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耄耋老人的心灵震撼带雨的云

发表于-2012年07月15日 晚上10:51评论-4条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700篇》

第489篇 髦耆老人的心灵震撼

常听到的是老人想念孩子、惦念儿孙,没多少孩子怀念父母的。街巷俚语称做“眼泪只往下不会往上流”。

我听到的却是一个八十余岁老人怀念父母的故事。他忍不住激动,南征北战几乎半辈子戎马生涯,现在离休颐养天年。

儿孙上班了,孤零零的坐在轮椅上,望着照片思念西去的父母。

人生的日子多快啊,有说似电,有说如箭,有说像流水,且不管到底似电还是如箭、如流水,六十年了,似乎还在眼前。当时才孙子现在的年龄,多么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呵!

如同雄鹰,骄健地在辽阔的蓝天展翅翱翔、遥望大地,建瑰丽功业,耄耆年,就留下一群儿孙,父母早已西去。

多想这静悄悄中和爸爸妈妈说说话呵,哪怕就说一句,就问个好,或者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或者对笑那么一刹那。

说不成了也对笑不成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了。父母早老了,丢下儿女告别了这个世界。

爸爸、妈妈,听得见我说话吗?他已经听不见爸爸妈妈说话,爸爸妈妈也听不见他说话了。心颤呵、震撼呵,能不心颤能不震撼吗!

爸爸消瘦的面孔、蹙起的眉头、深邃的眼神,那面孔、眉毛、眼神能不使他震撼吗。

爸爸像是在说:也老态龙钟了?妈妈像是在问:孩子怎样呀?爸爸妈妈没有忘记他这离开六十年的儿子。

妈妈微胖、带着笑意、露出雪白的牙齿凝神望着他,望得他心里一阵透凉,然后砰砰不停地跳。父亲常远离去异地工作,他便和弟妹们随着妈妈,他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更长。妈妈的笑脸让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他的心在不停的跳着,是躁动不安的跳着,是内疚的跳着,越看妈妈那凝神望着的微笑的脸,他的心便越跳。妈妈闭眼之前一定是在想:儿子现在该也快老了吧,多年不见了。

爸爸不止一次给他去信,要他把孩子一起带去看看。孙子五岁才离开他们,一定长得很高大了吧。可他总走不开、走不开,还是走不开,在老人临去以前没让他们看上一眼,好后悔啊。

爸爸妈妈老了,本该在身边伺候着,他没有;本该多几份孝敬,也没有;本该给他们端茶递水,陪在身边说说话,还是没有。一离开就六十年,其间看望过老人多少次呢?

他哪里不想念爸爸妈妈,身不由己,其间有二十年还被当成“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线”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哪里能由着自己呢?

想去看望也看望也不成了,想去孝敬也孝敬不成了,想去父母身边伺候也伺候不成了,想陪他们说说话也说不成了,想给他们端茶递药、送饭打水也不需要了。

听过一个登报征求妈妈的故事:一中年男子忽然惊醒,后悔没有孝敬过慈祥的妈妈,忧思渺渺,于是在报纸上征求一老人替代他妈妈接受孝敬,补偿他的疏忽。他已老态龙钟,当然不能像那中年人征求老人替代妈妈接受孝敬。

父母老态龙钟时也是自己现在的样子吧,是靠在轮椅上还是躺在床上呢?这样时候哪怕儿子能在他们旁边坐一会儿,陪着说几句话也好呵。

是网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一番思索、怀念、心颤的,非常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那是一篇怀念姑父姑母的短文,他越看越怀念爸爸妈妈,而且越看那篇文章越像是写他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的事,两位老人就像是他的爸爸妈妈。

后来在网上联系,才知道文章正是写他家,写的他的爸爸妈妈,难怪那么像他的家,像他的爸爸妈妈呢。

原来,文章作者竟是他表弟,是他妈妈的亲侄儿,表弟怀念的姑父姑母就是他的爸爸妈妈。

他和表弟从来没有联系,见过一面,是五十多年前,没有印象了。后来他们通过qq对话,才觉得似乎有过那么回事,是匆忙之中,回家看望爸爸妈妈时,表弟从学校回家。表弟的哥哥住在对门,一晃而过,所以印象模糊。

表弟小八岁,正在上学,而他已经戎马生涯几年之后,正在蓝天中雄鹰展翅的年代。

他坐在轮椅上不断的想着“爹养儿小、儿养爹老”“父母之恩、重于泰山”,哪不知道这道理。可是没有时间想这些事。忙啊,实实在在是忙啊。

爸爸妈妈把自己送出门之后,没有回去过多少次,没有尽到自己作个儿子的责任。爸爸妈妈是通情达理的人,非常谅解他,写信时一再要他以事业为重,有他的妹妹们照顾,不用他太惦记了,别耽误了工作。

现在想想,觉得太少不更事了,妹妹照顾是妹妹的事,自己没有照顾爸爸妈妈是自己的事。工作当然忙,缺了他地球哪就不转呢?

爸爸妈妈要他不要惦记,哪是真的不要他惦记,怕他为难罢了。他们老态龙钟、迈不动腿的时候,躺在床上不能起来的时候,或者靠在轮椅上的时候,一定是多么想念他呀。

他和表弟联系上以后常在qq上通话,他们才开始交往。表弟也是近八十老人,理解表哥对父母的怀念,感觉到他非常激动,于是劝他不要太激动,尤其不要内疚,劝他宽心一些,劝他先休息,以后的聊天机会很多。那个时代背景谁不是这样。

表弟也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知道那年代的观念,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那年代就是这样的,日日的歌声是“天大地大不如毛主[xi]的恩情大”,天天念叨的是“爹亲娘亲不如毛主[xi]亲”。

父母在那个年代不算什么,表哥的父母还好,算是旧职员,有些儿女的父母属于什么什么类的,不仅不能孝敬,还得划清界限,特殊时期甚至需要大义灭亲呢。

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儿女辈,动不动就:“资本家的本性”“地主富农的本性”。表哥不过是工作实在太忙,想得少一些而已。

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常常不得不刻意回避,连通信也有顾虑。表弟也有做生意的父亲,深有体会。他写信封就颇费了一番心思。老格式“某某某父亲大人”不便写,称呼某某某同志也不行,于是不写称呼,直截了当的写某某某收。后来形势转好便写成某某某先生,还想好词,万一有麻烦可以说,年纪大的人肯定是先出生,哪有错。

他当然一直尊重父亲,从来不说不敬的话语,然而心底深处也有回避的心理,还觉得委屈,落个剥削阶级出身的帽子却没享受过。

现在想想,凭什么歧视呢,不就做过生意罢了,不是社会分工不同吗。

其实,过去的生意人比现在的生意人本份、讲良心。现在,包括那些“红色”老板,一个个都黑了心。卖假货,卖有毒食品,拖欠工人工资,还有杀害了雇员说成是自杀的。

父母就是父母,孩子毕竟是父母生父母养的,如果父母剥削,自己岂不是靠吃剥削饭长大的,能真正划得清界限吗。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不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过去年代只引用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千夫”指反动派,“孺子牛”指人民大众。现在有人考证,鲁迅说的“孺子牛”恰恰是指他的儿子。

从前不引用“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天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且只能对“无产阶级”俯首帖耳、唯唯诺诺。

一些年代,如果父母不是“无产阶级”,孩子觉得不是父母把自己养大而是无产阶级和政府把自己养大的,甚至为了划清界限巴不得把剥削阶级的父母扫地出门,更甚者的“英雄儿女”还对父亲拳打脚踢,踹断肋骨的呢。

现在的观念不一样了,越来越明白了,也不再呼口号打倒孔夫子,允许宣传孔夫子说的孝道。

过去还宣传忘记自己,现在也渐渐明白了,谁能真正自己忘记呢,甚至包括伟大的人,哪个真正的忘记了自己呢?

现在的青年思想开阔。有个大学生天天埋在书本里,成绩非常优秀,可是突然觉得岂不如同出卖了自己,她发出问号:为什么一天到晚埋在书本里,自己哪里去了,为什么要把自己出卖呢?

老人的心灵震撼应该能够理解。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700篇》 

http://blog.sina.com.cn/dydyabc(290)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子欲养而亲不在。中国自古以来以孝传天下。有人说养儿才知报娘恩。一位耄耋老人回忆起自己愧对父母,他们多想自己能有时间多陪陪他们。然而作者总是以各种忙以借口。至今悔已晚矣。
无意中当他看到一个登报征求妈妈的故事,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憾!

文章评论共[4]个
文清-评论

夜静了,来看望朋友,好梦!at:2012年07月15日 晚上11:09

曲径幽通-评论

拜读老朋友佳作,祝福朋友!(:012)(:012)文章标题中错了一个字已改。髦耆应为:“耄耋”。at:2012年07月15日 晚上11:35

带雨的云-评论

谢谢代改at:2012年07月16日 清晨5:30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佳作,祝福天天有个好心情,写作快乐!(:012)(:012)(:012)at:2012年07月16日 清晨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