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上都风云(2)帝都玄机张昊文

发表于-2012年11月04日 早上8:58评论-2条

1256年,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元上都在金莲川草原上开建。纵观这座城市,却充满着风水理论,成为让世界都在猜测的一个谜。

由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这座城市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又有草原大汗的大帐。其又是一个混血的城市,这里既有中原城池的特点,又有草原城池的特点。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蓟”,成为漠北草原与中原王朝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内国际的各种工艺和社会文化汇集到这里,让这里社会繁盛,推动了祖国北疆的经济建设。

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正蓝旗,流传着一个从元朝就流传的传说。说的是忽必烈向龙王借地来建设上都,那时候的元上都所在地,是大海。海中有龙王。忽必烈请来学兼儒、释、道三家的青年才俊刘秉忠卜卦,企图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来营建宫城,刘秉忠相中的地方就是滦河北岸的“龙岗”,但那时龙王的地盘,水泽丰富。而刘秉忠在忽必烈的同意下,决定找龙王借出风水宝地。后来龙王飞上天离开这里,于是元上都开始在这里动工兴建。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元上都却有着奇妙的风水理论。俯瞰今日元上都遗址,可以看出元上都城址所在地金莲川有种“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中国传统“风水”之势。而这风水之势不是狭义上的风水与传说,而是城址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意,命刘秉忠“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刘秉忠勘址金莲川草原。看重这里“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的山川形势,其是金莲川草原上风景、气候最宜人的地方。元上都历时三年建成,初名“开平”,是座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城,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可以说在当时是人类最宜居环境的城市。

(加专家学者声音)主持人:俯瞰今天的元上都遗址,我们看到,元上都正好横卧在“龙岗”上面的龙背上,在元上都规划设计中,首次运用了中轴线布局的城市广场的建筑理念。经过考古专家们努力,我们现在可以描摹出元上都辉煌时间的摸样。由此可知,这个城市为正方形,边长达2200米。皇城也是正方形,边长为1400米。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元上都曾经宫殿林立等繁荣景象,而元上都也通过无数个马可波罗让世界想象,而无法描摹的“世外桃源”。

从今天元上都遗址可以看出,元上都城平面呈正方形,分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内有宫殿、衙署、寺院、厅阁、园林、池水等。大安阁和御天门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大安阁是举行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臣等重要大典之所。御天门则是举行隆重仪式和宣读诏书之处。其中大安阁是元军于1266年攻陷南宋汴京时,拆熙春阁迁至上都所建,高二百二十尺。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阕中天壮上京”(周伯琦《近光集》卷一)的诗句,描绘了大安阁高入云霄的宏伟气势。元朝大多数皇帝都是在上都的大安阁举行登基仪式的。据《元史》载,阿沙布花曾随从忽必烈到上都,早朝时,因露水多而光着脚行走,忽必烈自大安阁望见,命门卫不许放其入朝。阿沙布花只好从墙下水道钻入。这一方面说明了在大安阁上可以居高远眺,同时也说明元上都有引排水的通道,而且夏季地湿而多露水。

主持人:从残存的元上都遗址,可以看出当年城池规模。从轮廓中,可以清晰地看元上都的外城、皇城和宫城城郭三重相套。而元大都宫城、皇城、外城作三环相套的城垣,就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城市建筑是便捷而灵活的,建筑布局也随形就势。

元上都外城为夯土构筑,北部平坦,不见建筑遗址,西部靠近西门处有街道商店。而元代诗人曾经盛赞的棕毛殿,其应该位于元上都皇城北门外的外城之内。马可?波罗描绘它是用竹子作梁架,以金漆缠龙绕柱,劈竹涂金作瓦,殿内壁画花草百鸟,外用彩绳牵拉固定,高达百尺,广可容数千人同时进餐,故也称作“竹宫”。当时在上都举行的各种宴会中,规模最大,费用最多的“祚马宴”,就在棕毛殿举行。每逢宴会,王公贵族宿卫大臣均要穿皇帝亲赐的“质孙服”赴宴,质孙服就是衣冠颜色完全一样的服饰。因而“祚马宴”也称作“质孙宴”,要大宴三天,每天换一套服饰。可见当时上都宴会的空前盛况。史籍记载和考古调查,元上都外城西门外,是商贾集散之地。而西门内的外城西面,则是百姓杂居,商贾云集,商肆遍布的街区。从现今地表可见的纵横的街道和较小的建筑遗迹和院落中,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当年繁华的市井、错落的商号和商贩沿街叫卖的景象。

元上都皇城西北和东北分别建有乾元寺和大龙光华严寺。东南角有孔庙和太子监。许多官衙府邸建在这里。据《元史》记载,元上都曾设大小官署60所,手工匠人管理机构121处,佛寺167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回回寺和基督教堂等各种宗教建筑若干座。皇城墙体两侧用石块包砌,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和登城的踏道。元上都宫城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有不少高大的台基,当时有大明殿、穆清阁、鸿禧殿等著名宫殿20余处。公元1275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到元上都,受到过忽必烈皇帝的接见。《马可?波罗游记》中,留下了许多关于元上都的记录。书中写道:“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宫舍内皆涂金,绘有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元上都宫城墙两侧用青砖包砌,四角建有角楼。

元上都现存十三个城门,其中宫城三门,不设瓮城;皇城六门,外城四门,均在门外建有方形、马蹄形瓮城。现今还保留有城门楼的石柱础。元上都瓮城门的建筑十分有趣,凡东西向的瓮城门均为马蹄形,东西出而折向南开;南北向的瓮城门则均为方形,并是与城门相对,南北直开。这反映出了元朝在具有强盛国力的前提下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也表现了游牧民族跃马驰骋的豪迈气概。墙外挖有宽约25米的护城河,这就是英国诗人塞.泰.柯勒律治笔下的上都河。元上都街道布局并不规整,建筑物各有围墙,自成体系,错落有致,随着地势和湖泊沼泽而建,体现了一种离宫别馆式的建筑特点。

元上都落脚点是金莲川草原,这里除了地势拱卫,还有一点,这里水脉相通。所以元上都在建设时,注重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宫中保留有草地和水泊,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这样让元上都又有了“古老的生态城市”称谓。

整个元上都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概念,而元上都在建城之初就已规划成了生态城市。在元上都城中既有巍峨的宫殿,又有毡帐穹庐和大量的草地和湖泊,城外还有广阔的关厢区,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故被学术界和城市规划界称之为“古老的生态城市”。中国元明清三代在北京的都城营建,都受到了元上都的深刻影响。而元上都作为古老生态城市,原因就在于蒙古人主要从事畜牧业,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元上都的外城中部偏南,有一处大型院落,南墙正中设有院门,院内十分空旷,这也许就是当年栽培奇花异草和驯养珍禽异兽,以供宫廷观赏游玩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即文献所指的御园或北苑。在元朝时,蒙古人不耐暑热、以射猎为乐。根据元代的记载,这里“六月似秋时”、“六月亦冰霜”。现代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仅为1.2℃,7月的平均气温为18.5℃,确实是一处理想的避暑胜地。因此蒙古皇帝就把上都作为理想的避暑场所。

上都玄机其就在于其是座古老生态城市,这座城市在今天让我们看到人与和谐相处的理念。由于其城市生命短暂,成为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元上都也是一座保存着大量游牧文化的草原城市,在巨大的宫殿周围,保留有大片的草地,用来搭建蒙古包,甚至在元上都的城中,还开辟有大面积的猎场和花园。而草原都城,巍峨的宫殿,见证了元上都的刀光剑影。在当时这里发生过那些重大事件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张昊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厚重的历史,古老的文化,
在中华史册上,熠熠生辉。
作者历史知识丰厚,文章内涵丰盈。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非常具有知识性的一篇文章,欣赏!祝朋友周日快乐!at:2012年11月04日 上午10:51

文清-评论

夜晚的繁星,陪着你的幸福入梦,晚安,好梦!at:2012年11月04日 晚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