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化杂语2李家纬

发表于-2012年06月03日 清晨7:30评论-11条

真正的自由,是人活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里。为所欲为,我行我素,放纵堕落,颓废萎靡,寄生啃老,都与自由背道而驰。

《兰亭集序》是千年一遇的天人合一状态下诞生的艺术神品,它有八片美丽的花瓣:醇厚之味,飘然之境,隽永之辞,精彩之文,天然之色,绝伦之美,畅达之意,逸兴之乐。

中国是最讲三六九等的国度,通过观察别人的举止和穿着判断对方的位置。中国人习惯于按照财富(局限于金钱和有形资产)划分人的等级。贵族、中产、小资、贫民、赤贫。中间还有很多过渡。贫富差距和文化贬值是连锁反应。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人羊》中表达了民族尊严的清醒意识,这一点很像中国的鲁迅。从语言角度讲,我更欣赏三岛由纪夫的《天人五衰》。

海德格尔十分关心终极问题,他不大喜欢循序渐进,他的理论里面,过渡很少。他直接叩问存在的命运,揭示存在的谜局。“诗意安居”是个理想主义方向,但比共产主义更近,似乎可以伸手触摸,它不是停留在想象之中的生存状态,它具有随时转化为真实的特点。这种转化的驱动力是人的素质,素质的内核是悟性。有人提出否定海德格尔,主张“回到康德去”,我想正是康德在人学方面的优势发生了作用。这些人对终极的有无产生了困惑和犹疑,他们想法设法也弄不出个究竟,于是回头去寻找将人阐释得十分透彻的康德。

我对旅行不太感冒,但我很能够理解那些愿意一直在路上的人们。沉静的状态是最佳的生存状态,通达这种状态的途径之一便是旅行,除了之外,还有阅读、音乐、绘画、园艺、写作等等。

多元化是个堂而皇之的观念陷阱,会让人丧失判断的尺度和规则。恶比善、丑比美更多元。我们认同了多元,就会让大量病毒在毫无防御的情况下冲进来,让我们不知不觉间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鼠目寸光起来,还自以为掌握了新的真理。任何严肃的事物,都以一元为基础,二元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而任何游戏的事物,都欢迎多元,抵制不了猫腻。因为多元可以把规则搅乱,而乱可以成为一种格调低级却很有“必要”的助兴。说到多元,不能不提到电影《色,戒》。《色,戒》简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曲挽歌。不学无术的人会为这部电影倾倒。

印度电影《杀手的决定》是一部有诚意的好片子。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却老练的杀手执行老板交给的一项任务,暗杀一个人物,这个人物非同小可。一个机缘让杀手改变了决定,他放弃了暗杀计划,转而和要实施暗杀的这个人物联手演了一出好戏。这个人物是个老警察,他已死去的儿子与他所见到的这位年轻杀手容貌极其相似。老警察明察秋毫身经百战,年轻杀手沉着冷静训练有素,他们的联手是这出戏的高 潮。是什么触动这位年轻杀手改变主意呢?一个是老警探父爱的流露,一个是老警探直言不讳的坦诚,一个是年轻杀手就此歇手的决心。

某日我给朋友甲发了一条原创短信,次日收到好友乙发来的短信,与我昨日发出的内容一字不差。甲和乙从不相识。短信用了拟人修辞,幽默风格唯我独有。这说明我的这条短信二十四小时就辗转了整个中国。世界还是太小了,在这个舞台上,什么都可能发生。

寄居山林,隐居乡野十一种心灵皈依之途,让处于喧嚣浮躁迷失中的现代人羡慕不已。现在已无处可隐,处处物化,只能打点好自己的精神生活,别太贫瘠也别太拥挤。太贫瘠则空虚,太拥挤则鼠目寸光。人与自然的对立融合,是一个古老的矛盾,关键在于人的姿态,是在利益的驱动或暴力的要挟下化身为恶,还是在欲 望的和解或内在的深省中还原为善,这是关系到文明的前途的大事。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面对,而不是逃遁;是解脱,而不是承受。什么是人文?用文化武装人,让人达到自我的和谐,这就是人文。

中国的乡土文学整个地在走向虚伪。没有鲁迅式的审视与批判,没有沈从文式的大爱与关怀,没有萧红的真实与虔诚。现在的文人都是坐在高楼大厦里,发一点小感慨,抒一些小情调,拿“乡土”的“风”来点缀一下芜杂的城市生活,装作有韵致或尚未放弃孤高,以“自 慰”。

作家的成长过程,就是把心中的导师一个个划掉。

陈凯歌导演的《风月》是关于辛亥革命之后某个旧式家庭(家族)崩溃的故事。它让我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封建社会教会女性做什么,二是旧的家族体系有哪些好处和坏处。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是用战争讲述反战(和平)的真理。情义、承诺、野心、私 欲、背叛,都熔化在清末这个历史大背景中。人民为吃饱饭而作出的抗争是无可非议的。面对同样困苦的饥民,暴乱者心生悲悯,凸显了人性的善。而这与战争的残酷本质是相悖的。影片渗透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风月》堪称女性生存沉思录,《投名状》则是男性生存沉思录。

研究海德格尔哲学需解决多个抽象概念问题。研究他的哲学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存在的诗性”,诗性高于生死,高于善恶,高于贫富。它是人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生命形态及人对大地温度的诗意触摸。尼采提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是两种狂放的诗性。强力意志不是热情奔放的诗性,而是肃穆的诗性。纵观尼采中期思想,可见他在文化心理上出现大的调整的痕迹,很可能是脱胎换骨的调整。尼采后期的思想经历了蜕变和沉淀,绽放出夺目光彩。可惜的是,尼采人生最后十年精神崩溃,形同植物人,彻底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李家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作者从《兰亭集序》开篇,到对电影观后的一些感悟,让我们跟着作者天马行空的思考在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畅游。

文章评论共[11]个
李家纬-评论

呵呵,这贝贝,我强力批判的就是多元化。但是你读出了多元的味道,说明你受益了,我还是欢迎的。at:2012年06月03日 早上8:32

呆贝贝-回复我没有说是赞扬还是批判多元化啊!我只是说,你的文章从古代说到现代,从文章说到电影,这样的时间、空间与国界的跨度,还称不上是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畅游吗? at:2012年06月03日 中午2:55

呆贝贝-回复或许是小女子愚笨,没有理解你的文章的精髓,见谅! at:2012年06月03日 中午2:57

李家纬-回复贝贝的落脚点是畅游,呵呵,是的,你把握的很准。 at:2012年06月03日 下午3:31

秦正川-评论

珍藏学习.祝福!致敬!at:2012年06月03日 中午1:05

李家纬-回复问好正川。 at:2012年06月03日 下午3:35

福洋-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周末愉快!at:2012年06月03日 中午1:14

李家纬-回复问好福洋。 at:2012年06月03日 下午3:35

麻迷尔-评论

作家的成长过程,就是把心中的导师一个个划掉。at:2012年06月03日 晚上8:12

李家纬-回复欢迎兄长 at:2012年06月03日 晚上9:46

胭脂123-评论

中的乡土文学整个地在走向虚伪。没有鲁迅式的审视与批判,没有沈从文式的大与关怀,没有萧红的真实与虔诚。现在的文人都是坐在高楼大厦里,发一点小感慨,抒一些小调,拿“乡土”的“风”来点缀一下芜杂的城市生活,装作有韵致或尚未放弃孤高,以“自 慰”。非常赞同,知音!at:2012年06月05日 下午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