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电影白鹿原,从史诗中截取的断章西郊

发表于-2012年09月20日 下午3:59评论-10条

【影评】

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打问世那一天起,就有人评论说:《白鹿原》是中国黄土地上近代历史一部史诗般的巨著。然而,也有许多人对此书不以为然,更有人提出各种质疑和批判。以至于这部小说在出版发行的初期,受到我国文化管理政策制度的种种限制,在禁与放的界限边缘徘徊了好几年。

当大部分人拂去小说上那层厚厚的黄土后,终于真正认识到了它真正的文学价值,这才使这部小说的题材内容能在其它文化艺术领域中得以扩展。

在这种背景下,由第六代导演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自然受到了众多喜爱电影的观众的期待。这部片方宣称“三最”(最难改编成剧本,最难拍摄,最难通过片审)的电影,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的确,要使一部依据长篇小说改编的,在两三个小时内要向观众较完整的展示小说内容的电影去完全忠实于原著,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把文学巨著拍成电影,对每一个电影导演来说,都是去攀登一座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山。但山越高,越能激起勇敢者的激情。我想,导演王全安具备这种激情和勇气,但他能否成功登顶,还要取决于观众们心目中对影片的认可程度。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认为电影版的《白鹿原》拍摄初衷是想尽量贴近原著。但碍于原著的内容过于浩瀚或敏感,最终这部160分钟的王全安版本的电影《白鹿原》,变成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的一个断章。

纵观电影,说是断章,理由有三点。

一是从时间上,电影截取了原著的1911年辛亥革命至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的一个历史片段,而不是原著中长达约50年的时间跨度。

二是割舍了原著中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如命运多舛的白灵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发生在白鹿原上各种类型人群(如国,共,匪)中的重大事件。

三是大幅度提高了黑娃和田小娥的婚姻故事主线。并以此为线索,着重衬托了以白嘉轩为首的白氏家族和以鹿子霖为首的鹿氏家族那种原始古朴的家族争斗,巧妙地避开了容易引起争论(或是难以表现,或是难以通过片审)的政治,党派斗争的残酷历史,淡化了民族的内部纷争。

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作品当中表现的人物和事件,要真实的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之中,更要真实的体现在当时条件下的真情实景,而不是让他们的思想言行来适应当今公众流行的现实审美观点。

陈忠实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也可以说,王全安较好的把握了这一点,毕竟这一段历史并没有过去多远。

电影以令人震撼的俯瞰镜头拉开序幕。银屏上金灿灿的麦浪让你马上联想到了关中平原上的人们对麦子近乎疯狂的爱恋和崇敬。在关中人眼里,麦子已不仅是主要的农作物,而是家乡最主要的特征。由它衍生出的“麦文化”,是关中人对家乡最为深刻的诠释。在众多的关中人眼里,最能体现家乡的代表物就是小麦,而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袅袅炊烟。

深谙本地风土人情的王全安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开篇就以长时间的俯瞰麦浪慢摇镜头来缓缓收拢那些急切要看到剧情观众的心,好让你如临其境般的去体会和感悟这片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民族发展进程。

电影从辛亥革命对一个偏僻农村的巨大影响开始,随着几位土生土长的顽童(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长工鹿三之子黑娃,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麟)的长大成人而进入了主题。

电影从原著中众多人物和事件中,截取了白氏家族代表人物白嘉轩和鹿氏家族代表人物鹿子霖的冲突主线。这种在同一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内部纷争,随着黑娃去渭北打工当麦客,与当地举人之妾田小娥产生了感情,当两人的激情被发现后,受到惩罚后的黑娃将田小娥带回了家乡准备名正言顺的结婚的故事情节而逐步展开,最后达到了高 潮。黑娃与田小娥的结合,本是突破封建意识禁锢的一个壮举,但是,在当时历史社会条件下,却是一个大大的悲剧。

一个长工的儿子,一个富人的小妾,当两人为了爱情勇敢的走到一起时,他们的举动,却最终成了两个家族争斗的牺牲品。

田小娥是处于一个封建意识浓重的民族中的一位典型的悲剧式人物。她虽主动勾引了青春洋溢的黑娃,但这是一种对不公平命运的抗争。这位只想做个名正言顺的主妇的女人,来到白鹿村后,却成了鹿子霖与白嘉轩争斗的一个悲惨的棋子。田小娥为救丈夫黑娃,满足了长辈鹿子霖的兽性,后又为了帮助鹿子霖,勾引了白嘉轩的儿子,也是新族长的白孝文。田小娥虽使白孝文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但却让白嘉轩颜面扫地。最终在那场令关中人记忆犹新的大饥荒中,怀着白孝文的孩子并饥饿将死的田小娥,在最后吃了几口从不认她的公爹鹿三的窝窝头后,惨死这位头脑中充满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的公爹愤怒的矛头之下。

原著中,我们民族的进步是走在一个个血淋淋的悲剧叠加之上。影片中,主要想以田小娥为主线的悲剧来诠释这部名著的精髓。这就造成了一些遗憾,看完电影,感觉到一些事情和结果没有给观众交代清楚,有些情节显得凌乱无序。所以,这部影片,对田小娥来说,故事是完整的,对原著来说,电影只是着重叙述了原著所表述的主题的一个分支。

和许多电影一样,反映中国近代史,电影中的一个“土”字可以遮天。土,我认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在许多场合下,更能体现原汁原味,更能表现真实的主题,更容易让人信服和感动。土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保鲜剂,特别是那些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土”会使我们面对历史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真实的展现了关中的风土人情。广袤的麦田,淳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激昂的老腔,都使你能切实感到这片黄土地的厚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主要演员【段奕宏(饰黑娃)、张雨绮(饰田小娥)、张丰毅(饰白嘉轩)刘威(饰鹿三)、吴刚(饰鹿子霖)等】均有出色表现。他们在剧中对人物的心理把握,情感的控制和爆 发,以及对生产生活细节的演技等等都很好的表现,连我这个喜欢挑刺的人,都觉得他们演的很投入,很逼真,可以赞一个!

虽然有人说王全安把《白鹿原》拍成了《田小娥传》,看过这部电影确实让人感到有这种理由存在。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中国近代史代表影片,尽管它有许多缺陷和遗憾。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阶段,许多人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那些已成为过去农村生活,如今已成了城市人群心中的各种记忆。我倒是建议那些已习惯了在城市混凝土丛林中生活的人们,不妨去看一看电影《白鹿原》,这不仅可以使我们正视一下那些还未远去的历史,也可以让你再次去亲密的接触一下“地气”。

毕竟,我们的人生都要经历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的思维里,也会经常去思考我们人类和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西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林步山人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林步山人点评:

不久前,去了一趟关中,厚重的历史,古朴的民风在脑际久久回荡,那确实是一块能够产生名著的地方。较早前就曾拜读过《白鹿原》,深深为那种书中曲折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以及人性的激荡而折服。尚没来得及看该影片,但从作者的文章中似已窥端倪。拜读,问好!

文章评论共[10]个
记得爱情来过-评论

高中的时候,看过这部小说,感觉很震撼,特别对田小蛾和黑娃的故事记忆犹新,其它人的事反而模糊了,只记得还有一个冤死在自己人手下的白灵。整部书带有传奇和宿命的色彩,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中国小说。at:2012年09月21日 上午11:36

西郊-回复谢谢记得爱情来过文友关注!问好! at:2012年09月21日 中午2:47

西郊-评论

多谢林步山人编辑的精心点评,辛苦了!问好!也感谢呆贝贝编辑的关注!问好!at:2012年09月21日 中午2:45

梦雨秋寒-评论

呵呵,西郊兄又出佳作了,说实在的,电影【白鹿原】我还没有看呢。不过小说看了不少遍,也只能用巴尔扎克的话说事儿了“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at:2012年09月21日 下午3:46

西郊-回复谢梦雨战友!有空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和读原著一样,它不会让人落泪,但会让人知道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在不断地进步着。问好! at:2012年09月21日 晚上10:00

梦雨秋寒-评论

对于【白鹿原】来说,有太多浑厚,苍凉的地域特色,还有特定的历史氛围,它可以说是内蕴丰富,民俗风习,人情人生,社会伦理尽在其中了,有人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也只有黄土地的沧桑作家才能创出这样的作品啊。呵呵,欣赏这从史诗中截取的断章。问好西郊兄。at:2012年09月21日 下午3:54

西郊-回复这是一位在报社当编辑的朋友叫我写的。他在9.18哪天还给我了两张电影票。盛情难却,看完电影后就写了这篇东西,他看后说:“你能不能写个一千字左右的?”我说我就会写两千多字的,不会写一千字的。他说你再改一下,弄个一千二百字的。我说那你就自己改吧,咱俩又不是做买卖的,怎么跟搞价钱一样。我知道他净偷懒,他们领导给他的任务,他懒得写,总抓我们几个朋友的差。所以我就把文章放到咱们这里了。 at:2012年09月21日 晚上10:18

梦雨秋寒-回复呵呵,挺不错的一篇见报稿的,可惜太远,不能从报上再读这篇文章,我想读报时的感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吧,问好西郊兄。 at:2012年09月21日 晚上11:42

榕溶-评论

拜读美文at:2012年09月21日 下午5:27

西郊-回复谢谢榕溶文友鼓励!问好! at:2012年09月21日 晚上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