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有著名的八景,编辑县志的文人们,将八景写成了一首诗,记载于《大邑县志》上,其中有一句为“筇竹甘泉历岁久”。
甘泉,即甘泉寺,在大邑县三岔乡境内,据老人们回忆:旧时为三层大殿的庙宇,香火也丰。庙侧有一泉塘,春夏与立冬之前,常年有泉水自地下涌出,其味甘甜,甘泉寺之名由此而来。泉塘四周栽有大片筇竹,间杂一些花卉树木,兼之泉水涌动,确是一处留恋忘返的游览胜景。
甘泉寺香火具体何时何故败落,尚有待查证。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曾在王泗点工作,当时所看见的甘泉寺,原貌就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的粮食仓库,传说中的筇竹也不见了。不见了筇竹的有关事情,老百姓是这样传说的:在筇竹不见的前三天,在三岔街上和乡下,曾发现一个游方道人四处化缘。在三天后的一个晚上,甘泉寺上空陡现红光,第二天人们就看不见甘泉寺的筇竹了,这个道人也不见了,人们相信筇竹被仙人盗走啦,甘泉寺也从此香火败落。
当然,这是传说不足为信。但这里面传递着一个信息,它说明筇竹稀有、珍贵,并不是一般的竹种。
1986年我退休了,被当时县文管所借用,要我前去恊助调查雾山乡境内的名胜古迹和佛教遗迹,并整理出文字资料。在这次接受任务中有一项重要的差事,就是要在雾山乡境内寻找筇竹,有多少面积资源?具体方位?地名?采集标本等工作事项,行前我们学习了有关资料,充实感性上的认识。
筇竹,又名罗汉竹,大节竹,系西南地区特有竹种,属中小型竹类,主产区在云南与四川地区。筇竹目前已列为珍稀濒危竹种,为国家*级保护珍稀竹种之一。筇竹高3米左右,胸径粗2.5厘米左右,节间15~25厘米不等,竹节瘦而短,光滑无毛,竿环节处隆起呈一圆节,状如二盘相吻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可作手杖,可供盆栽。在海拔高度1500~2500米、温良潮湿的气候才能生长。筇竹竹笋其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视为山珍中之上品、竹笋中之佼佼者。筇竹最大的一个与其它竹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内部是实心,中心只有一个菜籽大小的小孔。
历代文人墨客,对筇竹吟咏也不少,如唐?李贺《巫山高》诗有:“丁香筇竹啼老猿”句。 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中有:“老思筇竹杖,冬要锦衾眠”句。 宋?黄庭坚《筇竹颂》有:“予琢予磨,百事不俟圣人而不惑,则涪皤不负筇竹。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涪皤”句。 以筇竹命名唯一的寺院“筇竹寺”,位于云南昆明市西郊玉案山上,除该寺环境清幽而外,特别是以五百罗汉的塑造工艺之高超,在国内为首届一指而闻名中外,实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雾山,是一座闻名的佛教胜地,佛教南传第一寺,由民间集资修建的寺院就在此地,经过几代的经营,到明代时为鼎盛时期。从(明)王圻《游雾中山记》一文中可见一般,文中说:“若僧厨佛宇,鳞次星斗,列于寺之四围,不可胜数,削发而处者数千人。”那里的文物古迹是“唐碑宋础,泣鬼惊人者,山间之证据也”。
我们一行四人,由我任临时组长,来到了雾山乡,在王水寿书记的安排下,专门抽调了一位工作人员,20几岁,系当地土生土长的雾山人,每天为我们当向导,并在各村协调工作与生活。
我们前后共调查了二个月之久,将全乡各村境内的遗迹、名称、道路、基本上搞了个清楚,该绘图的绘图,该拓片的拓片,该照像的照像。我们在雾山乡翻山越岭,走悬崖,趟急流,穿密林,钻古墓,最高处到达了莹华岭,最远处到达千佛崖。
工作到了后期,集中力量就是要找筇竹了。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也问过向导,这雾山乡境内有没有筇竹?向导的答复是不知道,也从不知道雾山乡境内有什么筇竹?我们四人也从未见过筇竹。在各村活动询问时,也无有人知道,这个消息无意给我们拨了一盆冷水,使我们思想波动起来,雾山有没有筇竹?也在动摇着我们。
有一次在乡政府吃晚饭,无意间谈到了此事,炊事员师傅听见了,他告诉我们说:“雾山乡医院的牟老医生(姓名记不准了),从小就在开化寺庙上学医,他知道很多人们不清楚的事情,你们不防去问问试试?”
第二天,我们去拜会了牟老医生说明了来意,要他为我们指点迷津。他告诉我们说:我只知道雾山开化寺周围的山上是有筇竹,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也弄不清楚,我为你们推荐一人,只要他答应你们的要求,你们定会有所收获。我们忙问是谁?牟医生说在开化寺原大殿后侧一山坡边,住有一位刘姓人家,老当家的今年70几岁了,人们敬称二老爷,年青时是雾山乡的一位优秀的打枪子(对猎人的妮称),枪法百发百中。除熊猫而外,他对野兽有三不打的原则,一是立春开始封枪一月不打,二是怀孕的母兽不打,三是带有小兽的不打,他又是一个善于辨认草药的药夫子(对采药人的敬称)。
我们在刘家大院内,见到了当地人非常敬重的二老爷,他精神饱满,面色红润,上唇蓄有银白色八字胡须,额上面上虽有几道绉纹,更加突出他苍劲的风采,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二老爷爽快地滿口答应,并同意马上出发。
少倾,二老爷收拾妥当从屋内走出,我们举目一望,只见二老爷头上包扎蓝布长帕, 贴身圆口领衫,蓝色对门襟罩于上面,外穿一件黑色夹衣背心。右肩左系挂一木槽,槽口中插一把闪闪发光锋利的弯弯砍刀,左肩右系一旧黄色挂包,内装绳索、火燫、火石、竹筒、纸枚,走山人是不带火柴的,万一遇上阴雨天气,火柴就擦不燃了,只有火燫火石,不怕风吹雨打照常使用,此是走山人的应急之物。一条手掌宽的黑色大带缠在腰间,大带结头在腰间右侧打了一个双飞活节儿,这就是武侠小说中说的“英雄结子”。下身穿蓝布统裤,蓝色绑腿,双层布袜,登山虎麻窝草鞋,长长的鞋尾带,紧紧缠在小腿之上,哇!二老爷好英雄也!就象当年狩猎出征时的打扮,只是少了一管猎枪。
我们跟随刘二老爷出发了,沿着他屋后一条不起眼的小道前进。二老爷走在前面似觉健步如飞,我们四人好似有小跑的姿势才能跟上,到达一山崖下,我们已气喘不息,额出沁汗,再看二老爷,他面不红,气不喘,更不冒沁汗,二老爷真好体魄啊!
我们稍事停留,二老爷指着面前足有75度崖坡说:“此是唯一能到达目的地的一条通道,其它别无选择。”大家抬头一看,喔!坡陡无路,不是常年有人通过的地方,遍坡长滿了荒草与少许小树枝条,它们就是唯一拉扯借力的实物了。二老爷见大家面有难色,他要大家不必害怕,一个一个踩着他的足印走。果然,二老爷捷足先登,象猿猴般轻巧快速地上到了半坡,我们好象也不甘落后,踩着二老爷的足印,抓着荒草与小树枝条,吃力地向上攀登。快到半坡时,邱师兄一脚踏空,踩在一个石片上,脚下一滑,“哗”的一下,连人带石掉下坡底,将邱师兄摔得来滚了好几转,好在坡底全是草地未将邱师兄跌伤,只是有惊无险,但确实把大家吓了一跳。
经过努力大家来到半坡与二老爷会合,看见这里有一线突起的地形,刚好能够立脚,大家侧身靠紧身体方能站立。二老爷说还有近8~9米的坡段,不太好走,抓扯的枝条也很少,要大家在这里等候,由他先上。二老爷真不愧是久经锻炼走山的老将,常跑峻岭打猎的英豪,只见二老爷手足并用,“刷刷刷……”地如快兔登山似的一溜烟就到了顶上。二老爷从挂包中拿出一根早就准备好的长绳,一头牢牢地拴在坡顶一棵树上,然后将绳索丢将下来,我们将绳索另一头紧紧地拴在腰上,双手抓着绳索开始爬坡,二老爷在上面用力拉扯,就这样,不是很长的时间,我们就一个个地上了坡顶。
上得坡顶一看,几面环山,唯一一道夹壕向前延伸,前进的方向全被柏夹竹林所遮没,人一钻进竹林,就不辨东、西,南、北。走在前面的二老爷从腰间抽出弯弯砍刀,左劈右斩,柏夹竹秆纷纷断裂落地,二老爷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道。我们在开辟的小路上小心地走着,真怕柏夹竹桩头凿在脚上,那才是件痛苦事情。
好不容易走出这片柏夹竹林,就走进了一个山凼凼内(二老爷曾告诉我们地名,现已忘怀记不起了),地形很窄,四面都是山坡,面积不足200平方米,这山凼内生长的又是另外一种竹子。
二老爷指着这片竹林笑声哈哈地说:“这就是今天要找寻的筇竹。”大家一听突然来了精神,刚才的惊险、担心和疲劳,随着二老爷哈哈的笑声,全部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家不约而同地上下观望,用手摸索,绕着竹子在林间转来转去,就象看恋人似的入神入迷,舍不得放过一根竹子,脸上呈现出惊叹、喜悦、和胜利的表情来。
二老爷问大家看够了吗?我们才回过神来。二老爷随即动手砍了十根成熟的竹子,大家拿在手中仔细观看,正如资料上介绍的一点也不差。二老爷割了几根山葛藤,将它梱牢,由邱师兄扛在肩上,我们取道从原路回到了二老爷的家。
我拿出10元钱(20多年前的10元,相当于我们三天下乡的出差补助),恭敬地双手递给二老爷,对他说这是你应得的辛苦酬金,二老爷坚持不受说:“政府派你们来基层调查,又是在我的家乡进行工作,我有责任协助你们,以后政府开发雾山,对这里的群众生活将会大大改善,我还要谢你们啊。”
多好的二老爷,多好的人民,愿二老爷百岁长命,愿人民富裕安康。
2012年11月6日
-全文完-
▷ 进入李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