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中国诗歌的起源--《诗经》袁真飞

发表于-2012年08月01日 中午1:23评论-2条

中国诗歌的起源――《诗经》

――我给外甥女讲文学

袁真飞

今天我开始给你讲文学。

文学,是反映我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学问,不过它不只是一门学问,它往往既有感情色彩又有感染人心的效果。所以比其他的学问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影响,也更加受人欢迎。它主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影、电视剧。你最喜欢的动漫,我认为其实也是文学。在文学中,还有把文学分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纯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大,通俗文学则主要是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一般来说诗歌是属于纯文学的,但也不一定,象今天要讲的《诗经》,在当初就完全是来自民间的诗人写的通俗文学,只不过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了纯文学。在古代还有一个叫做张打油的创造出来的“打油诗”,也是通俗文学的一种。他写的诗很搞笑,如他那首最著名的《咏雪》是这么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外,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位叫汪国真的诗人写的爱情诗,当时的少男少女,包括你的妈妈,都非常喜欢,他的诗同样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有更多的人读,因为容易懂。可很多人认为,纯文学更加高雅。其实呢,在我看来,写的差的纯文学就未必有写得好的通俗文学更好。比方说,写得好的纯文学固然是千古流芳,象李白杜甫李煜苏东坡,象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马尔克斯;可是同样,作为通俗文学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基督山恩仇记》等,又有多少纯文学达到了它们的水平?

我想,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都只是文学的一种。到底是纯的还是通俗的根本不用争个高低。讲得形象一点,纯文学就像是一个书生,本质上是书生,是高雅的就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和农民一样土里土气;而通俗文学就像是一个农民,本质上是农民,是淳朴的就没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和书生一样故作风雅。虽然书生与农民截然不同,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价值,完全没有否认对方的必要。

文学,主要的写法,一个是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个是通过故事来描述这个世界。(外甥女小薇薇插嘴,就是胡编乱造嘛)也可以这么说,可是通过小说、故事表现这个世界的文学作品,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同样会很有帮助的,有的时候还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自然,只要是写得好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产生这种力量。

现在言归正传。

为什么这次的题目叫做“中国诗歌的起源”?那是因为中国诗歌的起源的确是《诗经》,然而这并不是说全世界的诗歌都起源于《诗经》。在西方世界,诗歌的起源是著名的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荷马史诗》,它包括两个部分,即《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和《诗经》不同,《荷马史诗》讲诉的是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如特洛伊木马、不和的金苹果、为了大美女海伦所进行的长达十年的战争,都出自这部《荷马史诗》。《诗经》则是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其中爱情占了很大的成分。

在《诗经》以前有没有诗歌?肯定有的。不过那些大多数没有保留下来。《诗经》流传下来了,那是孔子的功劳。至于最早的诗歌是怎样产生的,我记得我十几岁时看到一本大学课本《中国文学史》,上面是这样说的:“最早的诗歌应该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一边辛勤的劳动,一边在吆喝着劳动的号子中产生了最早的诗歌。”这种说法现在在我看来有些奇怪,也有些好笑。为什么呢?因为诗歌和一切的文学作品,要不就要能够让人感动,要不就要能够启迪心灵,再不要有故事性传奇性,就算是写生活中一件小事,也得有它的意义和美好的感受。但劳动中喊出来的号子会与它有关吗?不过,那个时候离毛泽东时代不远。毛泽东不是说过,知识分子看起来香,其实是臭的,劳动人民看起来臭,其实是香的。因此那个时候的审美标准让后来的人真的想不通:所谓的“美人”都是些没有线条,全身嗮得漆黑、浓眉大眼,甚至是横眉怒目的女人(当年的宣传画是这样画那个时代的“美人”的)。在这种情况下,诗歌诞生的想象变成这样,就不奇怪了。

今天给你讲哪几首?本来最有名的是《蒹葭》: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多美。另外一首《关雎》也非常有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我不能够讲,为什么,你毕竟还是刚刚小学毕业,爱情诗不太适合给你讲,那么给你讲什么?我决定给你讲《采葛》和《桃之夭夭》。

事实上,《采葛》也是一首爱情诗。不同的是,《采葛》表达的感情是思念,而且很短。虽然从诗句上面来看,绝对是思念一个漂亮的女孩。从这一点来说,好像也不方便跟你讲。但是我想,思念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也不仅限于男女之情。并且,你学会了这首《采葛》,虽没有再学《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也可以大致的了解一下。

现在看看《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总共是三段。

现在要讲讲这首诗。

“葛”是什么?是一种植物;“萧”是什么?是一种植物;“艾”是什么?还是一种植物。据我以前看过的《诗经》注释,葛是可以吃的,萧可以用来祭祀,也就是拜天敬神祭祖先的,至于艾,我有点忘记了,应该是和现在的艾草、艾叶是一回事吧?

知道了诗句中的三种植物是什么,就很好理解了:见到了采葛的女孩,一天不见,就象过了三个月。/见到了采萧的女孩,一天不见,就象过了三个季节。/见到了采艾的女孩,一天不见,就象过了三年。注意,这里面的“三秋”从字面上看是三个秋天,实际上却是指三个季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都是表示思念之深。那么,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孩是不是一个人呢?当然是,只有这样,诗歌的层次才会逐渐加深,诗歌的情感表达才会更有效果。

再看《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也是三段。

表面上看起来,这首诗好像是讲桃,讲花,讲果实,讲枝叶,而实际上是一个祝福新娘的良好愿望,想象她怎么样嫁过去,成为妇女,最后融入幸福家庭,生儿育女,幸福的生活。(外甥女小薇薇插嘴道,好*情啊)这不是*情,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反映生活的写实诗。

现在仔细看看:象是鲜艳的桃树,象是桃树上桃花朵朵放出的光华,美丽的新娘嫁过门,定要使家庭幸福美满。/象是鲜艳的桃树,象是桃树上面的果实满枝头,美丽的新娘嫁过门,定要使家庭融洽欢喜。/象是鲜艳的桃树,象是桃树上面铺满的枝叶。美丽的新娘嫁过门,定要使家人和乐健康。这里,桃,花,果实,枝叶都非常有象征性。所以说,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所有的女人都想拥有的幸福生活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没事的时候你可以仔细看看《采葛》,如果能够背诵最好。

下一次给你讲《*体风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袁真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以长辈的身份给外甥女讲诗歌,通俗易懂,很适合小女孩学习。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朋友美文,祝福天天有个好心情,事事顺心。(:012)(:012)(:012)at:2012年08月02日 清晨5:46

袁真飞-评论

谢谢绍庆兄,谢谢四大名捕编辑。也祝福大家都好心情,事事顺心。at:2012年08月04日 晚上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