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意外收到一封远方的来信,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我已经许久未曾收到亲笔写的信了。如今我们身处sns(社交网络)时代,沟通交流都是用短信、微信、手机、qq、邮箱,还会有谁用写信这种传统方式和我交流?接过邮递员手中的信,迫不及待的撕开信封展开信纸,字迹苍劲有力,是玄逸写的。一个月前,他给我打电话说想要到外面走走,我工作繁忙未能送行,心中很是遗憾,没想到竟然收到他的来信。平日,睁开眼我这个资深网虫首先打开电脑,开启qq,看看谁留言了,谁更新日志了。然后偷偷的潜到农场种菜,偷菜,跟在线的网友聊天。今天,我却不急于做这些。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沏一杯茶,捧读来信,静静享受这难得的美好时光。玄逸在信中说他已经到了滁州,呆段时间再继续行走。他用诗意的语言为我描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我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跟随他游走在陌生的远方欣赏沿途风光,感受到他文字的温度,舒适惬意。我不由思绪纷飞,回想起那次见面时的场景,我和他相识于网络,相聊甚欢,遂萌生了相见一面的想法。小南门里的“我们的咖啡馆里”见面。一边品着香浓的咖啡,一边聊着各种话题,甚是投机。他跟我讲起他的家庭,他出身于传统的书香门第,家规甚严。父亲乃乡村学校校长,玄逸兄弟姐妹多,都在城市里或读书,或打工,父亲要求跟家里联系只许写信,不得打电话,发短信。这让我感到惊奇,如今通讯如此发达,还有几个人会费劲的用笔写一封家书?亲笔信从写好到邮寄,再经过一路辗转,到达收件人手里至少一个星期。打电话岂不省时,还能听见父母的声音。玄逸则告诉我通讯方式是发达且多样了,但是父亲知道话费很贵,他不愿给蜗居在城市打拼的儿子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其他的通讯方式对于老人来说是那么陌生,唯有手写的家书才能慰藉老父亲对儿的牵挂,感受着身处远方儿子的温度。玄逸告诉我这让他养成了用笔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以至于写文章也喜欢上“思想在笔尖舞动的感觉”。这让我对眼前这个衣着时尚,彬彬有礼的八零后刮目相看。
生活在这个sns时代,玄逸显得另类。不知何时,我们这些被称为“在线动物”者离不开网络。逢年过节短信祝福,亲人之间电话联络,恋人之间微信传情,闲聊之时有qq,工作往来有英妹儿(e-mail),无论走到哪儿,手机、笔记本电脑不离左右,无论到哪儿先搜寻wife,这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每天走在路上看见几乎所有人拨打或接听着电话,匆匆走过,脸上浮现出或悲,或喜,或冷,或惊的各种表情,我的心里总会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感到我们似乎是被电话控制了情绪的生物,铃声一响,按下接听键,我们的喜怒哀乐全凭手机那头传来的消息来决定。人与人之间隔着那块方寸之间的屏幕,原本亲密的关系渐渐疏离。
玄逸的来信勾起我多年前的记忆,那些年,我还是个高中生。虽然喜欢上网,却由于网吧少,加上囊中羞涩,无法经常去。不像今天这样可以宅在家里,如蜘蛛一般天天爬在网上。那时,我热衷于交笔友,在网上认识了几个不同城市,不同民族的女孩子,彼此写信,交流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事情,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来信中还会夹着照片,每次从传达室大爷手里接过信,看到娟秀的字体时那种兴奋劲至今还历历在目。那些信,给一个少年孤独寂寞的心带来些许安慰,那是我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信件往来直到高三时才中断,她们成了我生命旅途的过客。那时,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内心总是骚动的,男孩对喜欢的女孩的告白,往往由情书来传达。犹记得,我当时的同桌爱慕一个关系甚好的女孩,却不好意思表白,便写下一封情书,请我担当信使转达,尽管两个人没能牵成手,但也不失为年少时的美好记忆。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有些东西却是它所无法完全替代的,比如书信,同样的文字,放在电脑上总让我感到冰冷,而在信纸中却使我感受到温情,勾起我许多温暖而美好的回忆。于是,我决定拿起笔给玄逸这小子写一封充满感谢的回信。
-全文完-
▷ 进入剑气箫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