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的方言词语和民谚保留着本土酒文化的特色。
■ 做豆腐下酒,充不得老手。
老古话说:“豆腐是鬼,做得好是豆腐,做不好是水。”酿米酒也一样,虽然简单,但每个环节和细节都要注意卫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酿饭(糯米饭)就不来娘哩(酒浆),或者虽然来了娘哩,却变成了酸酒,只有倒掉。所以说:“做豆腐下酒,充不得老手。”意思是教育人们要谦虚点,做事不要仅凭经验,事物是在变化的,要谨慎小心,随机应变。
■ 死人抓曲粿样
曲粿就是酿米酒起发酵作用的丸状物。以前有走街串巷卖曲粿的人。“死人抓曲粿样”比喻一个人抓住一样价值不大的东西舍不得放手。这句话常常在麻将桌上能听到,意思就是某人手中一张不重要的麻将子,总也不肯打出来。
■ 来娘哩
“来娘哩”就是酿制米酒发酵成功,已经出现了酒浆,这个酒浆就是“娘哩”。这是“来娘哩”的本义。引申义是找某人的岔,要跟他来事。
■ 争酒不醉,争饭不饱。
争来的东西没有意义,要别人真心诚意的邀请或赠与才有意义。
■ 满酒凵(kān,不满)茶
接待客人的一种常识,给客人倒酒要满杯,因为喝酒一般是要干杯的,不倒满就是省酒待客;给客人倒茶只能倒一半或三分之二,不能倒满。因为茶是慢慢喝的,容易凉,客人喝了几口,再添热茶。如果倒满了,客人喝了几口,杯子里的凉茶还有很多,添进的一点热茶在杯子里立即就中和变冷了,这样便是怠慢客人了。“凵”是象形字,只在康熙字典和辞源里有收录,本意是器皿张开口,里面虚空。
■ 先泻酒,后叫拳。
叫拳之前,先把酒倒好,输了拳该喝多少酒先说好。不能先叫拳,后泻酒。结果输了拳的人要少喝,赢了拳的人则要输拳的人多喝,双方争执不下。贵溪话又叫要“断定豆角下锅”,不要“杀了猪来讲价”,就是先言后不乱的意思。
■ 好拳让三见。
会叫拳的人姿态高,先让对方三下拳,如同下棋,可以让对方车、马、炮。也是先不露锋芒,以摸清对方底细的一种策略。
■ 吃酒不怕红面,话(wà)事不怕当面。
要喝酒,就不要怕脸会红;有话就当面说,不要怕得罪人,不能当面不说,背后弄鬼。
■ 酒醉心明。
虽然喝醉了酒,但心里还是清楚的。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情绪会激动一点。不能借酒发疯,酒后观其德是有道理的。
■ 日长天久,灯芯蘸干了一缸酒。
积少能成多,细水可长流,坐吃山也空。
■ 呼狗:酒、酒、酒;狗虎酒。
古代乡村老虎为患,老虎特别喜欢吃狗,常常下山抓狗吃,狗见到老虎就吓得鬼摇铃样,射矢样跳。人谈虎色变,狗也闻虎色变,一听“狗虎酒”——狗是老虎的美酒,便吓得往家里跑。如同以前乡下赶鸡时的吆喝:“喂呵,鴱(老鹰)吊鸡喂呵!”
-全文完-
▷ 进入贵溪叶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