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了庐山,优雅,深沉,卓尔不群,风姿绰约。
在中国的名山中,庐山独树一帜。无论从风景、人文、宗教等哪个方面衡量,庐山均占一席之地;并且,在现代史上,庐山一度成为除首都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这是九州任何一座山岳都无法比肩的。
古往今来,多少人登临过庐山,多少人吟咏过庐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丰富之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指点庐山秀美山川,何其壮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睿智老道之笔触,嗅出庐山多面特质,人生何尝不若此;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以雄奇超然之气度,勾勒庐山高远意象,岂单纯写景乎……
庐山注定要与“庐”结下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讲,“庐”就是一条线,贯穿庐山千年演进的历史过程。胡适先生评价说,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三处史迹也好,三大趋势也罢,都以“庐”为重要角色。
“庐”者,屋舍也。相传周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成仙后归隐而去,庐山由此得名。此为庐山与“庐”结缘之始。
整个古代社会,庐山人气难消,高僧仙道传经布道者有之,文人隐士寻匿世外桃源者有之,政客名流游山玩水者有之……入山寻梦者如江河逝水,奔流不息。庐山也以宽阔的胸怀一一接纳,庙宇寺观、院舍野庐遍及庐山。 “庐”山实至名归,由“野山”变为“家山”。 此为庐山第二次与“庐”结缘。
近代社会,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庐山被列强盯上,为欧美阔佬享乐之所,渐成“国中之国”。先是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眼光独道,觉察出纳凉蕴涵的商机,采用坑骗之手段,诱使清廷出租土地,在庐山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后有欧美列强前赴后继,纷纷涌上庐山,一幢幢欧式别墅频频落户牯牛岭(也称牯岭)。外国人在尽情享受中国山水之乐的同时,又利用中国的资源,大赚中国人的钱财。经过外国人的改造,庐山别墅遂成为庐山又一个文化符号。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庐山》云:“界内有小学校,有礼拜堂,有医院,有公共之运动场。但见道路桥梁修治平坦,绿荫夹道,溪流水清,方位整齐。自治之总办,策马巡行于其间,百工各举其职。入其境者,恍游欧美焉。”此为庐山第三次与“庐”结缘。
尽管列强修建别墅为庐山留下遗产,但却不是庐山自愿的。人们在鉴赏一座座具有异域风情的精巧别墅时,千万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庐山别墅是展示各国建筑艺术的大舞台,是一道凸显历史人文的大风景。如果你没逛过庐山别墅,就等于没去过庐山;如果说北京故宫承载了明清两代几百年的历史,那么庐山别墅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浓缩。中国近现代名人中,绝大多数与庐山有过“交往”,下榻过庐山别墅,最著名的当数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了。
牯岭东谷长冲河畔,一栋漂亮的英式别墅傲然伫立,取民国第一夫人之名而命为“美庐”。 美庐起初为英国人所建,后转赠送给蒋介石夫妇。蒋介石亲笔题字,让人刻于石上。每遇暑气袭人,蒋氏夫妇便来此居住、办公。南京政府高官纷纷仿效。庐山因而变成国民政府的“夏都”和第二政治中心。党国大员经常云集美庐,召开重要会议。周恩来在美庐同蒋介石进行谈判,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
建国后,中共中央先后三次在庐山召开会议,为庐山政治名山地位再添一笔。只不过,这三次会议烙上了极左岁月的印记。
历史的一幕犹在眼前,蒋介石狼狈溃逃台湾弃美庐而去,毛泽东意气风发登庐山奔美庐而来,一去一来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风趣地说:“委座久违了 ,我来了。”
今日之庐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各国人民向往的旅游圣地。
庐山依然美丽,只是回归了本真。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