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为阿斗鸣不平童话恋情

发表于-2012年10月18日 早上9:50评论-13条

提起阿斗,必然想到他的昏庸无能,特别是一个乐不思蜀至今倍受指责。

“乐不思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公元264年,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王,晋王司马昭也;禅,蜀后主刘禅,小名阿斗,早年赵云拼死救下之孩是也!因刘禅昏庸无能,终致国亡,被曹魏吞灭。

一次宴饮,无关紧要,一句答词,声名狼藉。

仅此,不管情愿不情愿,这句“此间乐,不思蜀”,硬是把刘禅推向一个昏庸无能到登峰造极的亡国之君行列,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众多的古代昏庸君主中“脱颖而出”,声名远播,经久不衰,每每做反面教材,警钟长鸣。 

然,纵观历史,亡国之君无数,以无用著称于世者亦不少,南唐后主李煜,靖康之难被俘宋徽宗……,他们就真能用“无用”二字涵盖吗?

李后主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要不是酒喝多了,稀里糊涂作感怀故国名词《虞美人》,信手拈来,一挥而就,全是国破家亡之苦,亦不至于落个毒死下场。他虽治国无术,却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填得一手好词,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传世。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生不作人杰,死不失风雅,何谈无用?

宋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甚是创新。每年以诗词做题,揣意作画,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诚如“山中藏古寺”的经典创意,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山间小路,蜿蜒而上,意境至高。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蝴蝶翩翩,飞绕马蹄间。他的这些创新都极大地刺激了作画意境的发展。而他独创“瘦金体”书法更是独步天下,直至今天相信也没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之人,看过后亦会感觉极佳。传世不朽之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无人能达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倒是刘禅,百无一用,全无是处,愚钝聩弱,胸无大志,约等于白痴,被无数人历史神医初步诊断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无可救药者”,就连国父孙中山、文学巨匠鲁迅等人都不留情面地狠批,认为“阿斗是很庸愚的,没有一点能耐。”尤其“此间乐,不思蜀”一句心酸至极无奈至极的答词,被渲染得沸沸扬扬精彩绝伦,更成为他日后永世不得翻身的铁证。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 成了一千多年来对庸人的戏称;

一句隐忍的“此间乐,不思蜀。”理所当然地被当做最经典的反面教材口诛笔伐。

事实果真如此吗?

同样降后退位,西蜀刘禅封安乐公,八年后得以寿终正寝,而东吴孙皓则被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毒酒毒杀。

回顾三国近百年,在诡计与狡诈的斗争形势下,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曹操,如周瑜……

今日,我们常说大智若愚,可这样的话,用在一直被我们小看的阿斗身上难道不是显得贴切许多吗?

刘备穷兵黩武,兵败夷陵,白帝托孤,而刘禅也就稀里糊涂的登上当时三国中最弱的蜀国国君之位。

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即便是中国帝王史上,在位时间之长也可名列前茅,更何况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如何坚持?

多少年来,常常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谁曾想过,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就死于五丈原,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呢!难道这也是诸葛亮的的辅佐之功?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是谁,已不可考,但此话意思明了: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

而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

《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早年,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

事实上,刘禅不仅智慧,而且清醒,特别是在北伐的问题上,异常清醒,在用人问题上也有独到之处。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助阵以来,无时无刻不想建功立业,匡扶汉室,因而,七擒孟获之后,又急于北伐,刘禅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可诸葛亮这牛犊子脾气,硬是把过世已久的先帝搬出来压人。尽管诸葛亮置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像诸葛亮劝刘备伐吴时,不听劝谏就不上前线,以致火烧连营,一蹶不振。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当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时,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当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时,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职掌内外大权,完全架空刘禅,尽管如此,刘禅还是一直保持克制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痛失街亭,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亮死后,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果断废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当然,与历史上那些游戏风云波澜壮阔的帝王将相相比,称刘禅才不出众,甚至一顶“平庸”帽子戴了一千多年,“平”尚可以,“庸”是绝对不够公道的。

历史失之公允,仅因中国一向以成败论英雄。

对于失败,世人独爱项羽那般轰轰烈烈;对于成功,世人常赞勾践那般卧薪尝胆。

而刘禅呢?

他不仅败,还败得一塌糊涂,甚至连人格尊严都输掉了,这一情节直接攻陷了后人的承受底限。

也许与勾践相比刘禅不仅少了些霸,也少了些贱,但是历史也没有给刘禅一个威风扫地之后卧薪尝胆奋而再起的机会来成就一世英名呀?

做了八年安乐公的刘禅郁郁而终,而亲去吴国臣事吴王,牵马坠镫,躬汤尝粪的勾践却搞出无数下三滥的小伎俩后,处心积虑地搞垮了吴国。夫差本来是个明君,所谓昏庸无耻淫邪全是勾践使然。

于是,勾践成了坚韧果敢的代名词,而刘禅,这个蜀国最后一代帝王,只能以窝囊废的形象曲身于世人面前。

可谁曾想过,诸葛亮六出祁山,历经连年征战,西蜀百姓又有多少国力能撑?用西蜀汉中两州的财力对抗天下,和穷折腾何异?

诸葛亮主战,后主绝非主降。只不过鉴于当时情形,力主休养生息,发展经济,隐忍罢了。后主隐忍,休养生息,全为百姓,以致最后未能雪耻,而越王勾践呢?

勾践隐忍,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春秋霸主,看似风光无限,但他心苦,命更苦。当年,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纳贡来降,并亲去吴国臣事吴王,牵马坠镫,躬汤尝粪,后被赦返国。休养生息二十年,于公元前482年,借夫差赴黄池之会之机,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死太子。数年后夫差被困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被迫自裁,吴国从此消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吴越二国,连年征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无数马革裹尸的壮年男子都只是充当了夫差勾践两个怪兽意气用事的牺牲品,连年战乱,国不泰,民不安,千里无鸡鸣,万里萧瑟悲凉。勾践为了削弱吴国国力,战败后对吴国的贡品中,用煮熟了的麦子充当粮种,搞得吴国百姓劳苦终年却颗粒无收,甚至有卖儿换粮人争互食之事;为了消磨夫差意志,勾践怂恿其肆意淫乐,亭台楼舍建造无数,苦役还是那些吴国百姓;他践踏了西施的青春年少;给夫差充当马夫,甚至亲尝粪便,丢尽了越国人的脸,更别说一国之君的威武尊严。只要夫差留下他一条性命,他宁肯让自己尊严扫地,无霸王项羽一点干脆风范,在这一点上,说他贪生怕死也不为过。他卧薪尝胆,何尝不是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每天命人站在他的门前,只要他一走过便要大喊一声“你忘了越国的仇了吗?”整个一个精神病。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道理没错,但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这“小节”是匹夫之勇,也是吴越两国几十万具骸骨,是西施一生的快乐和幸福,对那几十万个生命还说,这“小节”是全部,对西施来说,这“小节”是一生幸福。 

勾践逼死夫差之后,亲手杀了自己的媳妇和功莫大焉的文种,范蠡见势不妙,一叶小舟江湖去。这种因为怕别人知道自己曾经那么没有人样的活过的事成为百姓笑谈而杀人灭口,怕文种范蠡抢了自己的国君之位而大开杀戒连老婆都不放过的小肚鸡肠的人,这个典型具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居然充当了千百年的历史正派,难道正派历史不悲哀,不无奈吗?

其实更无奈的莫过于勾践自己,他就算连老婆都杀了,也没能瞒住真相,他吃过夫差的屎这些糗事,不仅越国百姓全知道,连几百年后写史书的司马迁都知道,要是他地下有知,岂能不悔青肠子? 

而刘禅呢?

他不赞成北征,以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何错之有?

刘禅执掌蜀国四十年,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带到国富民强之日,再图进取,有何不可?

作为政治家,自己名声重要,还是百姓生活重要?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

败军之将尚不言勇,何况亡国之君?

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

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国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春秋霸主越王勾践相比,简直就是神仙与魔鬼的区别,即使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刘备来比,亦不知进化了多少代,而跟同时代领导人吴王孙皓和晋朝开国皇帝武帝相比,刘禅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气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所以说,乐不思蜀不失智慧,自缚出降实为苍生!

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童话恋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何音推荐:何音
☆ 编辑点评 ☆
何音点评:

文章的思想性很强,没有跟随大众人云亦云,保持了一个文人独立的思想性,这对杂文来说尤显重要。但文章太长,这样会影响可读性,整个结构和词句可以更精简些,更生动、有趣些!

文章评论共[13]个
何音-评论

人从不会简单,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能力。何音拜读,问候作者!at:2012年10月18日 中午12:43

童话恋情-评论

谢谢何音老师!at:2012年10月19日 早上8:20

我就匿名-评论

好长啊at:2012年10月20日 下午6:58

1051288925-评论

阿斗遇到知音啦,哈哈at:2012年10月21日 清晨7:48

小马咯咯-评论

有没有人为我鸣不平啊?at:2012年10月21日 清晨7:56

rong90-评论

阿斗是被摔坏的。at:2012年10月22日 晚上7:08

摇摆青春-评论

好像读了本三国at:2012年10月22日 晚上7:16

1525675466-评论

童话老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阿斗。at:2012年10月23日 下午6:56

费蓝-评论

阿斗当太平皇帝时间比谁都长,应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at:2012年10月26日 凌晨1:24

费蓝-评论

午夜拜读佳作,祝辛勤的你好梦!at:2012年11月01日 凌晨1:14

摇摆青春-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at:2012年11月02日 凌晨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