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览金殿,仰慕先人
2月7日,也是正月初一,我们一家人去游览久慕的金殿。我的兴致很高,早已听说,到云南,必经昆明,游昆明,必观金殿,不然枉然一行。
金殿坐落在昆明东北郊的鸣凤山上,鸣凤山又名鹦鹉山,距昆明市中心约10公里。由穿心古楼直达金殿的这条道路叫穿金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鸣凤山山虽不高,却布满苍松翠柏,景色秀丽,空气清新,被誉为“一半青山一半云”。传说山中曾有“双凤翔舞”,鹦鹉甚多,故名鸣凤山或鹦鹉山。到清代,这里被称为“鸣凤胜境”。
我们的车很快到了金殿,我们也舍车步行,到“鸣凤胜境”中“寻仙访道”。从山脚过迎仙桥到达“鸣凤胜境”坊,此坊是明朝建筑,坊背题书“玉虚孔街”,“玉虚”指仙境,“孔衡”则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宫仙境的道路。路边立着的是“吕祖碑”,上写“磨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崇信道教的云南巡抚陈用宾,一日梦见仙人吕洞宾约他翌日在鸣凤山麓相会。第二天,他一早便前往山麓等候。见一位放羊老头用绳子牵着羊,用两口锅相扣煤芋头。待他走近时,老头忽然不见了,带绳的羊也没有了。陈用宾顿时恍然大悟:两口锅垒在一起就是“吕”字,带绳的羊意为“纯阳”,是吕洞宾的道号,这个老头就是吕洞宾。吕真人是指示他鸣凤山是洞天福地啊!所以陈用宾在此建了“迎仙桥”和“吕祖碑”,并在山上修筑了著名的金殿。这里果然仙气十足。
进人 “鸣凤胜景”坊后,只见幽径宛转,石梯人云。沿石阶而上,到一天门有七十二级石阶,它象征着七十二“地煞星”守在一天门前。
“第一天门”始建于明朝,这四个大字写得飘洒俊逸,称得上是书法中的精品。天门雕梁画栋,巍峨轩昂,充分体现了道教幽奇险竣的建筑风格。
过了一天门,到二天门之间有三十六级台阶,它代表着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和三十六天罡是玄武大帝的属下。二天门属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它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三年 (1833年),后多次修复。
过了二天门,沿石阶而上,可到达三天门。这三道天门,具有广大的空间感,人行其间,心舒意畅,长达二三百公尺、逐层高叠的曲径,雄壮的三道天门、清幽寂静的环境,使攀登者常有超尘脱俗的感觉。从道教的观点看,三座天门分别代表了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这是道家认为的最高境界。
我们来到了太和宫。太和宫门外的红墙上有明代留下的“鹦鹉春深”四个大字,字体饱满圆润,苍劲有力。也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
进了太和宫门,一座光彩夺目、结构精美的“棂星门”矗立在眼前。棂星门上有一幅对联:“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式 ;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这幅对联描绘了太和宫的景致,说明这里是道教的无双胜地,同时又颂扬了道家的法力无边。棂星门一般多建于孔庙中,"棂星"指天田星,古人认为天田星主田苗之职,所以人们祭祖棂星以祈五谷丰登。金殿是道观,在这里,它袭用了儒家的“棂星门”。棂星门两旁有青狮白象,在佛教里有 “青狮献瑞、白象呈祥”的说法,象征这里是祥瑞之地。棂星门上端横匾题字为“洞天福地。”棂星、青狮、白象、道教横匾集中而建,突出体现了明末清初昆明许多寺、观建筑中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特点。在此建棂星门,表现了道家 “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
踏进棂星门,前面的这座青砖城墙就叫“紫禁城”,是明朝万历年间陈用宾所建,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城上面这座小楼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楼”。细看城砖有大小之分,原因是这座城墙在清道光十三年 (公元1833年)地震中受到损坏,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过。大城砖是明代的,小城砖是重修时补上去的。
城门口左边是明朝种植的茶树 “蝶翅”,花开九芯十八瓣,直径达七寸。茶花盛开时,宛如红云一片。担当和尚曾作(山茶花)诗:“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十天。”左边的是一株停停玉立的白玉兰。每到花开时节,茶花红似火,灿若霞,玉兰白似玉,洁如雪,互相辉映,别具风采。
沿阶进城,迎面高高的台阶上,两层石栏护卫着一座气势轩昂的殿阁,这就是太和宫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
金殿是金子造的吗?不是。金殿实乃铜铸。因铜殿建成时金碧辉煌,因此得名金殿。历史上在此曾先后建过两座金殿,第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公元代说年),为云南巡抚陈用宾仿造湖北武当山天柱蜂的太和宫铜殿而建。明朝后期,统治云南的沫氏作恶多端,屡被朝廷惩治,家运日衰。他认为“铜乃西方之属,能克 ‘沫’”。故由巡抚张风翮出面,将第一座铜殿迁至宾川鸡足山。眼前的这座铜殿,是平西王吴三桂为使自己留名于世于公元1671年修建的。金殿建于两层百砌台基上,第一层为青石砌就,沙石围栏,栏上有"二十四孝"图浮雕。第二层是大理石栏。金殿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建筑,从梁柱、斗拱、门窗、瓦顶、供桌、神像、帏幔到匾额、楹联等。全部用铜铸而成,重约250吨。殿高6.7米,宽深同为7.8米,殿由16根园柱支撑,四壁由36扇格子门组成,其中,前后壁各10块,左右壁各8块。每块格扇上锻铸有出形及变形寿字;中段为花草鱼虫,下段为云龙旗磷等图案。这些花纹雕饰,图象生动,布局和谐,线条柔和,铸造精美。铜殿内,正中间供奉的是 “真武祖师”,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故又称 “北极玄天”。铜像高1.5米、披发铣足,抚膝端坐,丰姿魁伟,宝相庄严。仗七星剑,执七星旗,脚踏龟蛇。两旁金童持卷,玉女捧印。再两旁是龟蛇二将 (也称水火二将),龟将勇猛威严,蛇将气宇轩昂。柱上有联赞道 “威武镇南镇,七星耀处河山朗;神灵终北极,一剑飞来海宇清”。在铜殿前后各有一匾,前书“南无量寿佛”,后题“北极玄武”,一佛一道,佛道合论,又为金殿一奇。在铜殿门柱上,有一幅对联“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醉春风”,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早晨,金殿在晓目的辉映下丰姿绰约,鸣凤山上一派鸟语花香的美妙景色。
在铜殿外面,有左右相对两个铜亭,内奉龟蛇二将。在殿右前方有一条高10米的铜制旗杆,上悬七星铜旗。旗上铸有 “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十二个字,象征着北极玄普护生灵,旗周围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七星,整个铜旗为楼空镶嵌。该七星铜旗是陈用宾建第一个铜殿时铸造的。
眼前的金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当初那金光四射、灿烂夺目的殿阁,已渐呈斑驳古朴之态,又经受了几次大地震,周围寺宇皆己倒塌,但金殿仍存在,殿上精美的雕刻至今仍完好,也许是这里还有众仙的英灵吧。它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比湖北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它的铸造,反映了云南300多年前的铜矿开采、冶炼、铸造,己具有相当的水平,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金殿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铜殿两侧各有一株紫被,相传为明人所种,已有几朝历史。紫蔽树的“敏感性”极强,当地人也称其为“痒痒树”。我也去试了一下,太灵验了。紫薇夏初开花,因花期长、花繁艳红、灿若朝霞,又被称为“百日红”、“满日红”。看着这迎风摆动,婀娜多姿的紫薇,常令人想起欧阳修的诗句“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
铜殿后面的院落叫“净乐天宫”,院中的这个殿叫“老君殿”。回廊小院中桂花枝繁叶盛,花开时节,满院飘香。绕过回廊,可见到“三丰殿”,以前专门供奉张三丰。张三丰也到此修行,我们家乡的巴岳山也有他的踪迹,看来仙人都爱游山玩水。哈哈,今天,我也似乎有种成仙之感。
一阵悠扬深沉的钟声从天际飘来,原来我们已金山顶。登上鸣凤山颠,只见一座钟楼巍然屹立。此楼建于1983年,钟楼呈 “十”字形,楼高36米,共3层,每层12个飞檐翘角,3层共36只角,宛如一群展翅欲飞的"“鸣风”。这座钟楼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登楼远眺,滇池美色、西山风光、春城风貌尽收眼底。啊,太美了,让我想起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个温馨的摇篮。
我一口气爬到钟楼的三楼。楼上挂着一口大铜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14吨。铜钟上铸有 “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吉日仲春造”,即公元1423年,距今已有570年历史,看来有悠久的历史,听导游介绍,它是云南最大的铜钟,同时也是我国第三大钟。此钟原悬挂在昆明宣化楼上,用来报时报警。1953年拆宣化楼时,被移至状元楼外古幢公园,随后移至金殿。据说,此钟是朱元漳四子朱棱下令铸造的。因为他为夺取皇位,发动“靖难之变”,杀死文武大臣及亲属十多万人。铸造此钟,超度亡魂,目的在于欺骗死难者的亲属。
金殿除铜殿、钟楼有名外,金殿茶花也驰名中外。金殿茶花园有数千盆茶花,茶花又名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其栽培历史已有5千多年。云南被称为山茶的故乡。郭沫若先生曾赋诗赞道:“人人都说牡丹好,我看牡丹不及茶。”这给了茶花极高的评价。茶花也是我们昆明市的市花。冬末春初,百花犹眠,树叶凋落,惟茶花吐艳盛开,“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十天”,灿烂的茶花更像是热情地欢迎各我们再次光临。
游览金殿,仿佛重温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感受了中华厚重的文明,也看到了欣欣向荣的昆明今朝。不过历史都烟消云散了,明天会更美好,我的心情也一样。(小邹)
-全文完-
▷ 进入月下埋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