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诗人叶永刚瑞亚1

发表于-2012年10月22日 上午10:16评论-1条

在师生们眼里,他总是微笑着静静地穿行于教室、中外学术会议和美丽的校园之间;作为一种有意味的样态,他的生命形式是宁静的、充盈的。“我说,我是宁静的湖水……狂风吹来……乌云压来……雷雨扑来……我也是湖水/我也是宁静的……”这就是诗人叶永刚。

《人在旅途》是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叶永刚新近出版的旅美随笔式诗集。此前,他已经出版过《故乡的小河》《珞珈山浅草》《我走过天山》三部诗集了,这些诗集最终奠定了这位经济学家在文学上的诗人地位。

“真想扛起一把锄头……狠狠地挖掘一条深沟/为的是拦住你那急急匆匆的脚步/让你冷静地想一想未来/也让你深沉地看一看过去”。叶永刚以反讽的、充满同情心和丰富想象力的譬喻,不断推促文本接受者再次体会难以琢磨的事实。“……他在月光下微笑着朝我走来/他从身上拔出一把战刀架在自己的脖颈/他依然微笑着架着战刀前行……”无论是作为一个中国金融工程的著名学者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的。这首诗以“我”与“他”为背景歌颂人类的意志。

作为学者,他是成功的:青年时期进入大学深造并留校任教,开创了中国金融工程学科新领域;作为诗人他大器晚成,4部自传式诗集都是近年付梓并引起文本接受者的关注。“……我啊,我千万里奔波到这里/备受煎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啊/要寻觅一粒远方的火种带回到海那边/回到我曾经放牧过的原野/放一把冲天的野火/让它烈焰腾腾/染红天际”。他的作品往往以传统的技术重构实在与现在,创造出一种充满隐喻和暗示的全新的现代原始派诗歌形式。他的诗作文本几乎都是在主体性生成的过程中涌出。

《人在旅途》从“东方既白”到“回归婴儿”的六组诗歌文本中,均在哲理诗之列,值得被生活世界里更多的人去了解,尽管文本接收者个体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存在差异。好的诗句,只要遇到有意味的读者,便会超越地域国界。

叶永刚的诗作常扎根于十分具体的区域和文化当中,“当我走过旷野的时候/我希望在无边的大地上看见茂密的森林/当我走进森林的时候/我希望在茂密的树叶里/听见百鸟的啼鸣……”但它们仍能讲述全人类的经历:“它在看着我/对我似乎一往情深/我被它深深地感染了/它在我眼前越来越明亮越来越炽热……简直就是一颗太阳/在我的眼前迅速升腾”。因为他现代原始派的表现技术、教授的社会身份和诗人的胸怀,他力图针对全体人类的生命形式而不分国籍。

这位金融学家更多地是从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中释放能量,在形式符号层的构建上特立独行,他的诗歌以纯朴的乡土气息,反映优美深沉的大学生活和理想中的田园之美,它们涉及情爱、性爱、理性与对大自然的爱,“……我挽起了一张长弓……我射向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我觉得我的射击是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他将自己的诗人气质和学者风度融入了诗歌的字里行间。在当今都市文化泛滥的信息时代,这种充满了田园情调的纯净诗作彻底回避了沙龙趣味。

叶永刚以自传体的现代原始派诗歌在近些年里崛起于当代中国大陆诗坛,他先后出版的诗集引起了国内诗界的关注和争论,他提出“表达主体性”的写作理念并积极介入。

叶永刚的诗几乎完全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行样式和汉语现代诗歌的准则和言说方式背道而驰。但这并不能否认他是一位颇具能量和独立人格的现代诗人。从这个角度看,他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属于通常被认为已经不再属于他的传统,即现代技术和社会思潮以及意识形态统治下的乡村世界的传统,这个农耕文化的社区俚俗正日渐消失。他当然也属于他这一文化范畴,即他所凭籍的学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教授的身份,这一文化范畴与众多非纯净农业社区有着共同特色:文化依赖交织着文化对抗。是诗性的本我使一个经济学教授获得“诗化地思考”的力量,而且这种本我使诗人屈从于它,这是作为个体的叶永刚所特有的一种悠久而强大的传统文化。同时诗人的人格魅力又赋予叶永刚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及其专业精英一种完全属于他个人的诗人气质,这种气质在技术上表现为仅属于他自己的言说方式。

“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农民家庭,当过放牛娃,作过农民,当过民办教师……”《人在旅途》从对唯一真的强有力的表白开始,这种信仰表白在结尾和中间又夸张地以不同诗题重现。

叶永刚的四部诗集都处于他生命样态的中心和转折点上。在他看来,生命的本质是要追求愉悦,而作诗是他最希望采取的达到快乐的路径。

当我们阅读叶永刚时,我们想到了什么?

他的标题简洁却又暧昧,他以简练的诗句准确地描述他所感触的生活世界,他的作品使众多爱好诗歌的非学院派觉得学院式的诗歌是不必要的艺术样式。因此这样的写作真实得令人窒息,不少编辑甚至说是“平庸的现实主义”。

他以自己对技术、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思索,展示他崇尚真实的写作观念,他在诗歌这个窄小的天地里长久耕耘并成就了“叶式诗歌”,具有了一个作家不会与其他人混淆的东西。对存在、自我、知识、真理、行旅等主题富有哲学意味的探索,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他诗中彰显的保守理念,与历来占主流的现代性实现了割裂,却又与文化遗产中被遮蔽的变革精神完成了对接。他的诗往往穿越表象,直接书写最贴近存在本源的事物,同时不乏对现实的洞察与批判。他能在豪放不羁的诗人与思维缜密的思想者之间自如转换。使他明显地偏离了主流的地方,是他诗作想象中的美学细节。他细微的词语差别显示了他的美学倾向,楚文化乡村风俗强烈地影响了他对意境的设置和对生活世界的思考,这首先是通过睿智的语言和结构展现出来的。

诗歌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与有趣的形式或个人一时兴致的创造紧密联系,但就本质而言,诗歌是属于时代的,而非个人的。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叶永刚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他因此意识到,可以以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直接受益的方式来进行引导。他的诗歌来自过去,走向未来。

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他是一位经济学者;他同时又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他是以诗人的创造性阐述和领悟来进行工作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瑞亚1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尚城推荐:尚城
☆ 编辑点评 ☆
尚城点评:

结合诗人的生平与作品,以漫谈的手法,做了立体的描述。文章突出了诗人的人格,对诗人的作品风格和作品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细评了,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共[1]个
瑞亚1-评论

谢谢尚城君的理解和支持。at:2012年10月22日 下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