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朱德故里琳琅秀朱文科

发表于-2012年12月03日 晚上9:04评论-2条

从重庆坐汽车抵达仪陇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初冬的夜,有些寒冷,我的心充满着温暖。我终于来到朱老总的故里。

朱老总的故里在马鞍镇。我们打算夜宿仪陇新县城,次日一早再动身。客车进入新政镇时,恰好遇到一台去马鞍镇的出租车。从新政到马鞍,有六十公里,山道弯弯,好在都是水泥路,车辆不多,车速自然也快。司机四十开外,胖墩墩的,很健谈。他告诉我们,过去这条路崎岖不平,从县城到马鞍镇,起码也得两三个小时,搭帮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朱德故居参观,离开前一再要求政府部门把朱德故居开发好,保护好,才有了这条宽阔的水泥路。他讲了很多朱德少年时代的故事,为仪陇出了个委员长、总司令而自豪。讲完,他突然就说:“如今的党中央总体是好的,是英明正确的,为我们老百姓谋福利的,就是不该处理了薄熙来。”我们惊问为什么?他说薄熙来是个好领导,在重庆当市委书记,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我默然无语。其实,之前在重庆的两天,我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我接触到的重庆市民,基本上对薄熙来印象很好,都说薄熙来有魄力,亲民为民,政绩显著。那个美女导游,带我们去歌乐山途中,几次提及“我们的薄熙来同志”。我想,普通百姓,不一定懂得政治,却能记取一个官员的好。薄熙来作为一方主政者,自然会有不少政绩,但他犯了错误,违反了党纪国法,肯定要受到严厉惩罚。

到马鞍镇后,夜已深。小镇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早就进入甜蜜梦乡。我们找了一家最好的宾馆住下。床头有份宣传资料,看后方知,马鞍镇乃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面积五十余平方公里,人口愈六万,有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以及国家4a级风景区琳琅山,具有客家风情的民俗古街。马鞍镇的种养业也发达,獭兔、生猪、中药材、经果林、中药材,远销省内外。

次日上午八点半,我被一条短信惊醒。一看,是朱德故居管理局的肖科长发来的。他询问我是否到了马鞍,说是林局长在等候了。于是匆匆起床,吃了早餐,林局长带着几个下属,开车接我们到朱德故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琳琅山下,群山环绕,林壑幽美。纪念馆呈现四合院格局,白墙青瓦,简洁古朴,这是典型的川北民居特色。入口处大门,是“八一”造型的牌坊,高达二十余米,巍峨庄严,牌坊上有毛泽东的题词:“人民的光荣。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我以崇敬的目光下望,纪念馆被一条s形的公路环绕其间,一坡的石梯台阶下去,使人在脚步的一落一顿之间,对元帅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突然,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朱总司令伸出他的右手,指向向前方,微笑凝于面颊,亲切而慈祥。正门上方,“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九个金色大字,由邓小平题写。入内,只见朱德牵着跃起的战马,站在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前,右边是井冈山,左边是太行山。他目光深邃,一副统兵百万的伟人风采。展厅采用现代多媒体和幻影成像的声、光、电等高科技,全面展现了朱德伟大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革命到底的一生。除了大量的画展和雕塑之外,几大展厅里,还收藏了两千多件与朱德有关的珍贵文物,包括朱德翻阅过的书籍、戴过的帽子、穿过的衣服、睡过的铁架床,在中南海办公室的三部电话、长方桌、椅子等办公用品。遗憾的是,我找不到关于伍若兰烈士的任何资料,即使在宣传湘南起义的那段历史,仅仅只是突出了宜章暴动,对朱德当年坐镇耒阳四十多天,指挥湘南起义以及与伍若兰的生死恋情,都没有提及。我询问林局长,他讲了一个不便说出的苦衷。于是,只能理解罢了。

同行的伍天晓提出,要向他的姑父朱德敬献花篮。林局长便安排工作人员,帮我们买了一个花篮,并为我们举行了庄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美女导游带着我们,赶往朱德故居。漫步山林,落红缤纷,清香扑鼻。琳琅山山势雄伟,五条小山梁均匀向五个方向延伸,鸟瞰此山,恰似一枚硕大的五角星,所以当地人们称之为五星琳琅山。途经一口水井,名曰琳琅井,据说是1900年时,当地大旱,万木枯荣,朱德在割猪草时,发现此处的草很茂盛,断定下面有水,于是带了几个同学淘下去,果然发现一股清泉。如今,水井已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我们来到朱德故居。故居坐南向北,为清嘉庆末年修建的三合院农舍,正面有堂屋、厨房,均为原始土筑墙壁。东厢为蚕房、煮酒房和客房,均为穿斗结构。室内陈列有朱德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历史遗物。朱德出世的时候,全家有十四口人,即使终年劳动满身汗,也得不到温饱,所以还做点酿酒、卖酒的小生意,经常去八里外的马鞍镇赶集,挣点零钱为全家买油盐。蚕房里,还保存有朱德少年生活的遗迹、遗物。有他在劳动中使用过的石碾、石磨,有他栽植的嘉陵桑。屋后有座关刀山,尽生灌木,唯有一株古柏,枝繁叶茂,形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直伸顶峰。遗憾的是,现在看不到这一奇观了。据说,自从1976年朱德逝世后,这棵树慢慢地枯萎而死。

我们赶往朱德诞生地李家湾。北靠琳琅山,南对轿顶山,西依药铺垭,东邻丁氏庄园,形似圈椅的低山洼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该院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青瓦房面。这里本是地主丁邱川废弃的一座粮仓,被朱德的祖父租下做住房。堂屋左右两间歇房分别是朱德祖父母、大伯父大伯母的寝室,正房右边转角处是朱德三叔朱世和、幺叔朱世禄的卧室,里面一间是家里临时煮酒的小作坊。右边横屋第一间是朱德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的歇房和家里丢放零杂东西的地方,下隔壁就是朱德诞生的仓屋,再往下边是厨房和猪牛圈。正房五开间,高大宽敞,雕花门窗,做工精细,建在一块石砌台基上,上阶沿进入堂屋,两次间为卧房。西稍间系煮酒酢坊,西横屋中间是阴暗狭小的仓屋,上下左右均为木架穿逗结构,用木板装嵌当作墙壁。1886年12月1日早晨,朱德同志就诞辰在这间仓屋里,一直住到1895年底才离开,随养父母也就是他的伯父伯母,迁居琳琅山东面的朱家大湾老屋。

我们来到丁氏庄园。这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丁邱南、丁邱玉兄弟营建的“安乐窝”,集居住、休闲、防卫于一体的,称“川北第一庄园”,其规模、气派堪与川西大邑刘文彩庄园比美。站在丁氏庄园院坝向后望,轿顶山赫然入目,顶呈椭圆形,错落有致长着松柏,貌似轿顶。园柱似的山腰不长一草一木,但小山峦的顶上却终年翠柏常青,四时郁郁葱葱,俨如一座翡翠宝顶的绿色大轿停放在那里。朱德九岁时,家中遭遇变故。上年春,朱德祖父在祠堂前栽了一窝竹子,丁家财主硬说“载过了界”,入秋时,财主加租加押,朱家无力承受,财主便在除夕之夜,突然向朱家夺佃,命令大年初一搬家。这场横祸使朱家欲哭无泪,被迫连夜分居,兄弟们各谋生计。朱德随养父母搬回朱家大湾老屋。亲生父母则搬到了陈家湾。朱家决心培养朱德,使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改变朱家贫穷受欺的处境。他的养父母节衣缩食,靠酿酒卖酒供朱德读书。朱德果然不负家人期待,后来去了德国、苏联留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代伟人。

离开秀美的琳琅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贫寒出才俊,时势造英雄。朱德出身贫苦农家,靠自己的努力走出穷山村,成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三军总司令,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必然。朱德功勋卓著,位高至极,又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忠厚仁慈,他用自己的一生不懈奋斗,实现了他“革命到底”的誓言。他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的名字,必将彪炳青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醉忆倾城绝恋点评:

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带我们一览朱德同志故居,开国功臣,历史伟人,欣赏,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拜读朋友美文,祝写作愉快,天天开心。(:012)(:012)at:2012年12月04日 清晨6:45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2年12月05日 晚上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