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名非“名”论郭军平

发表于-2012年06月06日 清晨7:30评论-2条

中国人向来崇尚一个“名”字,无论是过去也罢,还是于眼下而言,国人向来对“名”字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充分的说明我们还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民族,相对而言,偏于感性的色彩还是较多。这一特点,从我们民族的比较突出的从众心理上可以看出,正因为有了严重的从众心理,因此也就会相对的产生严重的盲目崇拜的心理现象。

举个例子,你看,在国内,大凡只要是冠上“名”的人或者“物”,就一定会有众多的人追捧,崇拜,大多数人们一味的追捧,崇拜,其实也不过是跟着感觉走,不管对追捧的对象是否了解,也不管对追捧的对象是否有着实质的感情。于是乎,在忌讳“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传统的国度里,人们对于“名”的追求也不再是羞答答的了。因为大凡人或者物一旦冠于“名”字,似乎就有了一层光环,这种滑稽就有点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或者猪八戒在取得西天之经之后就坐上了神坛一样,就混的人模人样了,似乎也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猪鼻子插葱——装象了。

其实,坐不坐神坛,孙悟空还是孙悟空,猪八戒还是猪八戒,在根本上讲,他们的本性依然是不变的。我们不能因为孙悟空坐上了神坛,就改变了他那猴性的德行;我们也不能因为猪八戒坐上了神坛,就改变了他那贪吃好色的德行。然而,大凡愚昧的群众却是最容易受这样的光环的迷惑,以至于错误的认为剃了光头的就是不吃腥的,戴上了尼姑帽就是灭掉了情*的,进了佛堂就是干干净净的,这其实是一种迷信心理,就像人们迷信那些所谓的“名”人或者“名”物一样,而终止于上当受害才清醒。

我们被“名”的东西坑害不少,先是名牌的三鹿奶粉,吃出了好多大头娃娃,再就是所谓的“气功大师”给人治病,其结果是耽误了多少人的病情,还有更多的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四处兜售伪劣产品的保健品机构,又不知赚了多少昧良心的钱财。其实这都不要完全责怪这些“名”人,“名”物,是不是我们国人也应该从自己身上反省反省,我们是不是从内心深处过于迷信“名”一词了。倘若我们不趋众,不迷信,多一点理性思维,也许这样因趋“名”而犯下的错误也许就要少些,而那些相对应的非“名”的人或者物也就不会那么多地如过江之鲫了,这可正谓,什么样的土壤生长什么样的庄稼,铲除迷信“名”的土壤,那么“名”非“名”的事情就会少些。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这样迷信“名”呢?不言而喻,因为“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才有人想法设法不择手段的沽“名”,钓“誉”,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名”人“名”物越来越多了,但是这样的“名”人“名”物却越来越让人不敢相信了。

花非花,雾非雾,名非名,其实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去除对名的迷信,还原一个人或者一个产品的本质,去掉他头上的光环,正确的认识他的成绩,冷静地看他的现在,就不会轻易被“名”所迷惑。

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郭军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谭水寒推荐:谭水寒
☆ 编辑点评 ☆
谭水寒点评:

“名人”或者“名牌” 首先是它们在一定领域里具有一定的成就(?)的,并且个体认识不能透视世界万物,如服装的好坏,饮食的优劣等不能一一尽知,于是需要一些“名人”或者“名牌”来引导。至于“名非名”的实要大众的火眼金睛了。欣赏。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下午好!写作快乐!(:012)(:012)(:012)at:2012年06月06日 下午6:21

无花无酒锄作田-评论

我喜欢你的思想at:2012年06月06日 晚上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