐居中独守情操的高雅精神。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宁折不弯,能够表达士人行为上的品质、操守,谦虚而刚毅的精神。菊,于深秋百花凋落时,还可以傲霜雪而开放,即使枯干残败犹有抱霜枝,能够表达士人在困难来临时的勇敢精神。 

“四君子”是中国画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始于明代黄凤池辑的《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画家习惯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也说:“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四君子当然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同时,梅兰竹菊因为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正以此来表现他们对社会和生命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这一点因为国人越来越多的崇洋媚外而消失得很快,而到过日本回来的则赞不绝口,“四君子”在东洋居然被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就是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

不过,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我们深深感动;而竹的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我们引为同道。设想一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腊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春兰翠色长存的高洁,还有秋菊“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傲气,并以竹本身那不屈的气节、谦逊的胸怀、超凡脱俗的个性,那就是君子之风。“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设想一下,在琴棋书画之中欣赏梅兰竹菊一定是一种美的享受。

有一点值得提醒的,竹子可是多年才开花一次,居然能与那些年年争相斗艳的梅兰菊与之并列为“花中四君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四、百战几时能著我,万竿深处一凭阑

关于竹,朱元璋那个乞丐皇帝写的很朴实、很大气:“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玄烨在那首《闲坐咏竹》中写的很淡定,但实在不怎么样:“门外千竿细竹,窗前万朵鲜花。秋寒众色皆变,惟尔霜姿可嘉。”毛泽东1961年在一首写给周世钊的七律里写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方志敏在革命的艰难关头模仿朱元璋写下了气贯长虹的诗句:“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而康有为在《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里写的却是高风亮节:“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文徵明写的则是竹的意境:“分得亭亭绿玉枝,雨馀生意满阶除。凌霄已展疏疏叶,护粉聊营短段篱。肯信移来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医。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

那个写过《燕山夜话》的邓拓这样写竹:“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那个当过国家主[xi]的湖北人董必武这样写竹:“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那个在翻云覆雨、拨乱反正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叶剑英在他的那首《题竹》中说的倒是实话:“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杜甫的《咏竹》是一幅写生画:“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郑板桥的《题墨竹图》又是一种样子:“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玄虚子那个世外高人写的是:“寒岩鸦秀无多种,惟有琅干过岁华。直节正当恬养素,虚心恰合道生涯。迎风瑟瑟清未冷,戴雨潇潇净更嘉。谁并真常君子器,偏宜仙洞道人家。”刘禹锡的那首《庭竹》写得绘声绘色:“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那个道学先生朱熹在《新竹》中写的没什么新意:“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明朝的那个徐渭则在《风竹》中胡说八道:“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不过清朝的戴熙在《题画竹》中写的是实话:“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王慕兰的《石门竹枝词》就是一幅乡野图:“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吴昌硕的《雪竹》写的有些意思:“吾庐独破撑风雨,修竹连山当友朋。有郫筒数升酒,不然今夕坐愁冰。”徐渭的《风竹》也写的不错:“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不过我还是喜欢贡性之的那首《雪竹山房》,有声有色、叫人读后如临其境:“此君节操独凌寒,冰雪丛中更耐看,帘幕影迷金琐碎,佩环声动玉阑干。只疑玄圃翻琼树,错讶瑶台舞素鸾。百战几时能著我,万竿深处一凭阑。”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的精髓就在于这些历史的传承、建筑的创新、音乐的延续、道德的情操、气节的坚持和诗词的写意之中。(2012-05-25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宜昌石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子川推荐:金子川
☆ 编辑点评 ☆
金子川点评:

对竹,竹文化研究颇深,很有造诣,有说教意义,可读,推出共赏!

文章评论共[4]个
呆贝贝-评论

一篇竹文化研究大全,欣赏了,问好老朋友!at:2012年06月01日 下午3:22

宜昌石头-回复本来只想写一点,结果收不住了 at:2012年06月02日 上午10:57

绍庆-评论

晚上来拜读,在六一节里,祝愿全家老老少少,快快乐乐,幸福安康!(:012)(:012)(:012)at:2012年06月01日 晚上7:52

宜昌石头-回复朋友的关怀感激不尽 at:2012年06月02日 上午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