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这些丑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马贵毅

发表于-2012年08月29日 下午6:08评论-5条

这些丑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首先声明: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马贵毅先生是非常敬仰并且身体力行地学而时习之的。

因为它们是美而且好的。

它们中有大量经典而又能很好地教化国民的传说、故事、史实、典籍、文学、书法、篆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宗教、不同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等等令人惊叹而且让人折服。

遗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群中,公然还有那么多丑、而且恶的东东不仅令人不齿,反倒遗臭万年地忽悠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今天开篇先说“大象无形”和“大音希声”这两个蛊惑人心的混蛋成语。

【“大象无形”,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兼容天下,故总体上似无“定形”;由于“固无定形”而能容纳“多形”,时时吞吐吸纳外来之物,以壮大丰富自己,故能看似“无形”之上,而成其泱泱“大象”。用“大象无形”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概括其泱泱大度、不拘一格、包罗万象、生机无限的伟大精神气质,倒是非常贴切的。

古人以朴素的方式,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宏观定位和发展定向。可以说,“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

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这种“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底蕴和活力资源,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在很多情况下是未必自觉的)保持和发扬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历经无数劫难而不衰败溃散,并能够取得成功和辉煌的一个重大条件。

大象无形:

有意化无意。大象化无形!就是不要显刻意,

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

无形态无框架才能容纳一切形体!

最宏伟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真是在放他妈八百年的猪屁!

屁话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这又是在放他妈八百年的猪屁!既无声,何谈“最大最美”?

老子也的确厉害,用“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胡言乱语,就把一半以上的中国愚蠢之民忽悠得心服口服,而且代代相传。

这个狗日的弱智儿王弼公然如此批注——

【“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更有今之蠢猪学士如此捧场:“大音希声”乃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语自《老子?四十一章》。语出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口是已”,即风吹口穴之声,属中等;“天籁” 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所以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这个不学无术的王先谦公然如此评价音乐——

【“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犹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这他爸爸的是什么道理啊?!

【老、庄这种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钟嵘《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结《订司乐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声”之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提倡的“以全美为工”;

【徐文长《赠成翁序》所说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以及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所说的“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等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引申及进一步发挥。在古代画论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

【但对于音乐或诗文的声律来说,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很接近于老、庄所提倡的“大音希声”的境界。不过,如果没有这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的“有声”,也就不会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李德裕的《文章论》中,在批评“今文如丝竹口鼓,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必有洄口逶迤,观之者不厌。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谓是矣。”这就说得比较切合实际了。

【这是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美的观点在艺术中的反映。“大音”,指音乐本身、音乐的本源——“道”;“希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们听不到音响,“听之不闻,名曰希”。

去你妈的个奶嘴!——既不“闻”,何为“听”?这不是疯狗说病猫话吗?哼!

【《老子?第十四章》中,用音乐本身“听之不闻”,比喻“道”既属感觉范围的对象,又不能为感觉所直接把握,从而揭示了一切美与艺术的既诉诸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特点。基于他的“无欲”观点,他认为音乐等艺术形式会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欲望,进而导致天下的不安定。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所以在音乐欣赏中,他倡导应追求一种超越对声音的直接感知的“大音希声”的境界,即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

——这更是放他奶奶的老母猪屁!

“听之不闻”者乃音乐乎?!

由此,我们大可套曰:食之无饭美食也!饮之无酒佳酿也!吼吼吼吼!

朋友给您敬一支香烟,但“大象无形”,你接得住吗?

老板年终请员工团年,但“大象无形”,餐桌上什么都没有啊!

老婆指着我的鼻子臭骂我,但“大音希声”,我他娘的就是听不见,哈哈哈哈啊哈!

花1200元人民币买一张门票,去北京音乐厅听莫扎特的赋格曲,琴师鼓师这师那师就都不断地做虚拟的演奏动作却不发声——哈哈!“大音希声”啦!

——报告中国政府:这些丑恶的中国传统文化何时才能不再愚弄百姓、误人子弟啊?

马贵毅 12-08-29

在 月光书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是,当精深到一种故弄玄虚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质疑的声音。
就拿作者质疑的“大象无形”和“大音希声”这两个词语,就很值得推敲。
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就该知道鼓励。

文章评论共[5]个
呆贝贝-评论

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就该值得鼓励。打错了两个字,马先生见谅。好久不见马先生,问好!at:2012年08月29日 晚上11:32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来拜读一家子的佳作,问候一声秋安!at:2012年08月30日 清晨5:08

绍庆-评论

拜读老马佳作,见解独特,问好!(:012)at:2012年08月30日 清晨7:10

马贵毅-评论

问好亲爱的呆呆的贝贝!!!老想你了at:2012年08月31日 上午11:06

四大名捕-评论

欣赏马哥的观点!at:2012年09月01日 上午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