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掬捧起那一滴滴水古蔺之子

发表于-2012年07月02日 下午3:18评论-1条

掬捧起那一滴滴水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孔子:仁爱之水

孔子是一滴水,一滴仁爱之水。这一滴水积淀在《论语》中,挥洒在他的教育里。

孔子在《论语》中教我们知“仁”布“爱”。孔子教导我们,做人要重视“仁德”。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所以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在孔子看来,“仁”的外在标准,就是“刚、毅、木、讷。”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要实践仁,须做到“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呼唤民众。

教育中,孔子教仁布爱。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之为当时的社会服务,他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

孔子的仁爱之水,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一滴。虽是一滴,却映照着山川日月,蓄积着人性的美好。一个人体会了仁爱的境界,他就能够在自身的生命中得道;当所有的人都体会了仁爱的境界,社会和文明就能走向大同。

庄子:诗意之水

庄子也是一滴水,诗意之水。这滴水闪烁在濮水的清波上,洒落在他的《逍遥游》里。

庄子与先秦其他诸子不同,其他人都热衷于都市,热衷于政治,热衷于同诸侯打交道,并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能重用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国平天下。但庄子则是乡野之人,真心实意地钓于濮水,以裹腹。当楚王派大夫二人前去请他出任相位时,庄子持竿不顾,含蓄地提出一问题,并借他们的回答传达自己的心意,这就是:宁愿像乌龟一样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是的,庄子一生都不大去城市,不大与诸侯打交道,更多的时候,他“只在僻处自说”。

庄子在《逍遥游》里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逍遥游》表现的是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鲲鹏之大,虫鱼之微,古代的大河流域,山石嶙峋的荒野,独有庄子一人诗意的栖居在北方的大地上。

庄子之水,是诗意之水,是净心之水,是去尘除秽之水。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面对着现代精神文明疲软而手足无措的时候,品咂这滴水,就能感受到庄子那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精神以及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的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从而让我们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春光明媚的大地上。

孔子的仁爱之水,庄子的诗意之水,都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两滴极为珍贵的水,现在虽然进入了富足的现代文明社会,但我们仍然需要无数滴这样的精神之水的滋润,这里将《沧浪歌》稍作改动,算是结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精神之水清兮,可以润我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古蔺之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春燕来推荐:春燕来
☆ 编辑点评 ☆
春燕来点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精神之水清兮,可以润我心。

好文,欣赏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祝夏安!at:2012年07月03日 上午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