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再见了,世上三般苦吴有楚者

发表于-2012年09月05日 晚上9:52评论-2条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见识、经历往往与城里的孩子不一样,而且差别是挺大的。

1962年,我出生在赣西北黄龙山下的一个小村庄。不懂事的时候,无分昼夜的伙同同龄小孩玩耍,什么“寻躲”呀、“跳房”呀、“捉牢”呀、“挖防空洞”呀、“打波”呀……等等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热闹无常,除了吃饭、睡觉,天天都玩个不亦乐乎。儿时的天真无邪,儿时的童稚欢快,直至快五十年后的今天,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无忧无虑的生活就逐渐的被一种忧郁、压抑所代替了。读书呀、干活呀,别以为是很新鲜的事,这些都是农村里的孩子不情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啊。

就拿读书来说吧,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秋有蚊子冬有雪,要我读书等明年。谁又能说这读书是小孩子巴不得的呢?读几个小学一年级的大有人在,多的读到了八个小学一年级,书不是那么好读的啊。

读书还在偏,可帮着大人们干农活,那就苦不堪言了,特别是砻米、拉锯、挖土之类的重活,在一些孩子的眼里,生活根本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折磨,一种摧残人身心健康的折磨。

不信?你若不信,那就听听我们这里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吧-------

“世上只有三般好:抓痒、剃头、掏耳朵;世上只有三般苦:砻米、拉锯、挖平土。”

在千头万绪的农事活动与纷至沓来的家务琐事中,把“砻米、拉锯、挖平土”列为繁忙百事的“三般苦”,足见其为劳动强度过大以及人们不愿意做或难做的事了。小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又怎堪重负呢?可生活在农村呀,又怎能同城里的小孩子相比呢?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环境下,“变了泥鳅就得钻泥”呀,没办法。难怪不少的农村人在埋怨自己的命苦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下世变狗也愿到城里去,在城里能多捡个骨头吃。”

在生产力还没有很好的发展的那个时代里,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在一些山区边、远、穷的农村,要米吃,要木板用,要土地耕种,是难以达到象现在这样,依赖机械操作的,都得靠人力所为。祖祖辈辈,传统着单一的、粗糙的生产方式,延续着简单的、无彩的生活样式;劳动强度过大,效率低微,苦甚可哀。

就拿砻米、拉锯、挖平土这“三般苦”来说吧。

砻米

砻米﹙本属砻谷﹚,在江南地方,是过去常见的办米的一种方法,即砻谷舂米的第一步。将稻谷倒入砻斗中,推动弓担吊架推杆,延着圆形的砻用力划圆圈转动一组砻的上片﹙砻的下片是固定不动的﹚,有如推磨一般﹙但砻比磨的形状、体重、压力都要大得多﹚,靠砻的上片压碾下片去掉稻谷的壳,由砻的上片的转动旋出去了壳的稻米。第二步就是将砻出的稻米﹙里边还会夹杂着一小部分稻谷的﹚放到碓臼里去舂﹙即砻米的进一步完善﹚熟﹙舂得不熟的米煮的饭不好吃的﹚,舂后再用隔筛、米筛分别筛一次,以备煮饭用。

砻米看似简单,听起来也容易,其实很买力的。在砻米时,人要面对着砻,以小弓箭步站好,双手上举至胸前握住推动弓担吊架推杆的把手,向前用力推动弓担吊架推杆使砻转动,快而不能﹙出米少,出谷多,人的耐力也不允许作速的砻法﹚,慢而砻不动,用力要均匀,且须持之以恒。砻米的效率不高,砻好一担谷,几乎要半天的功夫。起砻时,兴致勃勃的,等砻出一担谷来,汗流浃背,脚麻腰酸臂胀的。

小孩子砻米,大多数是帮着大人去砻。因为小孩子还不具备单个去砻米的能力,就连大人砻米也要人帮,由此可见砻米劳动的辛苦。好多小孩是不愿意帮大人去砻米的,宁愿去山上打柴或是到田地里打猪草,也不希望去砻米。大人就没办法推卸责任,平心而论,大人也不愿砻米的。

我小时候砻过米,而且不只一次。我砻出的不仅仅是稻米,而且砻出了满身的汗、手上的茧、眼中的泪和烙印在幼稚心灵中的勤劳与对生活的执着。于而今生活的甜来说,我那时的付出既得到了生活的历练,同时,也在那个创造甜的过程中使我学会了坚毅与顽强。我不想也不敢回望那时的一幕幕,但我还是习惯了那时的俭朴与简单,因而,直至现在,我常常知足而不奢望。

砻米是艰苦的,拉锯比砻米还难受。

拉锯

拉锯有多种多样:就拉锯人数来说,有一人拉的,有二人对拉的,也有三人、四人对拉的﹙一般锯木不常见﹚;就锯的方式而言,有横拉的,也有直拉的;就锯的方法而言,有照墨线拉的,也有不画墨线,凭着眼力与手感拉的。

一人拉、直拉、照墨线拉容易些,若是二人对拉或三人、四人对拉就不容易了,假若不画墨线,凭着眼力与手感二人横拉则不是甩力就能干得了的活儿。

不画墨线,凭着眼力与手感二人横拉﹙二人横拉的锯,锯齿是从中间向两头开路的﹚,先把要锯的木料两头向中移些横平固定在支架上,锯木二人分两边同时各执锯握手的一端,分别面向要锯的木料的反向﹙背向要锯的木料架好的方向﹚。执锯时,左边的人,右手握住锯的握手下端成拳形,左手从反方向再托住右手所形成的拳形;右边的人,则左手握住锯另一端的握手下端成拳形,右手从反方向再托住左手所形成的拳形。人要弓着背,眼要盯着要锯的木料的下锯处,手要与对方的手持平,保留在同一水平线上,脚要微成八字弓箭步,锯的握手起初均被托于执剧人的胸前。开锯时,执剧的二人要一人前一些,另一人后一些,从木料的一边下锯开锯,锯就容易开路些。锯木中,手上即要用横向拉力,又要用托力、推力,同时,身体又要向后带力﹙让锯前进﹚,向前送力﹙助对方拉力﹚;双手握锯要起沉有序,不重不轻;锯路要平坦,不能有高低状;二人速度要平均,进度要与开锯时的先后保持一致。

不要说那锯木的技巧难以掌握而使人望而却步,也不说那锯木的艰辛不敢问津而使人望而生畏,就那飞飞扬扬的木屑笼罩着锯木人的一身,延着汗腺侵入肌体的那种怪怪的痒痒味,不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谁又会对拉锯产生兴趣呢?就是小孩的好奇与好玩的驱使,也不过是摆弄几下而已,而要把它作为一个工种或是一项工作渗透到人的生活当中,自然就与砻米、挖平土并驾齐驱了------苦。

我不是木匠,也未学过“界山”,但我拉过锯,小时候拉过,成年后也拉过;我锯过楼板、门、窗框之类,也锯过一些农用工具的用料。不管是锯什么,那锯即锯在木头上也锯在我的心头上,只不过木头上飞出了木屑,而我的心头上还没有流出血来。

那些长期从事拉锯作业、或是被安排去拉锯、或是家中用木料必须拉锯可又没人顶替、也请不到人帮着拉锯的时候自己不得不去拉锯的人,又何尝不是对拉锯产生怨烦的呢?

“------世上只有三般苦:砻米、拉锯、挖平土。”

农谚也好,民谣也罢,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既简单又明了的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或是对一些深刻的道理用简朴的语言进行阐述。“世上只有三般苦:砻米、拉锯、挖平土”也一样,将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劳作中最累人的三项活儿:砻米、拉锯、挖平土用一个“苦”字来高度的概括。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今天,拉锯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或是机械、电器很不方便的地方还依稀可见;砻米则是在我的视力范围内,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还有没有砻还在使用?我不知道。我的老家的那一组砻------当年几十口人的希望与依赖也早已灰飞烟灭了,就连那石碓臼也不知了去向。每当我回到老家时,便独自一人屋前屋后的寻寻觅觅,没有依恋不舍,总觉得老屋应该留下一点什么来,让后世子孙有所思虑,悟世惠身。

有道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我不知道时至今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否还有用砻砻米或用类似的工具来维持生存的需要的。拉锯也一样,还普遍存在依靠人力吗?我仰望天空,同一个蓝天,但愿蓝天之下,是同样的一个大地。

挖平土

挖平土,这是较为常见的,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挖平土与挖土有着截然不同的劳动负荷,虽只一个“平”字予以限制所挖的“土”,但就是这一个“平”字所限制的“挖土”,给挖土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精神压力,才被谓为世上三苦之一的。

挖平土的最大一个特征就是人不能站直身体去挖,必须弯腰弓背的去挖,其苦也就在这个方面。

现在整建筑地基、整耕地等,大多都是机械操作,只有少数部分还需要人去动手;过去就不同了,都是靠人力的;为了生活的需要,不弯腰弓背的去干,莫说生活,就是生存,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困难重重。

挖平土既是一个具体的劳动实情,同时,又是一个广泛的劳作概念。它存在在过去,也表现在现在,还将延续到将来,只是程度与场合有着变化,时间与强度有着差距,力的方向,挖的方式是难改变的。

对于我来说,挖平土的劳动不会再有发生了,除非闲着找事做。但从前的那些记忆还是挥之不去的,而且在上了年纪后愈发的清晰、翻滚。特出的是在路口中学读手的时候,平整那个大操场的劳动,不满十四岁的我,要完成班上分的移土的劳动任务,才能进教室去听几何课,好奇与求知的欲望驱使我不得不拼命的去挖那个平土,其它的不说,单就这一事,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也疙疙瘩瘩的。不知是读书苦还是劳动苦,我不能评判,也不想评判,事过快四十年了,也没有必要,再过一个四十年,就是历史的尘埃了。

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几乎都不需要去砻米、拉锯、挖平土了,与我同时代生在城里的孩子一样,甚至比他﹙她﹚们还要少劳动。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但相应的也潜在着一种危机,看看当今的农村与农民:随处可见田荒地白;种地人上街买菜吃;到处赌博成风等等现象,不一而论,无传统道德观念,无居安思危之感,无好学之心,无进取精神;文凭铺天,四肢退化,欲望西化,尊严淡化,坐等硬化。难道时代的进化真的就物极必反么?

不管怎样,砻米、拉锯、挖平土这“三般苦”真的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也只能说一声:“再见了”。只是那抓痒、剃头、掏耳朵这“三般好”却依旧没有退色,且无一需要自己劳动,反而更富有魅力。只要你走进形形色色的休闲会所,便会为你服务得周周到到,包你一个“爽”字。

旧事重现,旧话重提,是为记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吴有楚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世上只有三般好:抓痒、剃头、掏耳朵;世上只有三般苦:砻米、拉锯、挖平土。”
砻米、拉锯、挖平土这“三般苦”真的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旧事重现,旧话重提,是为记之。
文章朴素无法,将我们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可惜不是首发。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早上来拜读,问好!祝写作快乐!(:012)(:012)(:012)at:2012年09月06日 清晨6:33

文清-评论

立秋热,白露凉,今天是白露,天凉勿忘加衣裳,祝舒心安康!at:2012年09月07日 中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