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夕阳未央杨启贤

发表于-2012年06月30日 清晨6:37评论-2条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夕阳”被用来代言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你从工作岗位上一退休,就自动归入这一行列。尽管有许多溢美之词:“红”,“无限好”,“灿烂”等等,一旦老死,还会毫不吝啬再给予一大堆好话。其实在别人眼里,老就是老,不中用了,不管你过去如何强壮,如何显贵,都不再象年青人那么可怕,那么虎虎生威。愿意尊重你的,称你“老伯”,“老大爷”,不客气的就叫你“老头”,“老东西”。你能怎么样?

还好,随着老人逐年增多,老人群体也在壮大,老人们借着“人多势众”,自信心增强了。许多老人不甘寂寞,重新活跃起来,企图找回失去的青春,有的想“露一手”给年青人瞧瞧,有的想在同伴中显示一下自己的价值。于是公园里,舞台上,经常看到的是一群群焕发童心的老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女性老人,除了形体上无可改变,妆饰打扮一点不亚于年青人。为了参加各种合唱团,舞蹈队,老人们的竞争还蛮剧烈,比起年青人为上艺校,进艺术团体,参加“青歌赛”,所花费的心思和手段来,毫不逊色。给负责人送礼,请客,拉关系、博感情,这一套老人们早就会了。甚至为“光荣”加入某一群体,会争吵不休,可见“夕阳” 的活力还是蛮强的。

这些老人们每天在公园里,几位或十几位,组成一个小团体,清晨准时集合,分散在公园里的各个角落,或在居住较集中的某一个空旷的地方。他们各展其能,各求所需,自备音响设施,自购牒片,在领头的带动下,或打太极拳、太极剑,或跳广场舞。伴着六、七十年代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或叫“红歌” 的熟悉旋律,大姐大嫂、老娘老妈翩翩起舞,当中有的还参杂几位“老顽童” 、“小老弟”的男伴 ,他们仿佛又回到过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而还会“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继而再相互仿效,互相激励,彼此欣赏,不定时地进行着各种“比赛”。公园里象是百花绽放,煞是好看,成了又一道风景线。老人们都说:“ 过去没有时间, 没有机会, 现在条件这么好, 不能再错过。”老人们想表明的是:绚丽的夕阳美,并非“已近黄昏”,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名句,用在这些老人身上恐怕要改为:“夕阳无限好,重新焕青春”。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或解开家务羁绊,又找到一块新天地,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表现自我,直到什么都动弹不了的时候,这是多么的幸福!

回想解放初,随着解放大军的到来,跳秧歌,打腰鼓,也从北方传入南方。如今再听那熟悉的鼓点声和欢快的节奏,仿若又回到当年“看到文工队在街头表演节目,或是一队队穿着红黄服装的男女青年打着腰鼓在迎送什么。”只是主体变了,过去社会上的文娱群体,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各机关工厂的青年,他们担负着社会上各种庆典活动的欢乐角色,和各项文娱比赛的参与者,几乎没有老人的什么事。如今学校忙于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余重在培养个人的文艺才干,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屑参与社会活动。青年又忙于为生存拼搏,生活空间也扩大了,哪有闲空参加“没有报酬”的活动。于是,“老人大军”被起用,庆祝大会,开工典礼,节日欢庆,都是这些老人的身影,大娘大妈们也乐此不疲,笑逐颜开。应该说这是国家进步的必然过程,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具体表现。 2002年9月,我处理完母校八十五周年校庆有关事宜后,便辞别校长,回到家里,正式成为“夕阳” 群体。第一感觉是终于卸下担子,不再受公务的逼迫,一切“规章”“制度”全没了,我的时间我作主,天天是“周日”, 觉得精神突然解放,“万事皆空”,人生进入一个自由自在的境地,可以从容安排自己的一切,不再有人来呼三唤四,生活真是美好。听说有官有职的人害怕退休,失去手中的权力,有些人一时就感到无依无靠,手足无措,像是一只“孤鸟”,周围没有了吹捧逢迎,没有人再被使唤,为他办事,没有特权可以呼风唤雨,犹如长期被饲养的动物,适应不了野外的生存。有人因此一度陷入颓唐之中,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不够这种现象是个别的,因为这些人中大部分人还有“余威” ,社会上仍有他们的活动空间和种种复杂的“关系”。 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进入各种不受退休限制的“社团” ,或各种名目的“协会”中,再去担任一官半职,继续享受权力光环的乐处和得到尊重的豪气,延续着当官时的霸气。

我没有这样的负担,也没有这种“剩余价值” 可以利用 ,返朴归真,我反而觉得更加自尊,可以不再理会或顾及那些享有权力的人,不必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感到这才是世上最快乐的,“我行我素”,“世界由我作主” 。当然“自由人”也不能每天东逛西游,无所事事,总得为自己再找点事干。无论是从心理上或生理上,我都不觉得自己已是“夕阳”,我认为至少还得再等一、二十年,才“近黄昏”。 于是我给自己安排一个上市场“买菜”的工作,不必经过“组织上的同意”就干起来了,每天到超市挑挑捡捡,东瞧瞧西看看,然后“左手一袋肉,右手一把菜”,欢欢喜喜带回家。此外整理居室,干家务活,我也会抢着来,心里想着就当是“体育锻炼”,一点不觉得“受委屈”,反而“兴高彩烈”,自得其乐。有时带带孙子,更是何乐不为。老人只要感到有事可做,会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觉得处处“阳光”,精神矍铄,就不再有“夕阳黄昏”,“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

(2)

很快有老人朋友找上门来,热情拉我到街道老人活动中心。那里摆着好几张麻将桌。他们说这里是老人退休后的“新生活”,“老人之家”。 其实大部分是不上公园的男性老人,也只是一间屋子的“老人天下”。 说到麻将,算是中国一大发明。据说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解放前曾风糜“朝野”,有钱人消遣解闷;没钱人借此赌博,妄想“一夜暴富”。结果家破子散的有之,被逼为非作歹的有之。解放后打麻将作为赌博行为一再被禁止,麻将牌当成赌具放在铲除旧社会毒瘤的展览会上示众。1957年“百花齐放”那阵子,麻将又出宠了,一时成了宝贝、古董、稀罕物。城里已很难找到,农村还“隐藏”一点。当时我正读高中二年级,功课不太紧张,班上几位乡下同学便搞来几副。老师们晚上打,学生们课余时间玩,不过纯粹当娱乐,没有人赌钱的。我便是在这个时期,学会了打麻将,而且很快成为忠实的“牌迷”。

此后不久麻将又遭禁止,再次被“打入冷宫”。 只要发现有人在打麻将,便视为是在赌博,会连人带牌一起被公安机关“收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忙于大闹天下,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社会上“逍遥”的人不少。大家又不约而同想到麻将,毕竟这是一种集益智、趣味、博弈于一身的娱乐。不敢直呼打麻将,大家就用“暗语”,称之为“除四害”( 因麻将在闽南语中与麻雀同音,而麻雀曾一度同老鼠、苍蝇、蚊子一同被归入所谓“四害”之一),也有叫“砌长城”,或“搬砖头”的。“文革”时期有个专门办理居民“上山下乡”的“四个面向办公室”,于是大家又戏称打麻将为“四面向”。但那时已很难找到正宗的麻将牌了。有人便用木块,竹板刻制出一副副麻将来,玩得津津乐道。“革委会”成立后,“土麻将”也遭禁止,并从此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不久,麻将作为“文化娱乐用品”,也“开放”了,首先在商店柜台上公开出售,要有单位证明才能购买,且价格不菲。我看牌子比过去小,制作工艺也不如从前。普通百姓买不起,也仍心存余悸,不知什么时候又要收缴,一时盛行不起来。

想不到发展到今天,打麻将已经成为“群众运动”,当成一种体育竞技比赛的项目,公开设“擂台比武”。报纸上也及时跟进,开始宣传打麻将的种种好处:“对老人可以活动十指,健脑健身,防止老年痴呆症”等等。麻将桌成了一些人的“居家必备”,而且式样越来越豪华。不够现在一般人打麻将,没有“白忙活”的,说得好听叫“奖励”或“金钱刺激”,否则就“没意思”,大家说这也是“与时俱进”。不够每次输赢的数目不大,都在心理能承受的范围内。许多老人退休后就以此打发日子,消磨时光,有的还过得蛮滋润,对“新生活”赞不绝口。

我对此已经不感兴趣了,觉得老人家长时间坐着,毕竟不利健康,如再讲“来点刺激” ,不管是输是赢,心理都不会好受。输了觉得有点冤,赢了心里过意不去。所以一再推辞掉老年朋友们的好意,终于我成了“另类”,被排除在“麻将大军”之外。

老人们是应该多结交一批朋友,避免孤独感。老人朋友们在一起,同龄段或同时代的人,虽有不同的经历,不论过去相互间有何差别,退休后都殊途同归,在夕阳美景中能相聚一堂,便是一种缘份;也不管过去职位有何差别,贫富如何不同,此时都没有了拘束和隔阂,话反而会多了起来,可以听到以前不知道的一面,可以更加了解做人的价值,可以一块重温童真,品味人生,抚今追昔;也可以交流养生健体的经验,共同设计未来,互相勉励,珍惜岁月,享受融融的夕阳人生。这就是结交老人朋友的好处。

在结识老人朋友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老人聚在一块,喜欢谈论时政,并以自己敢“大胆分析”, 有“独到见解”,在同伴中沾沾自喜。我想关心国家大事,是件好事,但也许是年青时被禁锢得太厉害,遇到如今政治开明,便高谈阔论,要把过去满腹经纶一泻而出。逢此情景我总是站在一旁默默地一言不发,想到自己年青时何尚不是如此自以为是,结果是“头破血流” ,坎坷狼狈。虽然我并不后悔,心中始终坚信,正义会有一天要战胜邪恶的,但是生活又慢慢教会我,该沉默时得沉默。也有老人对眼前一些社会弊端,特别是个别干部的贪腐现象看不惯,心里愤愤不平,大力抨击咒骂。这时往往会有一群人出来赞同,有补充举证的,有痛加指责的,大有同仇敌忾的样子。但也有规劝说,空谈毫无益处,还会伤了身子,有权的照样在滥用权势,你能怎么样?

现实告诉我们,生气徒伤身子,“不要因为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 ,有许多事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人老了只能多做些总结经验教训的事,把它作为人生感悟传给下一代,对别人也许多多少少还有点益处。但是我又不得不说,我们的时日也许不多,我们的后代子孙还要继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如果大家的议论能使社会变得更美好,能进一步净化空气,能唤起人们的重视,为什么不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共同来推一把呢!对国家对未来还是应该充满信心,相信领导者有能力有智慧来管理这一切,也相信人民大众可以监督他们,去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只要继续改革开放,尊重人民的权利,让人民无所顾忌地道出心里话,让人民做国家的主人,社会就一定是光明的。

(3)

有些不喜欢走动,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常常只能在家看电视, 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我每天在晚上的时间,大约也会花两个小时在固定频道看新闻,偶而也看文艺节目或纪录片,此外很少再去“抱电视”, 而且我喜欢站着看,或边听边走动,尽量减少看电视带来的“副作用”。 到后来我再也不看电视连续剧,一方面避免成瘾入迷被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也许这是我个人的偏见,曾经对所谓“教育片” 有过被愚弄的感觉。一部反映一位长工在新旧社会不同遭遇的影片,叙述解放前一位长工给地主作牛作马,受尽压迫欺凌不用说,解放后当然要翻身,然而却是神奇般发生了变化。那位长工经过民校扫盲,居然进了大学,当上工程师,穿着考究,风度翩翩,行为儒雅,一付学者风范。而以前的苦难折磨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和劣习,也没有看到穷苦人的纯朴和善良。我想他简直己经没有一点“劳动人民的本色”,还去学他干什么?

现在一些电视剧更离谱了,许多时候只要打开电视,随意转换几个频道,几乎都能看到穿着古代服饰的人在走动,打斗,仿佛进入时空隧道。所谓解剖历史也好,借古喻今讽今也行,戏说也罢,完全是用现代人的情感在演译古代人的故事,或者说是站在现代人的思想立场,去解释古代人的生活。除了服饰不一样,思维情感,道德行为,几乎跟现代人一模一样,也就不存在什么“代沟”。好象历史的演变,只改变了环境面貌,经济状况,改变不了人的情感世界,行为方式。封建时代的闺秀可以像现代靓女一样开放,男女平等可以成为现代人的楷模,帝王具有怜悯之心,可以勘比当代的总理。有的是借所谓“穿越”,来表现达不到或希望看到的东西,为了迎合观众,会有许多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感戏。故事情节也都编排得委婉曲折,有模有样,感人至深,看了还是有点恶心。有悖情理的构思,再巧妙也难服众,更不用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让大家去认识历史,学习历史。

电视剧虽说是娱乐为主,不必太较真,正如说笑是为了逗乐,意义原本就很小。当然要是硬把笑料拿来推敲、探索、考究其真伪,会十分扫兴,说的人无趣,听的人也不开心。但电视剧必竟还具有教育功能,如果一点合乎情理都不顾,干脆叫玄幻电视剧, 搞笑电视剧。

我认为有条件的老人最好出去旅游,在旅游途中,可以结交许多“临时朋友”, 印象深的也会“继续联系”,发展成为永久朋友,这对老人心身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有些老人就是舍不得在这方面去花钱,他们说,花了几千元钱不如吃的穿的实在,也没“粘在眼睛里” ,去了一趟回来精神上的愉悦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还累得慌。他们不明白旅游不光可以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增加见识,更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营养和享受,对健康所起的调剂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是金钱可以计算的。就是在自己的家乡,只要健康条件允许,也可以经常到山上野外,或郊区乡下溜达闲逛,心情好,景色就美,一样是旅游,一样能感受大自然的恩惠,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悦,身体自然健康。

夕阳迟早要来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景观。就象人们喜欢早霞一样,夕阳也盼望有人来欣赏、赞美,来呵护、守卫。有些老人埋怨自己的子女不常来看望他们,这也许是事实。我想,年青人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追求永无止境,无暇顾及老人,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只要你还是“老子”,他们不敢不承认。关键时刻,他们仍会“奋不顾身”。埋怨是没有用的,徒增加自己的烦恼和伤悲,说明对自己的“老”,已产生恐惧,有了依赖的心理。

依我看,老人也要“自强不息”,多找些乐趣来做,参加合唱团,舞蹈队,或到《老人大学》去学学书画,听听“故事”,唱唱歌,搞点摄影,即便是与人促膝闲谈,做一名“留级生” 也好。再不就搓搓麻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外四处走走瞧瞧,无须什么目的,就当瞎忙活,也是一种“乐”。回家如能再听听音乐,看看书,读读报,玩玩电脑,弄弄花草,就更闲不住了。只要你自己觉得“日子过得真快!”,你在情感上就不会感到空虚,生活自然过得充实,也就不再常常想到儿孙们,不想他们,就不会埋怨他们。有时就必须装“老糊涂”,少管年青人的事。我庆幸自己晚年能学会一点电脑知识,现在不但能上网浏览新闻、开博客、发表文章、收发邮件,还能网上理财、网上购物、网上开淘宝店。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却又十分从容,一点不觉得累,还能充分体会到生活的乐处。

老人凡事切不可抱着一股怒气,已经不是年轻气盛的时候,非得争个是非曲直。古人曾言“ 四十而不惑” ,大概是说到了这年龄,就不容易被迷惑,对一切事务能看透,也能看淡了。就是说不愿去深究,并非有足够的智慧或经验,可以洞察一切,做到“不惑自明”。世界在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怎么可能“不惑”?只能是自己不把它当回事罢了。其实这年龄也早了点,只要有追求,就不可能有“不惑”。到了七十岁才说“不惑”还差不多。到这年龄段,基本上能做到平心静气面对眼前的一切,即使死神来临也能泰然处之。

最怕是走不动的时候,呆在家里,非想到儿孙不可。此时他们再不上门来,真的会苦坏老人。所以对老人的扶养,不仅仅是金钱物质上的,这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还是精神上的关心照料。现在许多老人对金钱物质的需求都很少,最渴望的还是心理上的问寒嘘暖。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子女们都能理解到这一点,“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同老人聊天”,“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等等,都是可以做到的。关爱老人,给老人一点温暖,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

(4)

大家都知道,健康是老人的第一追求,这些年大家生活提高了,退休工资也增加了,便互相勉励说:“要好好锻炼身体,保卫工资” ,有家住农村的更是戏称:“养一个退休老人,比养一头猪合算” 。商家也开始盯住老人口袋里的钱,推出各种针对老人的所谓保健品。这些“保健品” ,价格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利润之大,只有商家心里明白。一些健康意识“觉悟高”, 跟上“当前形势” , 经济条件又较好的老人,便认同他们的推介,带头购买。应该说有些产品,初期服用往往会有一定功效,这也跟老人本身的信任意识有关,即“暗示作用”,主要靠得还是本身的自愈能力,却不幸全把它归功于所谓“保健品”。于是善良的老人抱着“自己健康,还要别人也健康”的良好愿望,开始“现身说教” ,鼓动老人朋友们都来购买,当起义务推销员,他们的介绍可以“一句顶一万句”,其“杀伤力”比商家的宣传更大,作用更明显。这些老人的亲朋好友往往最先跟进,接着影响到其他老人。其实这些“老顾客” 到后来便成了商家的“提款机”, “姻缘”难断,欲罢不能,总是盲目地接受着商家不断推出的所谓“新产品”, 成为逃不脱,又迷失了方向的“忠实顾客” ,成为商家最可靠的利润来源 。

其他人看到“保健品”的巨大商机,各种名目的公司都来“凑热闹”,公园里不时有人在散发针对老人“健康保健”的传单,推销各自的“好产品” 。打着关心老人的旗号,信誓旦旦,花招百出,有的免费为老人体检,量血压,对老人关怀倍至。有的“好心”上门“服务” ,甚至送上生日礼物,其关爱程度胜过子女,让老人既惊喜,又感动万分,接下来的推销便“顺理成章”了。也有的盗用某某权威协会的名誉,邀请老人参加各种名堂的所谓“健康讲座”, 演讲者都是某某“专家”“ 教授” 级的,其口吻却完全是走江湖的,凡到会的老人还有“礼品”相赠。这样的“讲座”可以连开一个多月,起初说是不卖东西,后来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 ,开始推销产品,有包治百病的“神药”,有“最新科技产品”。为了让大家坚信,还邀请几位代表去千里外的“工厂”参观。价格自然“优惠”,“买一送一”,或低至“一折”,更有隔天退回货款的。一些老人心动了,在几名“托儿”带动下,出现了争先恐后购买的场面。商家一时又“缺货”了,于是请大家预付货款,可以获得更大“优惠”。有些人便赶紧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交上去,得到一张“白条”作为凭证。第二天拿着“白条”兴冲冲要去领货,却发现已是人去楼空……

这种事不胜枚举,巧计翻新。有些老人也会跟商家进行一番心智博弈,最终还是有一些老人上当受骗。“天上不会掉下一个馅饼” 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临阵” 还是坚持不住,经不起长期的“温情攻势”和种种诱惑。他们或缺乏判断,过于轻信;或心肠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或贪小便宜,因小失大,不但“健康”没有买到,反而平添一肚子怒气,造成无限的烦恼和失落。有些人的子女因此出面去干涉,又使得老人生活中,无辜产生种种不愉快……

我个人认为不要相信世上有什么延年益寿的良药,从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药方,到现在的所谓“保健品”,几乎都在蒙人。即使真有一点疗效,他们也是以赚钱为目的,如果真能保证健康长寿,那些卖药的人不都先成了百岁老翁。有病就得看病吃药,这是普通常识。但也不要总是依赖药物,我自己对药品很是反感,就连人参、虫草之类“补药”,也觉得不如吃水果疏菜好。当然,对自己身体上的变化,要时时“提高警惕” ,对疾病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 ,小病问问医生,但不一定非吃药不可,大病及时就医,不可拖延。武林小说常写道:打斗中“高手”一旦身体受了重创,便会躲进山洞,敛气静坐,依靠所谓“武功”进行“疗伤” ,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体的构造非常奇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修补自愈能力。重要的是注意休息,让身体有足够恢复的时间。锻炼身体是老生常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饮食卫生,才能增强自身对疾病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外来入侵”的能力。此外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凡是能引起不愉快的事,尽量把它忘掉,糊涂一点,是保证身心健康最基本的“方针”。 

想想年青时在学校读书,大家喜欢互相比较谁的学习成绩好;走进社会,大家又比谁的成就大,赚得钱多;生活多累呀!现在年老了,什么都不重要,就比谁的身体健康,谁长寿。有位老人说得好,“人生好比一场考试,活了70岁,只能是及格;活了80岁,算良好;活过90岁,才是优。”我想,过去用自己的智慧为工作服务,现在该用自己的智慧为健康服务;过去工作因此出色,现在健康也会是良好的。如今不欣赏那些百万富翁,高官厚禄的人,就欣慕那些八、九十岁,还健步如飞,身体硬朗着的老寿星,愿意做他们的“追星族”。

夕阳未央,幸福永远。每个人在这世上作客,都有回去的时候,无论是王公贵族,或平民百姓,到了天堂或地狱,都享有一样的平等,世人就不必太较真,好好享受自己的今天,做一个快乐老人,健康老人。我常常乞求上帝,赐给我健康,无病无灾,直到我大限已到,我会听从指令,立刻就去报道。到时无论是上天堂,或下地狱都无所谓了,只要别让我在人间再受到折磨,我就心满意足,这人生也就无可挑剔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杨启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梦海晴空点评:

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却巧辟蹊径,为我们列举了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让我们看到了老亦有所依的美好景象,相信这样的文章对那些退休后呆在家里无事可做的老年人来说是一大福音,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从空虚的生活中走出来。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炎热的夏日,为朋友送上一杯凉茶,请笑纳!at:2012年06月30日 上午11:08

杨启贤-回复谢谢!喝过凉茶,心情愉悦,更盼后辈指点帮扶! at:2012年07月01日 清晨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