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元好问有关上党地域诗文辨析沧海泛舟

发表于-2012年12月26日 早上8:38评论-1条

注:所谓上党,古称,主要指今长治、晋城两市所辖区域。 

一代文宗元好问与上党渊源极深,并为上党留下诸多诗篇。在研览元诗中发现,有的诗篇本是描写上党域外的,却被上党搜为己有;有的诗篇则是描述上党的,而被域外纳入彀中。今对几首元氏有关上党地域的诗文进行考辨,纠正视听,昭示真相,以免贻误后人。

一、《玉溪》

玉溪

邂逅诗翁得胜游,烟霞真欲尽崧邱。

玉溪如此不一到,今日旷然清百游。

林景苍茫开雾晓,岸容潇洒带新秋。

酒材已办须君酿,要及西风入钓舟。

1993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发行的《历代名人咏上党》一书将元好问《玉溪》一诗收入,注明玉溪在沁水县端氏镇;也有人写到沁水千年古村玉溪,引用元好问《玉溪》来赞美其底蕴深厚。

经查,山西沁水县有“玉溪”村,河南嵩山地区有“玉溪”湖,二者同名,元好问笔下的“玉溪”到底指哪个呢?《元遗山集》中元好问年表提到:“然首二句云:‘邂逅诗翁得胜游,烟霞直欲尽崧邱。’则明是崧山时诗,而诗翁则王德新也。以《赵士表图诗》核之,亦合。又新乐府《水调歌头》注云:‘赋德新王丈玉溪,在崧高费庄。 ’注:‘端氏’二字,是张颐斋误注。”这段话已说得很明白,“崧”同“嵩”, 元好问《玉溪》一诗指的就是嵩山地区的“玉溪”。此外,元好问还有更多的诗词写到玉溪和诗翁王德新,与《玉溪》一诗互为呼应,证明《玉溪》一诗确指嵩山“玉溪”。见下:

赋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费庄,两山绝胜处也(水调歌头)

空蒙玉华晓,萧洒石淙秋。崧高大有佳处,元在玉溪头。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两岸,村落带林丘。今日好风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来,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鸟亦相留。父老鸡豚乡社,儿女篮舆竹几,来往亦风流。万事已华发,吾道付沧洲。

饮昆阳官舍,有怀德新丈

世故迫人无好况,酒杯今日初拈。昆阳城下酹苍蟾。乾坤悲夜永,笳鼓觉秋严。 

梦寐玉溪溪上路,竹枝斜出青帘。故人白发未应添。浩歌风露下,相望一掀髯。

寄德新丈

自笑此身无定在,北州又复南州。买田何日遂归休。向来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赤日黄尘三百里,嵩邱几度登楼。故人多在玉溪头。清泉明月晓,高树晚蝉秋。 

相州西南善应,洹水所从出,风物绝似吾嵩山玉溪,但寒藤老屋差不及耳 

湖上春风散客愁。芳洲烟景记曾游。人家浑似玉溪头。 

杨柳青旗酤酒市,桃花流水钓鱼舟。红尘鞍马几时休?

江城子?寄德新丈 

春风花柳日相催,淅江梅,腊前开。开遍山桃、恰到野酴酉縻。商岭东来三百里,红作阵,绿成堆。 

半山亭下钓鱼台,拂层崖,坐苍苔。林影湖光,佳处两三杯。******玉溪王老

赵士表山林暮雪图为高良卿赋二首

飕飕林响四山风,雪后人家闭户中。应被火炉头上说,水边清杀两诗翁。

黄尘遮断山间梦,白发重寻画里诗。好似玉溪溪上路,醉和王老唤船时。

二、《咏废长平城》 

咏废长平城

作计千年复万年,至今讲武人何在?

似嫌蒸土不能坚,衰柳残杨有暮蝉。

该诗收录于1992年10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平县志》第十六编 艺文 第一章 诗歌。《元遗山集》中也有搜录,诗的内容完全相同,而题目则为《讲武城》,与诗中“至今讲武人何在”相合。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讲武城村在漳河北岸,据说曹操曾在此筑城操练军队而得名,与长平城风马牛不相及也。《讲武城》,元好问著作的很多版本都有收录;而《高平县志》是现代人编的,《咏废长平城》之题目不知出自何处?我怀疑是高平人偷梁换柱。

如《潞州城南柳林二首》,现在很多人都说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写的。王怀中先生勘正为清代陈廷敬所著。以欧阳修为作者源自清乾隆版《潞安府志》卷三十八? 艺文的记载,而陈廷敬自著《午亭文编》卷十三也有辑录。1678年陈廷敬生母张氏去世,1679年陈廷敬回籍奔丧,1681年服阕返京,沿途多有诗作,《午亭文编》记述清楚。欧阳修是宋人,远早于陈廷敬,但在《欧阳文忠公集》、明代《潞州志》、万历版《潞安府志》中均未见《潞州城南柳林二首》之影踪,却在更晚的乾隆版《潞安府志》现身,十分蹊跷。大概是乾隆版《潞安府志》的编辑有意或无意弄错了吧。

无独有偶,与《潞州城南柳林二首》异曲同工,《咏废长平城》出现在《高平县志》中,贻害无穷。虽不能完全肯定《潞州城南柳林二首》的作者和《咏废长平城》之题目为错,但至少说明一些人做学问很不严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三、《羊肠坂》

羊肠坂

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羸马不胜鞍。

老来行路先愁远,贫里辞家不觉难。

衣上风沙欲憔悴,梦中灯火忆团栾。

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百八盘。

据查,古书记载的“羊肠坂”地名共三处,一在晋城,一在壶关,一在太原阳曲县。就元好问所吟《羊肠坂》,有人认为指晋城,有人认为指阳曲,莫衷一是。单从诗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无法分辨。但可另辟蹊径,加以辨析。

元好问经过泽州时写过一首《天井关》:

石磴盘盘积如铁,牛领成创马蹄穴。

老天与世不相关,玄圣栖栖此回辙。

二十年前走大梁,当时尘土困名场。

山头千尺枯松树,又见单车下太行。

自笑道涂头白了,依然直北有羊肠。

依好问习惯,经常会在旅行途中写一串串“见闻”, 暂定好问笔下的羊肠坂就是泽州(今晋城)羊肠坂,《羊肠坂》与《天井关》就可视为姊妹篇。泽州羊肠坂在天井关之南,地理上毗连。作者由山东经泽州回故乡忻州,由南往北走,先过羊肠坂,后上天井关,作诗顺序为先写《羊肠坂》,后写《天井关》。《羊肠坂》首句“浩荡云山直北看,凌兢羸马不胜鞍”给人这样的场面,好问骑马向北走,向北望,归乡心切。末句点明自己所处位置“凭谁为报东州信,今在羊肠百八盘”。《天井关》末句“自笑道涂头白了,依然直北有羊肠”照应《羊肠坂》,过羊肠坂时写下“今在羊肠百八盘”,过天井关时写下“依然直北有羊肠”,暗含之意为:“我业已过了泽州羊肠坂,又过了天井关,天井关以北仍然有羊肠(羊肠一样的路或遥指阳曲羊肠坂)。”“依然”一词起到重点强调的作用。

如果好问《羊肠坂》指阳曲羊肠坂,那么《天井关》一诗末句“依然直北有羊肠”该怎么解释?是否显得太突兀,无根无源!

由此推断,好问笔下的《羊肠坂》就是泽州羊肠坂。

四、《宝岩纪行》和《谼谷圣镫》

谼谷圣镫

金门寺前山突起,井底宝岩三十里。旧闻圣灯在山上,紫微侍郎宜不妄。山空月黑无人声,林间宿鸟时一鸣。游人烧香仰天立,不觉紫烟峰头一灯出。一灯一灯续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金绳脱串珠散迸,玉丸走柈光不定。飞行起伏谁控抟?华丽清圆自殊胜。北荒烛龙开晦冥,南极入地多异星。岂知心光毫相有真遇,物外恍惚终难凭。腐儒心魄为动荡,再拜中庭谢灵贶。何曾办作刘更生,下照乃辱春藜杖。昨朝黄华瀑流神所怜,今朝金门佛灯佛作缘。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宝岩纪行

阴崖转清深,秋老木坚瘦。城居望已远,步觉脱氛垢。宝岩夙所爱,丈室方再叩。昏黑才入门,径就石泉漱。遥遥金门寺,宝焰出岩窦。我岂“无尽公”?昔见今乃又!同来二三子,寝饭故相就。况有杜紫微,琴筑终雅奏。曈曈上初日,深樾炯穿漏。逶迤陟西巘,万景若迎候。绝壁三面开,仰看劳引脰。两山老突兀,屹立柱圆覆。诸峰出头角,随起随偃仆。不可无烟霞,朝暮为先后。横亘连巨鳌,飞堕集灵鹫。九华与奇巧,五老失浑厚。想当位置初,遂欲雄宇宙。太行有谼谷,胜绝无出右。大似尘外人,眉宇见高秀。哀湍下绝壑,电击龙怒斗。崩奔翻雪窖,莹滑泻琼甃。穷源得悬流,伟观骇初遘。仙人宝楼阁,白雨散檐溜。天孙拂机丝,素锦绚清昼。永怀《登高赋》,意匠困驰骤。窘于游暴秦,百说不一售。林间太古石,稍复抔饮旧。已约铭洼尊,细凿留篆籀。兹山缘未了,僧夏容宿留。终当丐余年,奇探尽云岫。

《宝岩纪行》和《谼谷圣镫》是元好问游林滤山时写下的两首诗,《宝岩纪行》记述到金灯寺(那时叫金门寺)之情形,《谼谷圣镫》则把涉及金灯的民间传说用诗行表达出来,与今天平顺金灯寺所在地形地貌以及金灯传说皆吻合,本不该存疑。但是,河南却有人认为元好问的这两首诗记述的是焦作修武县的净影寺而成“悬案”。

焦作介绍净影寺说,净影寺有洪谷寺、宝岩寺、金门寺、金灯寺等别称。称其为洪谷寺,因这里地处太行内腹,四周环山,中有盆地,山险谷空,暗含仙机;又因寺庙背靠高大山岩,旭日初升照在山岩上时,山岩金光闪闪,文人喜称其宝岩寺或金门寺;每年的二八月夜间,可观金灯出自山头树梢,因此民间又俗称其为金灯寺。

2012年5月7日《焦作晚报》刊载署名王保成的文章《元好问与金灯奇观 》,全文如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太原秀容人。元好问7岁能诗,14岁时随叔父陵川县令元泰到陵川,跟随著名学者郝天挺学习。后来,侨居泽州净影寺,每日与山僧为伴,与山林为友,埋头学习,不闻世事,6年而学业有成,淹贯百家经史。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饱经宦海浮沉。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其中,除在修武县留有大量诗篇铭记之外,关于净影寺的有《宝岩纪行》和《谼谷圣灯》两首,《宝岩纪行》是记述其在净影寺游历的叙事诗,而《谼谷圣灯》则是有记载以来第一首关于净影寺金灯的诗作。其诗为:金门寺前山突起,井底宝岩三十里。旧闻圣灯在山上,紫微侍郎宜不妄。山空月黑无人声,林间宿鸟时一鸣。游人烧香仰天立,不觉紫烟峰头一灯出。一灯一灯续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金绳脱串珠散迸,玉丸走伴光不定。飞行起伏谁控搏,华丽清园自殊胜。北荒烛笼开晦冥,南极入地多异星。岂知心光毫相有,真遇物外恍惚终难凭。腐儒心魄为动荡,再拜中庭谢灵贶。何曾办作刘更生,下照乃辱青藜杖。昨朝黄华瀑流神所怜,今朝金门佛灯佛作缘。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这首诗所说的谼谷圣灯就是净影寺金灯,因为净影盆地古称谼谷。这首诗不仅第一次以诗的形式记录了罕见的金灯奇观,且是多盏金灯,“一灯一灯又一灯,山僧失喜见未曾”,惊坏了僧人和游客,因此是研究净影寺金灯现象的重要文献。

其实,自古以来,净影寺一带就有夜观金灯的传说。据唐末著名画家荆浩的《笔法论》记载:“太行山有谼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后来五代时在此禅修的芊上人也惊奇地发现夜间常有一两盏金灯由东向西飘过,每当飘到寺院上空,寺内顿时金光普照,金灯寺之名由此而来。净影寺“金灯奇观”应是一种光影现象,只能在夜间看到,尤以阴历二月和八月常见。一般可看到一盏金灯在山头林间游走,飘忽不定,有时也能看到多盏。过去常把这种现象和佛力相联系,故净影寺又有金灯寺之称。如今,净影寺东面的山头被称为起灯山,西面的山头则被称为落灯山。历代文人对此多有吟咏,除元好问的这首诗外,元代政治家、诗人王磐在《谼谷山》一诗中,则有“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之句。至清代程之玿,则开始把金灯现象和佛教区别开来,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土无佛山即有,此灯灿烂几千年。非从白马驮来物,不稽之语莫轻传。” 

以此篇文章为代表,焦作大张旗鼓宣传其净影寺风景区,大多都提到元好问的《宝岩纪行》和《谼谷圣镫》,说这两首诗写的就是修武县的净影寺。可把平顺金灯寺与焦作修武县净影寺比较一下,辨明真伪:

1、就地形地貌而言,元好问的《宝岩纪行》云,绝壁三面开,仰看劳引脰。两山老突兀,屹立柱圆覆。诸峰出头角,随起随偃仆。这是符合平顺金灯寺的特点的。而净影寺所处地势开阔,不类《宝岩纪行》所述。

2、元好问《谼谷圣镫》云,昨朝黄华瀑流神所怜,今朝金门佛灯佛作缘,指明头日游了黄华山瀑布,次日再游金灯寺。而黄华山属河南林州,是林滤山的一部分,地点与净影寺相距甚远。好问所走路线是先由林州上太行,第二天到达太行之颠平顺金灯寺。平顺与林州山水相连,与修武并不接壤。

3、就金灯传说而言,全国多矣。河南新乡金灯寺、山东德州夏津县金灯寺、北京怀柔县金灯寺等都有金灯传说,但故事内容却不相同。唯焦作净影寺金灯传说与平顺金灯寺及林州民间传说完全相同。平顺与林州地域连接,金灯传说其实就发生在一个地区,说的都是一回事。而修武与平顺、林州间的距离决定其中必有一个照搬者,说白了,就是修武与“平顺—林州”集团谁是金灯传说的源发地?

在焦作关于净影寺的宣传资料中,引用了很多历史名人或文献对金灯的叙述,元好问是其一。让我们再看看其他史料。

如,芊上人,五代后周时净影寺高僧。据乾隆《凤台县志》记载:“芊上人,修真宝岩寺。端居石室,猛虎自伏。后坐化,遗骨甚香。其徒建塔崇奉。寺在太行山巅,俗称金灯寺也。”而芊上人恰恰是平顺金灯寺的创立者,芊上人的墓塔就在平顺金灯寺,为塔林中最大者,上刻“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字样。对芊上人的生活年代,长治方面说是北齐或北周,与平顺金灯寺创建年代相符。

如,王磐(1202~1293年),原籍河北永年,金末南迁河南鲁山。他对元朝政治的诸多建树,被后人誉为佐政名臣。王磐曾到净影寺游玩,并写有《洪谷山》诗一首,其诗云:昨日游黄华,抵暮方言还。今晨到洪谷,驱马五松边。未移金门寺,还指元康烟。山中富清境,不暇相周旋。大似山阴客,望门却回船。空怀上方寺,矫首浮云颠。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何当重经过,岩下细流连。而观王磐《洪谷山》一诗,写的正是林州的洪谷山。

如,姚学甲,字联芳,号半塘,清代山东钜野人,江南丙戌科(1766年)进士,官至嘉定知县。擅山水画,著有《练水画徵录》。另纂修有《潞州府志》、《凤台县志》、《武乡金石石志》等地方志。乾隆年间曾游马牢川(在马头山)和净影寺,作有《马牢川怀古》和《洪谷圣灯》两诗。其《洪谷圣灯》诗云:谼谷十里秋风劲,天阴月黑禅窟净。旧闻金门寺前灯,山僧指示名曰圣。俄尔一点山中明,浮光吹乱遥带映。初疑荧荧鬼燐生,又似萤火各分并。鱼龙作戏珠光吞,星斗落地流辉迸。吾初见之得未曾,眼花迷乱立不正。远者如相迎,近者如相竞;散者纷而行,聚者肆以横。谁为抟其华?谁为执其檠?君不见紫薇郎传布人间孝实证,又不见元遗山吟入长句高歌咏。愧我笔力如纸绵,欲赋灵贶无人倩。独喜毫相印心光,神工不知何权柄。想为鹫岭奇化多,照见大千目彻镜。佛法定有灯可传,灵台不灭西教盛。千灯万灯总一灯,灯灯相续明真性。而观姚学甲《洪谷圣灯》,说的也是洪谷山的圣灯传说。

如,清代程之玿《题宝岩寺诗》诗云:花园村居太行巅,上有古刹栖古禅。入夜金灯往往出,乍明乍灭树林边。观灯佛子归佛力,自我思之恐不然。中土无佛山即有,此灯灿烂几千年。非从白马驮来物,不稽之语莫轻传。暇日偶看草木子,谓灯皆是山灵宣。明珠一颗能润浦,良玉一片能辉田。宝藏之兴萃陵谷,自然光怪冲云天。峨嵋简州衡岳地,匡庐天章太白前。到处有灯惊耳目,岂皆天竺种奇缘。儒者所言良不逛,雾释水消何惑焉。邺下崔生名下士,流连景物题诗篇。才华俊逸但佞佛,佛曰岂借灯增妍。我作此言告来者,读书明理莫纤缠。山归山兮佛归佛,鉴朗衡平两不偏。而吾观之,“花园村居太行巅,上有古刹栖古禅。入夜金灯往往出,乍明乍灭树林边”就是指平顺金灯寺,花园古道是到金灯寺的古道之一。

……

本来应由平顺或林州引证的前人描写金灯寺及金灯传说的文献却被焦作拿来说成是论述净影寺的资料,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如果是林州出面和平顺争论尚情有可原,焦作登场实愚不可及。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光下的贝壳点评:

作者对于元好问的诗文了然于胸,辨析详尽、细致,观点独特。
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学习了,感谢赐稿烟雨。

文章评论共[1]个
月光下的贝壳-评论

晚上前来欣赏,祝写作快乐!at:2012年12月26日 晚上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