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论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中的影响下一站天堂

发表于-2012年12月19日 晚上10:49评论-1条

浅论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中的影响

杨亚爽 

提到慈禧太后,作为历史系的我们可能就会联想到她是导致那场轰轰烈烈开始却又被残忍镇压得草草收场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幕后黑手。在众多教科书的影响下,我们基本上认为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因为反对变法而一手扼杀了历时仅103天的变法运动,成为阻止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绊脚石,以至于骂名与指责纷至沓来。难道整个事件的原委果真如此简单吗,在处理变法方面慈禧太后的做法应该被全盘否定吗?下面我将以有限的学识浅析一下慈禧太后在处理变法时的做法及其缘由。

首先,我认为慈禧起初是支持维新变法的。因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大败以致求和割地赔款,致使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度激化,可谓是内忧外患。所以作为当时最高决策者的慈禧不论从自身的权位考虑,还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扭转时局。因为她知道,只有国家强大起来,列强才不会欺人太甚,而她的至高无上的权位才能永固。而变法是自强的途径之一,因此她也没有理由反对变法。另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在颁布《定国是诏》之前,曾就事赶赴颐和园乞请,慈禧曾表态:“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由此可见,慈禧并不反对变法。 而且,“包括《定国是诏》在内的不少‘圣旨’,下达前都曾送慈禧审定。康有为呈递的变法条陈和《俄彼得政变记》、《日本变政考》,以及李提摩太等撰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均曾由光绪皇帝‘恭呈慈览。’”[ 孔吉祥:《百日维新失败原因新论》,第36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她甚至对光绪说:‘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385页,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可见其用心所在。同时,鉴于当时光绪皇帝虽然亲政却没有实权,倘若没有太后的同意,他根本不会如此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维新。综上可知,如果没有太后的支持,变法改革真是寸步难行的,正是有了她的准许,百日维新才得以逐步开展。此外,就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不久,慈禧太后又发出了一道重要谕旨:“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纳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第4224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这道谕旨同样说明了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因此,我认为慈禧在变法初期是持支持态度的,也就是说,她的做法是值得我们予以肯定的,是正确的。

那不禁有人要问,为何在维新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慈禧却一反常态将它扼杀于摇篮,发动戊戌政变?我认为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维新派自身的失误与不足是导致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下面我将对此进行简述。

关于维新派的失误与不足。首先,我们知道慈禧同意变法的根本前提就是不能危及其对大清帝国的至高统治权。但是年轻的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却没有正确分析当时的客观政治形势,犯了与慈禧太后争夺清廷最高权力的大忌,这是导致慈禧决心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他们拒绝采纳翁同龢提出的“调和两宫”的建议,想要打破先前的二元权力格局,将皇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这也触及了慈禧太后的底线,她必须予以铲除。对此,我想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当权者,在他的最高权力受到威胁时,将对方全部势力予以铲除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而慈禧的做法也符合这个情理。甚至,在变法后期,维新派还企图联合袁世凯发动兵变,这显然对慈禧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梦蕉亭杂记》中记载:“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可见,如果变法要以牺牲她的权力甚至生命为代价,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对于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来说,发动政变巩固其最高权威地位,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由于光绪皇帝及维新派的治国经验不足加上年轻气盛,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在短短三个月,颁布的有关谕旨百余件,平均每天少则一道新政谕旨,多则数道不止,令人目不暇接,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社会方方面面,令人目不暇接,真所谓‘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而且,每一道变法法令都要求‘速办’,可是地方官员在尚未理解法令内容的情况下,又怎能‘速办’呢?可是光绪皇帝就是要求要快,对执行法令不坚决的官员予以严厉警告,对阻挠变法的官员则给以革职的严厉处罚,这样一来,也导致其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树敌太多。”[ 林扬东:《文教资料》,文教资料杂志社,第105页,2007年9月号上旬刊]另外,由于忙于颁布诏令,光绪帝对新政实施后会留下什么不良后果,以及会有什么影响都没有任何考虑。例如,其废除八股改革科举的法令就忽视了当时众多的有学之士,当时封建科举制早已深入人心,而科举制的改革让他们心中屹立几十年的求取功名的大山轰然倒塌,令他们恐慌,绝望。另有知情者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一册,第48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由此可见,飞速的推行改革已影响到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转,令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强烈的震荡,怨声四起。眼看几个书生的所作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再加上考虑到维新派对自己权利甚至生命的威胁,因此,发动政变停止变法,理应成为首选。戊戌政变发生后,在中国海关务司任职的英国人赫得曾尖锐地指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间填塞给它吃了,这样它就暂时被扼杀了。”

可见,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与急于求成,成为慈禧发动政变遏止变法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戊戌政变也间接缓和了当时因飞速变法而受到强烈冲击的社会格局,维护了顽固派自身以及大清帝国的利益,因此我认为,作为当权者的慈禧太后在处理变法问题上,其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她尽了作为统治者应尽的职责,那就是维护自身权威和国内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安定国内局势和社会秩序。

综上,尽管人们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历来贬多于褒,但我认为,至少她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做法和措施是值得肯定的:起初她因为要强国而支持变法,后来因为变法偏离了自己先前的设想且自身的权力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她又带领顽固派发动政变镇压变法。她是一个深受封建文化熏陶的女子,同时也是拥有至高权力的“女皇”。在那个内有民众反对,外有列强压榨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未曾出现过的动乱年代,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让她借鉴,而她所接受过的教育和文化无不告诉她,维护自身至高权威和大清江山的安定比任何事都重要,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是当时人们思想的局限性。所以,或许我们不应该用对或错来评价慈禧太后在维新变法过程中的一系列做法,她只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有利于控制和顾全当时局势的“合理”决策。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下一站天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啸长歌点评:

此文,论说了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中前后两种截而不同的政治态度,以及康梁变法之得失。急功近利,历来是不稳重的行事之道。此文主要是从慈禧的个人利益出发,谈及改革不成的历史原因。又是一个视角,本人不做多评,让读者去思考。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绍庆-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问好!(:012)(:012)(:012)at:2012年12月20日 早上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