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安惠里
李亚雄
安仁庄园博物馆,当地人习惯在称呼上区分为老公馆(原刘文彩公馆),和新公馆(原刘文辉公馆)。在这两者之间,有一条近200多米长、约20米宽的泥土路面,列为博物馆后,为了打造景点,将这条路面改造成了一条古街道,取名为“安惠里”。
据《辞典》解释,“里”即里弄,小胡同,小巷也。它是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的情况,又可以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冠名者在这里用一“里”字,我想是否取其幽静之意?过去那些达官贵人们,有意将自己的住宅冠以“里居”、“里闾”大概就是这个用意吧。
走近安惠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三门洞石砌牌坊,正面橫额上“安惠里”三个楷书大字赫然醒目。由于牌匾很高,书者姓名过小过细,本人又是老花眼睛,兼之孤陋寡闻故未识大名,请教了两位当地人士,均不识不知,只好作罢。石柱上撰有楹联,上联为“秦汉古风安仁圣教今猶盛”,下联为“江河新貌惠世慈波久更深”。这里在上下联之间,巧妙地嵌入“安”、“惠”二字。牌坊背面也有提咏,橫额上“博闻荘”三字强劲有力,这次我看清楚了,是流沙河老先生书写的。石柱上也撰有一联,上联为“安乐居家道远须从宁静去”,下联为“仁慈理政国强必从和谐来”。这里上下联的第一个字也巧妙地嵌入“安”、“仁”二字,两联堪称佳作。
整个一条街上以榕树为主色调,兼有杨槐以及一些观赏树木花卉,使整条街上几乎浓荫蔽日,行人少受日光照晒,真舒心惬意。街道两边的舖面全木结构修建,青瓦屋面,别具一格,石板街道光洁平整,无尘沾染鞋袜。街道面积的一半深挖了一道沟渠,引入潺湲流水,清澈见底,偶尔可见一二游鱼,游弋其间,突感人影逼近,立即进入石缝之中,久候不出,使你望而叹息。
安惠里整条街面以突出文化为内涵,除了几家供游人进食必须的餐饮店,整条街上被文化气息所包围,经营的商品有国家允许出售的文物、工艺品、(包括石雕、玉器、陶俑、古木制品,骨制品,紫砂壺,鼻烟壺、古戏剧服装、道具等等不一而足),还有大型石器,古建筑木制配件,书画等美术品,真是琳琅滿目美不胜收。各商家的店名也各出奇招,颇具文化底蕴,如“博古堂”、“天才阁”、 “巴蜀堂”、“古宝斋”、“德新源”等等,这里面有各商家的深刻寓意于其中,我想只有他们才能解释含意。
店家的商品也各具特色,如安惠里104号“天才阁”,店前摆放有80个约20厘米见方,1.5厘米厚的青灰色土陶烧制品,每个上面有1个篆书字体的寿字,共80个不同篆体的寿字,均各有时代出处,此商品堪称一绝。
“古蜀乌木工艺”的乌木制品,摆满货架,雕刻技艺也属上乘,其中有一台木砚长约35厘米(笔者目测而已),宽约20厘米,通身乌黑铮亮,无一瑕疵,无一裂纹,宽窄不一的浮雕精美花卉围绕四周,似觉墨香花香袭人,甚是悦目赏心,实为收藏之上品,观后令人赞不绝口。
“德新源”和“古宝斋”两处商店,是典型的中国式手工业经营方式,前门设店后门设厂,主要产品是做仿古傢具,店主告诉笔者,他们的产品均可按雇主要求的样式生产,根据不同的材质和工艺要求,收取不等的费用,不滿者可退货,一句话道出了生产者高超的、无瑕可击的生产技艺。
在一家店门前,门柱上贴着一面不显眼的小牌,上书“郑开蓉绘画工作室”。这是一间并不宽大的书画展销门市,在门面的中间放一张条案,是郑女士工作的画案。门前摊位上摆放着一些小型书画作品,如团扇,折扇,板画等,其中有无字画白纸折扇,客人购买后,可要求作者现场作画。在墙壁上挂滿了各式各样的单条字画,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有水墨与彩绘,有写意与工笔,人物传神,山水逼真。
笔者参观后与作者攀谈了几分钟。据郑开蓉女士介绍说,她是重庆市人,浙江国美画院毕业,从事绘画工作30余年,获得多项大奖。她来此处建立工作室,除销售而外,也将以画交友,以文会友。她的桌上摆了几件奖状,其中一帧《清凉图》,于2005年评为“翰墨中国”金奖,收入中国书画研究院编篡的《翰墨中国》画集。她的作品被全国书画家作品“润格认定委员会”认定,其艺术作品润格价为每平方1500元人民币。感谢作者为安惠里文化市场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在一株大榕树下,围滿了看客,人声鼎沸,噪声中不断有人吆喝“龙!龙!龙”!笔者挤入人群一看,原来是卖糖画的,两个年青的妈妈,带着各自的孩子在那里转圆盘。两个孩子拨动转盘,妈妈们高叫“龙!龙!龙”!围观的群众也助兴地高喊“龙!龙!龙”!转杆停止后,不是龙而是仙桃与公鸡,妈妈和观众同时发出叹息声。孩子不滿意,吵着还要转,两位妈妈各自又丢下3元钱,两个孩子再次拨动转盘,“龙!龙!龙”的大叫声再次响起,似乎比第一次还要叫得响亮。转杆停止后,又是仙桃与公鸡,又再次发出叹息声。
接着、糖画艺人舀了滿滿一勺糖浆,在手上微微掂了一掂,然后对着工作石板,将勺侧了一下,糖浆牵线似地流了下来,勺子在师傅手中,尤如饱蘸浓墨的狼毫快速飞舞,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跳跃,糖浆时粗时细,随着勺儿来回穿梭似地旋转,如蜘蛛织网一般纵横交错。不大一会工夫,两枚仙桃,两只雄鸡跃然画板之上,真感谢师傅为人们作了一次精彩的糖画艺术表演。
这位师傅姓胡,安仁本地人,今年70岁,尚容光换发,谈吐清晰,自幼师从父亲学艺。糖画艺术的艺人们,在我国已经不多了,我国已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糖画艺术在安惠里的上市,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人们的欢迎,也给安惠里增添了一面亮丽的招牌。
2012年5月30日
-全文完-
▷ 进入李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