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上都风云(5)蒙元遗俗张昊文

发表于-2012年11月07日 早上9:42评论-0条

在正蓝旗地区生活的蒙古族,因为始终生活在元上都附近,仍然保留着正宗的蒙古族民俗,当地人常常骄傲地自称保持着忽必烈时期的遗风。这里定期举行祭天、祭祖及礼佛仪式,每年夏季举行“敖包祭日”和“那达慕大会”。这里还是中国公认的标准蒙古语,皇家奶食品和察哈尔婚礼等传承着草原文明,让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因此骄傲。

把锡林郭勒大草原比喻为蒙元文化富集区,一点没有夸大其词。生活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蒙古族的后裔们,尤其是生活元上都遗址附近的正蓝旗蒙古族,因“黄金家族”的后裔而骄傲。蒙古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游牧文化和风俗文化等蒙元文化特征,被蒙古族后裔完整地继承下来。

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保留着浓厚的忽必烈时代遗风,并且曾出土黄金饰马鞍等蒙元时期文物。牧民们居住的传统蒙古包;煮肉的蒙古锅;治疗疾病的蒙古医疗用具;做奶酪的全套工具;马具等典型的蒙古族用品都能在这里看到。说的察哈尔土语,也被确定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追本溯源,这个富集区有个中心,这就是正蓝旗,忽必烈在这里建设让天下俯首99年的上都城,让这里成为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也成为蒙元文化的一个圆心和辐射点。专家研究后普遍认为,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华大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以中部方言为我国蒙古语的基础方言,以我区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土语为标准音。这是自治区人民政府30年前作出的一个决定。西部方言--卫拉特方言、东北部方言--巴尔虎布亚特方言、中部方言--贺兰山到大兴安岭的其他蒙古诸土语,这是中国蒙古语三个方言,而元上都所在地正蓝旗就处于中部方言区的中心。

那么以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土语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也不是政府随意作出的决定。作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是从那几个方面决定的。蒙古书面语言与察哈尔土语密切相连,并且在蒙古语诸土语中察哈尔土语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由于察哈尔土语听起来清晰、悦耳和易懂,说起来流畅、表达力极强,各地蒙古族都愿意听,愿意学,都认可其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

元上都遗址附近的正蓝旗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是清代察哈尔八旗之一,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草原盛会那达慕、祭敖包、蒙古族待人礼仪、察哈尔蒙古族婚俗、服饰、饮食等蒙古民族风俗习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生活在元上都附近的蒙古族继承了继承了察哈尔蒙古族的婚俗,在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察哈尔蒙古族的婚礼庄重而朴实。

而迎亲和送亲是察哈尔婚礼中庄重热烈的场面,婚礼简直是歌舞盛会,青年人尽情欢歌,老年人为新婚夫妇祝福,一派喜悦之情溢满庭院。

婚宴上唱歌一般分为祝宴歌和敬酒歌两类。宴请宾客的形式,主要以品尝奶食“德吉”,吃手扒肉、喝酒为主。新婚后三至五天要进行新娘回门俗,经过回门回归夫家后,才算正式步入他们的家庭生活。 这里的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多采用元代皇宫的颜色,服装的领口、大襟不锈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哈尔服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吸取各地服饰的可取之处,从而出现了各地蒙古民族可以接受的较典型的款式风格。在察哈尔人的传统礼节中有相互赠送服饰表示美好祝福的礼俗。如今察哈尔妇女已不穿戴古老的头饰和制作精美的长坎肩,无腰带长袍;男子也不穿坎肩、马褂、不佩带褡裢、餐刀等;但有的人却完好保存着妇女的传统头饰和男子佩带装饰物。

在正蓝旗比较典型的敖包有乌和尔沁敖包、杭哈拉敖包、伊河海日罕敖包等,祭敖包主要祭祀形式是献奶食、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向敖包跪拜。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活佛和喇嘛念经、焚香、酹酒。最后,所有参加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财源茂盛……而祭敖包主要的禁忌有:忌破坏敖包上的树木和水土;忌从阳面直上敖包;忌骑马从敖包阳面奔驰而过;忌向着敖包扔垃圾或吐唾沫。

如今在内蒙古很多地方,也都会举行那达慕,但是正蓝旗的那达慕总是具有更多的意义——人们似乎在这里能穿越时间,看到元上都当年的那达慕盛况。在蒙古民族传统节日——那达慕时,牧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骑上马儿或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聚集于那达慕。摔跤、赛马、射箭是那达慕不可缺少的三项体育运动。其中赛马是蒙古民族有悠久历史和独具风格的一项体育竞技。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在现在的正蓝旗土地上建立上都并为供给皇宫之需还使人牧养着10000匹白色母马。正蓝旗人在召开那达慕或祭敖包时,就有举行长途快马比赛、颠马比赛和走马比赛的习俗。

正蓝旗作为元朝、清朝皇家奶食基地,生产奶制品的技法至今仍然延续了元代传统工艺。现在每个到正蓝旗人,都会去品尝一下从成吉思汗、忽必烈开始,到清王朝每个皇帝的专用皇家奶食。

正蓝旗在2008年被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即奶食之乡。

当你翻阅“蒙古秘史”、“马可波罗游记”等史实资料,当中都有蒙古民族加工制作奶食品的记录,可见蒙古民族很早就开始食用奶食品。在奶食品加工中,集中凝结着蒙古族辛勤劳动之汗水和高超的智慧、技艺。因蒙古民族各部落之间地域和习惯有所差别,所制作的奶食品品种丰富、名目繁多,各地做法千姿百态,名称也不统一,但很多方面也是大同小异。在迎接和欢送亲人时,还举行以牛奶祭天的仪式。它象征着纯洁和吉祥。除了奶食品外,元上都的酸马奶子也是最好的饮料。在今天,草原牧民还爱饮用酸马奶子,并用来的招待客人。

许多考察过元上都遗址的专家认为,元上都及其周边的文化景观,如草原、金莲川、上都河、山岗,还有蒙古语标准音、蒙古长调、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元代古墓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独特且有代表性。

如今依然保留蒙元遗俗的正蓝旗牧民们,仍旧不会忘记拿历史性的时刻,即俄罗斯当地时间6月29日18时23分,北京时间22点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21个成员国代表一致同意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第42处世界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元上都申遗成功了,这个曾经天下俯首99年的都城,700多年前的世界大都会虽历经战火洗礼,今日之废墟依旧魅力依旧。这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所说那样,元上都遗址是属于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和研究这座曾经是世界大都会的“文明的废墟”,把凋零的碎片拼读成人类文明的教科书,永远是现代人的神圣职责。(全文完)

附:上都文化:13世纪14世纪中华文化心脏 

(特别感谢内蒙古著名文化学者王大方先生、元上都遗址所在地正蓝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家鑫先生等人士对此文所提供有关文史资料等帮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张昊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佳期如梦点评:

朴实、厚重的文字,引领着读者走进历史的深处,
让读者在了解蒙元遗俗的同时,更生出一番感慨。
作者对待历史文化的钻研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