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据“汉字释义”解曰:钟,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响)器,中空,他是军事或宗教的附设器具,用于报时,或召集人群,发布消息。宫庭使用的钟都刻有铭文作为祭祀乐器之用,以祈求天神保佑。
钟是人们生活中常见和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伴随着我们,我们与它同步,它也在与我们同步,特别是它悠扬、浑厚、紧凑而高亢、铿锵而有力的响亮之声,激励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报时钟: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们的县城处于盆地边沿,经济、文化、交通、建设等都是非常的贫穷与落后,钟和表只有少数人能玩得起,人们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县城中一陈姓有识之士,为了城市里一万几千人口能有个节奏的时间观念,特地出资在县政府大门右侧八字墻后面,修了一座五角形的钟楼,加上底座和屋顶约有20米高度,全用青砖砌成。楼顶为尖阁形状,顶尖一避雷针,一条长长的铁丝带着一个铁板,深深埋于钟楼的底层下面。楼层内部为三层,楼梯与楼板全用木料做成,每层间都有窗口,便于通风与瞭望。由两位县中队的警察编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住于二楼之间,他们的任务就是敲钟报时。这口报时钟,约0.70米高,口径约0.40米宽,悬挂于三楼尖阁顶端的中央,有一特制的高凳,专为敲钟而设。
每天早晨从5时开始敲击,到当日晚上12时停止,敲击的方法是:先用一阵快速击打的方式,只听“噹噹噹……”的一阵响声,这是告诉和提醒人们注意,要报时啦!之后,略停几秒,便敲出当时几点钟的点数来了。
除了报时而外,它还报告火警。由于钟楼位置处于全城中心制高点,它能清楚地观察到全城情况,一旦发现那里浓浓烟雾或火焰升空,定是发生了火災,这时钟楼上就会发出“噹噹噹……”长时间的响声,人们听见这种响声,定会四处张望,一旦发现火災地点,便会不约而同地拿上各种水盆、水桶、长杆、勾耙等一切能使用的工具,都自觉地、奋不雇身地前往救火。徒手的人们到达火场,便自动传递运水、救助伤员、看管孩子、帮助抢运什物,现场无有“总指挥”,人们却井井有条,忙而不乱,那种感人的精神,不亚于今日的消防队员大战火场的场面。
钟声又是报告敌情的警报声,那段时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敌人的飞机经常轰炸成都。不分白天与黑夜,只要敌机一临空,钟楼上的钟声便会“噹噹噹……”不间断地、长时间地、有力地紧急敲打,发出了“紧急警报”的报告,告诉人们敌机临空。滿城的人们定会带着孩子,扶着老人,收拾贵重物件,惊恐地朝东北门外涌去,躲藏于凤凰村,三口堰,子龙庙沟和夏家沟的丛林地带。一直等到能听见“噹—噹—噹……”长时间的缓慢钟声,这就是“解除警报”,人们又扶老携幼,背包拿傘,回到自己的家,又继续开始平静的生活。
解放后,这座钟楼被拆除了,它虽然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它确也发挥过它的作用,完成了它“物尽其用”的使命。
校钟: 稍长,开始了学子生涯,钟声伴我们一群学子,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少年小学时光。一口中小型铸铁钟,挂在了大礼堂一根粗大的橫梁上,除了老师们的命令声和口哨声,校钟就成了学校发号施令的“老师”了。
敲击校钟的是工友李元洪大爷,他敲钟很有水平,他不紧不慢,音量不高不低,有节奏地敲响每一下,他每次敲钟都敲12下,不会多敲,也不会少敲,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敲12下?李大爷说:“每年是12个月,希望你们不要忘了我这个敲钟人,也希望你们在一年当中随着敲响的钟声奋进努力,专心读书。”
李大爷敲钟的节奏,可以与出操时喊一、二、一口令同步,因此同学们戏谑称为“出操的口令钟”。每当校钟敲响,学生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有多么重要的事,都会放在一边,赶紧回到自己的教室端正坐好,等待课任老师的到来。
学校的大门,位于米市街北口与金巷子连接,在这之间有一家卖小糖果、小点心的舖面,离校门将近20米的路段,长长的一条金巷子,却没有几户人家,这家糖果糕点舖,好象专为学生而设。有时我们一群学生,刚走到金巷子的深处,来到糕点舖前,有钱的就想吃一点另食。正在付钱与交货时,就听见学校内的校钟敲响了,大家都知道定会迟到,这时同学们便开始了接力的赛跑,一定要争取在课任老师到达校室前跑进教室,不然的话是会被罚站的。
罚站倒是小事,特别是那个班主任钟一夫,他又是全校的教导主任,特别对4~5年级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也很会体罚学生,同学们送绰号为“钟铁匠”。快要上课时,他定会手拿教鞭,任意站在某个教室外面,当12下上课钟声完后,你还没有跑进教室,那你的背上和腿上,或者是屁股上,肯定要吃几教鞭的,他有句口头禅叫:“教鞭之下出人才”。
我们听见校钟钟声,学习思路才会入定;我们听见校钟钟声,贪玩的心理才会安定;我们听见校钟钟声,看见老师高大的身影,站立在讲台上,挥了一下有力的大手,向同学们高声喊道:“同学们,努力求学,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时光流转,学校校钟的钟声,使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六个年级的小学生涯,奠定了文化的基础。随着校钟的钟声,我们高兴地跨入中学,进一步求索学问。我们将随着校钟的钟声,一步步地进入造就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殿堂,学得完整的技艺与知识,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鞠躬尽瘁。
写于2012年8月15日
-全文完-
▷ 进入李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