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风轻轻穿行在午夜寂静的街道,撩动起行人的衣襟飘飘。随后又转身消逝在了转角月光的映衬之中。千百年的苦累酸楚却从不曾抹煞塔它对于这个尘世的眷念,对于这个浩大人类民族的大爱。柔光漫洒,清流微漾,无言的南风依旧静默地穿行,引领着一个朗日普照的时代的悄悄舞步。它笃定,它坚忍,它缄默,它宽广,可是,它在迷茫与彷徨之中,躲进夜的寂寞与与黑暗里,寻一方荫蔽的角落,在沧凉中孤独地呜咽,无助地将泪滴挥洒进夜的茫然中,这些,我们这大智的人类民族,又可曾知晓?
或许是早可以料定的静默无语,无以知晓了。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洪涛一次又一次地无情湮埋之下顽强地挣脱了出来,是多么的渴望我华夏子嗣能将之传扬开来,也无愧于它当初那般艰难的挣扎。它所希冀的,终于是看到了,可是避之不及,它所惊惶畏惧的亦壮起了胆气,勇敢地来到了世人身旁。惶恐之余。徒留几分叹惋。陡然间想起了大同的伟岸,却不意这层阴霾早已黯淡了半边的天空。
好像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世界的一切颠倒了,突然间,老人跌倒时不敢去扶了;突然间,孩子降生时惊畏奶粉了;突然间,饭馆见到所谓的食用油时却开始反胃了;突然间,我们的这个或许当初还曾有过的外户不闭的大同社会渐行渐远了,咆哮着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千呼万唤,回头的路途却依旧是如此的坎坷难行。而我们,却也竟变得如此的陌生了。这难道就是我们千秋万代不懈奋斗所得到的回报了吗?倘使这便是事实,如同钢铁一般的坚硬,那我们还有什么自信去将它溶化?即便是有,我们的这份自信又该缘起何方呢?于是到最后真就成了纯粹的一个假设了。可是,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大半个民族凝聚在一起,为着心中共同的信仰共同执着的时候,他们竟忍心,忍心撞破一扇又一扇和谐的大门,让浩瀚的中华民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让亿万颗灵动的心脏倏然间惨白,颓唐郁郁?!这些,对于那些奉献自己乃至牺牲了自己的人们,对于那些为了中华的繁荣作出贡献的人们,对于那些虽然没有什么样的轰轰烈烈的事迹但至少安分守己 的人们而言,该是怎样的一种打击?这种打击,由表及里,直震得心脏破碎淋漓,泪洒四方。其间之苦涩哀痛,委实难以道尽。凄凄痛兮,唯有自知;哀伤形影,难以释怀。
当心碎在跌跌撞撞中终于成为一种常态之后,人们重新又将目光聚集到了教育身上。人们天真地以为教育能够拯救逐渐散失的民族道德,能够让社会中的腐化在宁静中化为乌有。是的,它可以能,也应当能,然而事实呢?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冷嘲热讽,末了又独自伤怀。教育开始,一个懵懂的孩子开始逐步地览天下之大观,历人生之百态,逐渐地成长为一个本当充满理想,充满责任感,能够明辨是非的社会有为青年。可是,天不遂人愿,晴天的日子却总是少有的,我们终究还是要平心静气地面对狂风暴雨的疯狂撕咬。时光如一把利剑,无情划破记忆的痛楚。也就在那一刻,教育的不足开始试足人间。愈演愈烈。国人闻之,先惊后惧,随即便转为忿忿不平了。于是乎,开始大声痛斥当下教育体制,而同时也开始疯狂呼吁所谓的素质教育。可是现实并非纠结于此。若无深切的道德教育作为基石,任何形式的教育体制都难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本质而言其实都是失败的。溯源华夏千年文明,比照今时态势,只感泪眼迷离,泣不成声。当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注定了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为着二十余年后的惬意生活尽最大努力去收获财富。唯有如此,将来的生活才能足够安逸。父母对孩子有着本能的爱,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得到的承诺是会尽全力让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奈何起初怎样的豪言壮语演变到最后都无一例外地成了一味地对成绩穷追猛打,当初的承诺早成了一张空头支票。父母的思想其实真的很单纯,孩子只要接受教育,考入名牌大学,然后就能获得好工作,最后挣得丰富的财富,从此过一个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初衷,并没有错。
可是,当一个简简单单的等号猝起不意间竟就这般困窘地架在了教育同金钱之间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坦然地静坐佯装不知了吗?
这么多年来,许许多多的人质疑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以为早已久废弃八股,却不知现在的教育模式在八股面前依旧直不起腰板。我们中的许多人将教育当成了自己走向辉煌的垫脚石,接受教育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过上一个更为舒服的生活,似乎早已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了。然而这并不影响社会的照常蓬勃发展,因为赚取财富同样是要有所付出的,而这种利益驱动下的付出,却同样可以成为国家发展的前提。试想若是没了金钱或是其他利益作为报酬,现在的用人市场将是怎样的一种萧条。这也无怪人们,付出了,得到回报也无侮道德之名,所遗憾的只是我们的民族需要真正单纯地为国家付出的了人,而这在我们当下也确实存在,可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样少的个体,而是企盼会有更多的人。没有回报的情况下仍一心为国奉献,这样的人,境界真的很高。
然而人们至今心痛的是,接受教育的初衷里真的包含了强国富民的宏图大志的人,真的很小。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真的对几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一个小学文化都不到的人一不小心成了包工头,几年耕耘,竟就跻身亿万富豪的行列,当这个“没有文化”的人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却依旧只是个小白领的博士时候,多少会有人感叹博士的文凭究竟能有多大用处,辛苦读到博士,到头来财富拥有量竟连一个小学文化都不到的人都比不过,至少在这一点上,这个博士是失败的,而一旦这一点失败了,他也就彻底地被认为一败涂地了。学历越高的人,就理所应当的要拥有更多的财富,要不浪费那么多金钱与时间作什么?这便是常人眼中对教育最直观的认识了。就不难解释为何中国顶级学府出来的博士生月入一万仍旧遭骂,硕士生毕业回家饲养猪崽时引人议论纷纷的根由了。数不尽的财富砸在了教育身上,而最终却无法收获更多的财富的时候,这就是失败,这也就完全歪曲了真理。
依然记得,讲台上的老师神采飞扬地劝导学生当处理好人际关系时举出的“日后倘有不便,同学关系乃最为便利”的例子,谁能说,同学之间所谓的友谊没有为这些利用的价值挪腾一块肥沃的土地的呢?依然记得,校运动会上,仲裁的同学顾及班级名誉,将黑哨一路畅通无阻地吹到闭幕时的场景,谁能说,这不是在为日后的弄虚作假夯实基础呢?依然记得,领导莅校视察时校长组织学生上演“文明讲礼”大战时的虚伪面容,谁能说,这不是在公然教会学生日后当学逢迎之机变,虚伪之诈术呢?历历在目的回忆太多,只是一直不愿意去提起罢了。这样的场景我们常在经历,只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回避,佯装不曾瞧见。校园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刻,它本该是最纯洁的一方沃土,可倘使现如今它都已然混沌如此,那我们在漆黑的深夜里又该行度何方?孩子并非圣人,耳睹目染,又怎能轻易坚守住善的信仰。或许,他们能够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这窗内的风景啊,又何尝不荒芜?
教育,本当以育德为重,辅以体、智。无德之人,纵有大智,也终将为国之大患。可是各种因素的杂糅最终让我们坚定地将智提到了首位,而对于所谓的德或体,轻描淡写亦足矣。所谓优秀学生者,不过成绩优异罢了,实事求是者,又能有几何。举例高中,历来以向重点大学输送的学生数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待高考结束,各大高校为抢夺优质生源而展开的激战同枪林弹雨下的实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以金钱作为抢夺生源的策略,又何曾绝于人耳?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高校是因为了一个学生的端庄品行,高尚的节操而趋之若鹜。毕竟这样的学生也确实不多见,即便存在过,也早在唯成绩是王的时代里粉碎殆尽。可是,即便是真有了上述的设想,即便之后学生的道德感迅速凝聚,可是这份道德的终点,依旧会是为了上个好的大学,依旧会是为了财富。对于这样畸形的道德感,我们不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道德的考核根本无法成为一种纯粹。
当有一天,教育成为了一个悲痛的梦魇,我们这偌大的中华民族,究竟又该何去何从?
对于文凭的热切追求注定了要成为至少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所以茫茫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热情才得以永葆青春。十余载戎马学场,临到毕业,能力之于文凭,孰轻孰重,亦如司马昭之心,但是后者在明显的劣势下却依然能够长盛不衰。人们一直天真地以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黄金时期,却不知四年黄金期换来的至多不过是一张用人单位的入场券。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现象也早已是司空见惯。十余年的教育之路,最终只换得了自身的安居乐业,于己而言,足矣“于国而言,无妨,却痛。
诚然,教育在现如今还依旧能够起着强兵富民的作用,还有伟大的同胞坚守住了教育的本真。可是,寒风怒号的冬夜,黎曙的闪现又该是何等艰难的一个过程。那些努力为祖国的兴盛事业哪怕只是作出了一丁点贡献的人们,我们懂得去铭感五内,可是,对于现状的反思,我们缘何竟又踌躇这般了呢?是恐惧,抑或是故作潇洒的无所谓?
我们还有学生在汶川地震,舟曲山洪等国家灾难中逝去同胞的人数玩笑之,不怀好意地希望它上涨;我们还有学生在他处出现火灾的时候遥遥观望,没有同情,就只有欢欣鼓舞,议论声声,人性的泯灭难堪回首;我们还有学生在学习上勾心斗角,处心积虑,暗藏城府,令人哀思难止……罗列痛楚并不能消止心中的痛伤,这么多年走过,不止一个国人呼吁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若一意孤行偏就对道德教育忽略再三,再完美的教育大厦,最终都将土崩瓦解。或许折断了的钢筋还能勉强支撑它那摇曳的身姿不至一下坍塌,然而它却掩盖不了早已然是一座危楼的事实。
有些事情回忆起来是痛苦的,然而我们却又不得不去面对。总以为教育拯救了世人,可是扪心自问,难道现在的高知识犯罪少吗?难道现今的校园里勾心斗角的场景不见了吗?难道现在的学生真的道德感都那么健全的吗?或许,这些只是个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教育也不外乎如是,我们也不能过于严苛。可是,这样的搪塞是建立在我们曾经像关注学生的成绩那般重视过他们的道德培养,并曾下过苦功的基础之上的,可是我们,没有。
四处开始弘扬传统美德的时候,作为先锋的教育却终究未能恪尽职守,终于是给国人展示了一份完美的失望。教育首当其冲的当是如何育人,然而这在今日却早就成了辅修课程,必要时,甚至可以潇洒地无视,为的只是成绩单上的那份荣耀,表彰大会上的那份盛气凌人。一个民族真正需要的是单纯的道德感,而不是带有明显功利的成绩。其实我们都明白,在全民族的安居乐业与互无城府之间,一切的功利都早已烟消云散,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再寻觅不到一处落脚处,这才是我们真正盼望的大同。
-全文完-
▷ 进入云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