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儒家文化、东亚文明及《论语》袁真飞

发表于-2012年08月09日 中午2:32评论-1条

儒家文化、东亚文明及《论语》

――我给外甥女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袁真飞

今天跟你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为什么要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这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了解自己为什么是中国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优秀文化,才能够产生出真正的爱国热情,因为那样才知道中国为什么那样让自己迷恋与自豪。而不是像愤青一样,喊几句爱国口号,冲几家外国商店,烧几面外国国旗,一天到晚喊着和这个打,和那个打。但是,仅仅知道自己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现代人,你还要了解世界文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解当今世界占主流的思想。这样一看,才能够知道世界跟中国有多大的不一样,才能够真正的明辨是非。这一点,我觉得中华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做得非常好,它不仅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反反复复地提出作为一个现代的共和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公民意识。这比1949年以后的教科书实在是要高明得多、可贵得多。

说到传统文化,很多人以为就是儒家文化,其实,这里面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例如,传统文化中还包括了道家文化(注意,道家思想与道教有关,但完全是两码事,道家思想是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可道教就有点画符驱鬼的神棍味道了)、墨家思想(强调“非攻”、“兼爱”,就是呼唤和平和让世界充满爱的人)、兵家(就是中国古代产生的军事家,他们的观念对后来人的影响是超越了军事本身的,代表人物是孙子(又叫孙武),他的后代孙膑,就是我给你讲的故事“孙庞斗智”的主人翁,还有吴起),法家(主要人物是荀子和韩非子,他们的观点是以法治国,强调法治国家。这种观点至今还很有影响。不过,他们的“法治国家”和现代的法治国家是不太一样的,它强调的是官员们和老百姓的责任,对君主的权力却没有任何限制,所以往往会演变成君主的专制独裁和暴政)、佛教(本来是印度的宗教,于东汉时期传到中国。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战争频繁的年代,大量的死亡让以怜悯世人的苦难,慈悲色彩浓厚的佛教开始深入人心,当然另一方面在那个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高僧,他们的著作和翻译让佛教适应了中国社会,使它中国化了,所以后来的佛教居然和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一样,并称为中国的“三教”,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代表了倒退以及与现代化的格袼不入。这种观点到了二十世纪以后非常流行。可是诡异的是,当中国大陆地区对传统文化大肆破坏的“破四旧”和“文革”的时候,台湾却在进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结果是,中国大陆文化倒退,而且在民主现代化的过程中举步艰难;在台湾,不仅传统文化受到保护,民主进程也十分顺利,最明显的是台湾现在的新闻自由和“总统”大选成为了中国网民热议的话题。这种情况不仅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出现在其他地方,像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都有很好的继承,日本当然有点不同,因为它是在美军的占领下实现民主的,而韩国则是通过在野党和学生运动不间断的努力,最后执政党让步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现了民主。这是偶然的吗?即使是,那么传统文化至少没有成为他们民主化的阻力,反而与他们的民主化配合得非常好吧?

讲到传统文化,不能不讲到东亚文明。在很漫长的时间里,在东亚历史上,有一个“汉文化圈”,也可以叫做“大中国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这些国家中除了我们中国,还有日本、韩国、越南,以及已经消失了的高昌国、渤海国、大理国、琉球国。这些国家长期使用汉字,并且思想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和中国保持一致。比方说,越南长期自称为“南朝”,而称呼中国为“北朝”,把自己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扩张,当作是中国的扩张;日本则自称为中国、神州;韩国由于对中国的尊敬,倒是一直不以中国自居,但一直自称为“小中华”。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灭亡以后,越南、韩国、日本,纷纷认为中国已灭亡,蒙古人、满洲人占据了中国的身躯,但中国的灵魂已经变成自己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国。因此,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程度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而在这里,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依然值得讲传统文化的一个理由。

说到儒家思想,不能不提到儒家的“六艺”。哪“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礼节、教育;乐就是音乐、娱乐;射,就是射击;御,就是驾车。也就是说射和御就是现在的体育与休闲;书,就是文学和文化知识;数,就是数学和数术(古代一种神秘学说,《周易》是它的代表作)。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只是书生们读书的学问,其实它的内涵非常广泛,真正的“六艺”精通的大儒学者,一定不会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会体格强健,谈吐风趣,见多识广。当然,这种大儒学者,在宋朝以后很难见到了,因为宋朝以后对儒学的理解越来越偏离了它本来的意思了。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后来他名声显赫,受到极大的尊敬,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不仅汉文化圈的国家尊崇他,连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并不在汉文化圈内的东南亚国家也到处都是他的庙宇。可见他的影响之大。然而在他在世的时候,他经常四处奔波,只为以一身的本领,为君王服务,可遗憾的是,当时中国分裂,国家众多,但就是没有一个国家用他。可能是他总是到处奔忙,也可能是他有“述而不作”的想法,事实上孔子本身并没有著作,他的书都是编辑的。不过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行编成了一本书,就是今天要讲的《论语》。

另外一个不能不提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意思是除了孔子以外最伟大的人。但是,孟子让一些人很不喜欢,这些人中的代表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甚至把他的像从孔庙里搬出来,还对两千年前孟子的著作大加删改。这是为什么?因为孔子主要是讲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强调“仁”,而孟子不同,他讲“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有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强调“义”。这就是所谓的“孔曰取仁,孟曰取义”。何况孟子的著作里面还有很多对君王不敬的言论,这就让历来的君主都不舒服,而本来就是暴君的朱元璋更加不能容忍,甚至上升为仇视孟子了。

《论语》其实就是孔子语录。所以都不长,很容易理解和背诵。因此,两千年以来,一直对中国和汉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影响极大。学儒家思想肯定是先从《论语》开始。

今天讲《学而篇》第一章。

这一章很有名,你肯定听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学习而又经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而恼怒,难道不是君子吗?

看看,这不仅是在说学习的态度,还是在说怎么样做人啊。这一篇你有空也可以背一下。

《论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下一次跟你讲《顺其自然,自由自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袁真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陵叟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金陵叟点评:

写的不错,脉络清晰,很适合初学者入门。评语中肯又不乏独到见解。对东亚文明那一节写的尤其精彩。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是客气话,《春秋》基本上是他独立完成的,《周易-十翼》虽然成功于其弟子,但主要学术观点应该还是他的,他的弟子中没有人有这样的深刻见解,至少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不知道是否如此?读先生的文章,如同与多年的老友侃侃而谈,受益匪浅。

文章评论共[1]个
袁真飞-评论

谢谢金编,我读你的点评,也深有同感。at:2012年08月10日 晚上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