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怒”说郭军平

发表于-2012年10月18日 凌晨0:45评论-0条

盖“怒”实乃人之七情六欲之一大恶魔。

每当人怒气发作,必然面红耳赤,血脉喷张,气血涌动,毛发尽竖,目眦欲裂,有难以作控制状,必见物砸物,见人打人,以尽力发泄其胸中戾气。

当怒之来也,其必气势汹汹,如潮翻浪涌,有冲垮堤坝之态;亦如狂风暴雨,有摧朽拉枯之势。

怒之不控,则必导致恶果,理智丧失,斯文扫地,文明不存,或恶言相向,或拳脚相加,大则伤人害己,小则伤身动气,损害身心。故怒不可不控。

今有无聊之人闲聊国事,因言语不和,遂生争吵,继而怒气发作,打死友人,酿下大祸。亦有前多日因抗议日本人购买钓鱼岛,多地发生打砸烧等破坏行为,以致使爱国行为变成害国行为,亦深为理智之人们所不齿。

制“怒”之戒言,前有古训,孔子讲“人之年少,戒之在斗。”盖血气方刚,易生祸端。林则徐每每以“制怒”之警言悬挂眼前,用以自励;而崔瑗则以佩戴玉器用以自缓,以防戾气横窜。

盖因“怒”气发作,惹下许多无由端的事例太多,而更多成为前车之鉴。古有张飞怒打督邮之祸,后又有责打下属之灾,并为此丢掉性命之教训;亦有刘备怒发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不听孔明之劝诫及众人之善言,而致兵败夷陵,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后亦有吴三桂为红颜冲冠一怒,引入清兵南下中原之祸举。

盖“怒”实为理智之大敌,不可不制,不可不防。当怒气来时,当思后果之严峻,后果之难以预料,局面之难以控制,故怒气自消。《内经》养生称,以恐制怒,不无道理,其中原因为怒则气上行,恐则气下行,故而制怒之法莫若“恐”字。

“恐”字一法亦多在于“联”字,联想“怒”之后果,必然是鸡飞蛋打,同归于尽,人亡政息,则怒状自消。亦可做以晴天丽日之联想,多想人生悠游自在之事情,则胸怀自然宽广,眼界顿宽。

而“怒”之疗治一大法还莫若学儒,学儒家之爱人之道,学道家清淡之说,学佛家虚无之理。则人之胸怀渐大,容人之器量也会非凡。

一想那有大海般胸怀的曹孟德能容下曾作过讨曹贼之檄文的陈琳,不光不杀他,还竟然赞读陈琳的文章让我全身汗出,头痛病顿消;二想那竟然有吞天吐日之志之武则天,读罢骆宾王之讨武曌檄文竟然不怒,反而哑笑宰相失察,没有重用这个人才;三想共[chan*]党人那捐弃前嫌不计前仇呼唤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民族大义。

凡此种种,都是涵养身心,涵养气量的大教材,故当懂得民族大义,家国之难,胸怀天下苍生的时候,一切个人眼前的鸡毛蒜皮之小事都不过是一砖一瓦之绊脚石,没有必要计较在胸。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勾践能十年卧薪尝胆,娄师德能唾面自干,都是想的大担当。正如一禅家语所说:“今有人侮我,辱我,慢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诈谲欺我,则奈何?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大境界。

故而制“怒”这一恶魔,自有理疗办法,这就是:胸怀天下,胸怀正义,胸怀人民,明确大是大非,公私分明,不为个人之鸡毛蒜皮无聊之事挣个高低;处事明智理性,能分清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处事有度;为正义之事业,敢于挺身而出,怒而有理有节,为国家人民赢得尊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郭军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金陵叟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金陵叟点评:

本文对怒有着深刻的研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令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笼统而言,怒作为一种恶劣情绪,当克服。但同时,又如作者所言,对于一些大是大非上,也要敢怒。“为正义之事业,敢于挺身而出,怒而有理有节,为国家人民赢得尊严。”
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