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舟山民间谜语之海蜇谜语龙虎舟

发表于-2012年06月17日 早上9:37评论-2条

舟山海域常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定海县志》云:“海蜇,水母类,又名鱼宅,腔肠动物,形如覆笠,质柔软,边缘及下面触手甚多,用盐渍之可致远,生产季节为秋间,俗称蜇之白体曰皮子,赤者曰蜇头。”海蜇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之功效。清代医学家王世雄《归砚录》谓:“海蛇(即海蜇)、妙药也,宣气化痰、消炎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痛、症瘕、胀满、便秘、带下、疳、疸等病,皆可食用。”海蜇食用由来已久。

早在晋代张华《博物志》就云:“东海有物,状如凝血,纵广数寸方圆,名目酢鱼。无头目所处,内无藏,众虾附之,随之东西,人煮食之。”从文中描述的“人煮食之”来分折,当时尚未有用矾盐腌渍后生食海蜇的吃法。到了明代,由于矾盐腌渍法的使用,不仅使海蜇可以生食,而且风味倍增,还可以长期贮藏。海蜇的腌制工艺有点复杂,海蜇的含水量为百分之九十五,明矾是海蜇三矾加工过程中必须使用的脱水剂,按100公斤鲜蜇体用明矾0.5公斤计算用矾量。海蜇上矾后,经15小时左右即可捞出沥水2~3小时,然后进入二矾,用盐矾混合物腌制,经5天后,撩出沥水4小时左右再进入三矾腌制。经7天后即成为三矾海蜇。

在舟山有一个关于“海虾给海蜇当眼”的神奇传说:生活在大海中美丽勇敢的海蜇姑娘,在那场为了保护弱小的小鱼小虾,奋勇地与海上兴妖作怪的大海进行的殊死搏斗中,用它那如“捆仙索”似的触手,卡紧凶恶的大海蛇的七寸。最后,将作恶多端的大海蛇杀死。不幸的是,搏斗中,海蜇姑娘的双眼被海蛇的毒液喷瞎。从此以后,海蜇姑娘的眼睛呒没看见了,行动极为勿便。可她天生一副通身晶莹剔透的皮肤(海蜇皮子)、玛瑙般的身体(海蜇头子)。还有海蜇曼妙的身姿,舞动起来轻柔飘逸,明艳动人。某日,东海龙王寿诞,水晶宫张灯结彩举行盛大宴会,众水族在鼓乐声中载歌载舞,好不热闹。海蜇姑娘也因靓丽善舞,被东海龙王派虾兵引来参加舞会。在台上表演的海蜇姑娘,虽然翩翩舞姿优美动人。但终因辨不清东西南北,把在一旁指挥的老海龟丞相,撞了个四脚朝天,半天翻不转身来。自己的玛瑙蛰头也被坚硬的海龟壳碰起了大包。惹得众水族捧腹大笑,引领海蜇姑娘来的虾兵,居然将下巴都笑掉了,从此虾就没下巴了。海蜇姑娘呆呆地站在一旁,非常尴尬,心里难受极了。端坐宴席上观看的寿星敖广看在眼里,动了恻隐之心,就下了一道旨意,罚脱落了下巴的虾兵给海蜇姑娘终身当向导。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海蜇姑娘和虾兵相依为命,共生共存。海蜇姑娘身上分泌出含有丰富营养的粘液,给虾兵当食粮;虾兵则寄居在海蜇姑娘身上,恪守职责,一遇险情,马上报警。海蜇姑娘接警后,就迅速收缩伞部,巧妙地将虾兵庇护在自己的伞腔和口腔内,同时迅速下沉,逃之夭夭。

传说优美动人,口口相传,传承至今。舟山民间,根据海蜇的这个动人传说和外形特征、生长规律,放开想象的缰绳,发挥超群的智慧,创作了许多有关“海蜇”的民间谜语:“玛瑙身体银洋头,头上戴顶荷叶帽。虾当眼睛游港门,出生矾山葬矾山。”谜语头两句中的“玛瑙身体”喻指俗称“海蜇头子”的海蜇的腔肠和触手;“荷叶帽”、“银洋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你原来苗而不秀,你是个银洋镴枪头。”)象形喻指的是称为“海蜇皮子”的海蜇伞部。“虾当眼睛游港门”(“港门”,舟山方言意即内港)句,则是根据以上那个使人陶醉的、古老的舟山民间传说中的“海龙王罚虾给海蜇当眼睛”之典和《舟山渔谚》中的“海蜇呒魂灵(“呒魂灵”,舟山方言寓意为没头脑,辨不清是非和方向),小虾当眼睛。”之辞,用典喻事寄意,传神会意,形象展新。

谜语末句的“出生矾山葬矾山。”也事出有因。就像山石有窍,窍是长在山石上的,是有所依附的,并非空穴来风。据舟山民间传说:濒临东海的因盛产白矾(即明矾)而名闻遐迩,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的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它是民间传说中孕育“海蜇”的出生地,“海蜇”是由矾山的明矾水所化而产生的。就像我们人在上古传说中,是由女娲娘娘手中的黄泥土所化来那样简单明了。此传说虽毫无科学根据(事实上,海蜇的生活周期历经了受精卵→囊胚→原肠胚→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体→蝶状体→成蜇等主要阶段。除精卵在体内受精的有性生殖过程外,海蜇的螅状幼体还会生出匍匐根不断形成足囊、甚至横裂体也会不断横裂成多个碟状体,以无性生殖的办法大量增加其个体的数量),但是,一些民间传说,根据当时人们对事物的局限性和认知度,就凭如此独特的思维,浪漫的想象,生生不息地传了下来。由此可踏实谜语中的“海蜇”的“出生矾山”之说不容置疑,舟山渔谚云:“海蜇勿上矾,只好掼沙滩”,“海蜇”捕获入船舱后,须马上用明矾撒上脱水“葬矾山”,以避免海蜇变质化掉“只好掼沙滩”而成废弃物。谜语符合生活逻辑,充满生活情趣。

“头戴鸡冠花,身穿荷叶装。吃吃大海水,处处勿居家。”谜语中的“鸡冠花”、“荷叶装”分别喻指俗称“海蜇头子”的海蜇的腔肠以及触腕与如一片片水晶莲叶般,漂浮在海上的“海蜇皮子”(海蜇伞部)。每年冬天,海蜇在半咸淡水的泥或泥沙底质的河口地带繁殖,受精卵孵化成浮浪幼虫,以食大海中桡足类和海藻类等“吃吃大海水”为生。生活在大海中的海蜇,每年的春夏季,随着暖流,“海蜇皮子”朝上,“海蜇头子”朝下,似一顶顶水晶降落伞,集群漂浮滑行北上,秋冬季又随东北季风的出现和暖流的退缩而南下。“海蜇”的一生,居无定所,恰似南来北往的客,随潮水浮游海上,象流浪者那样度过的。印证了谜语末句“处处勿居家。”(“居家”在舟山方言意即“回家、待在家里”,用现在的流行语解释,意即“宅在家里”)。谜语“赋物象形”,形神具备,物态刻画,入情入理。

“红白相间结个球,一把捞起滑如油。侬忖(舟山方言,即“你心里想想”)相信勿相信(信不信),整只头顶心生瘤。”、“眼睛相相(舟山方言,即看看)红似绸,手骨揉揉滑如油,讲讲侬也勿相信,卵子会生头顶心。”两条谜语的首句描述了海蜇绛“红”的、“红似绸”的头子与“白”的皮子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的愈合,比喻成“相间结个”如“红似绸”的“球”。海蜇的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有毒的滑溜溜的粘液,犹如布满粘液的泥鳅,渔民用网“一把捞起滑如油”的海蜇,刚捞上来时水鼓鼓的又肥又胖,一个海蜇往往一个成人都拉不动。用手去触摸“手骨揉揉”,感觉滑溜稚嫩的海蜇“滑如油”。谜语末句采用“赋物象形”的成谜法门,将由海蜇口腕的的八枚触手,缺裂成许多瓣片状的“海蜇头子”,象形比喻成犹如生长在海蜇“头顶心”上的绛红色肉“瘤”。把海蜇的八条触手形象的隐喻成了生长在海蜇“头顶心”的“卵子”(舟山方言指雄性生殖器)。

海蜇谜语将人们对海蜇的外形,手感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饶有风趣,极得化工天成之妙,充满海洋民间谜语的谜趣与海洋生物的灵动之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龙虎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下的清辉点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对海蜇还有这些
讲究与说法,单就谜语就出现了这些。
小文给我们以全新的展示。
详细而有内涵。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夏天,让我放飞希望,将美好的祝福送给朋友:祝平安快乐!at:2012年06月17日 下午4:42

绍庆-评论

欣赏佳作,问好!(:012)(:012)(:012)at:2012年06月17日 下午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