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详解逗红轩

发表于-2013年01月14日 中午2:00评论-1条

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

《石头记》第五回有脂批道:“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是唐初预言后世兴衰治乱之书。《推背图》凡六十图像,每幅图像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本回“金陵十二钗”之“终身册籍”上,每一页也有一幅画,下有“判词”,后又有“红楼梦曲”十二支。所谓“判词”相当于《推背图》之“谶语”,“红楼梦曲”则相当于《推背图》之“颂曰”。

1、晴雯

第五回原文

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双行夹批: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晴雯代表抗清(金)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袁崇焕、张煌言等(详见第五十二回、第七十七回之“晴雯”)。此判词中之晴雯即袁崇焕。

画中之“满纸乌云浊雾”,点出袁崇焕所处之明末是主昏臣暗,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霁”隐“晴”,“彩云”即“雯”,点出此判词写“晴雯”,即袁崇焕。意谓在明末如袁崇焕之人极为难得,又极易消失。“霁月”,指雨雪初晴的明月;“霁(jì)”,雨雪停止。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下贱”,旧指出身卑贱或地位低下的人;《石头记》将明朝大臣比作皇帝之丫鬟。“心比天高”,指袁崇焕忠君爱国、以平辽为己任。

“风流灵巧招人怨”: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任兵部职方主事,其时广宁兵败,京师震动,朝野官员谈敌色变。在朝廷正商议如何扼守山海关时,袁崇焕单骑出关察看关内外形势,还朝后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参与复辽。崇祯元年(1628),崇祯帝再次起用袁崇焕,“咨以方略”,袁崇焕道:“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袁崇焕还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袁崇焕之言并非无的放矢,比如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大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反遭魏忠贤阉党排挤,愤而乞休。

“寿夭多因毁谤生”:崇祯二年(1629)“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清兵绕道蒙古,突破长城,直趋北京。袁崇焕从关外率部驰援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败皇太极,缓解了京师的燃眉之急。但当时京城阉党余孽兴风作浪,谣言四起,城中的兵民误认为后金兵是辽军引来的,崇祯帝又误中后金反间计,袁崇焕被下狱,次年八月十六日惨遭磔刑。“寿夭”,寿命短促。

“多情公子空牵念”:“多情公子”即宝玉,代指朱明朝廷和崇祯帝。

脂批道:“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所谓“病补雀金裘”则指张煌言等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筹划拥立鲁监国为帝,以继明统。(详见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2、花袭人

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叹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甲戌双行夹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袭人代表降清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洪承畴(详见第三十六回之“袭人”)。此判词中之袭人即洪承畴。

画中“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既点出“花袭人”,又点出明臣之降清就有如“鲜花”变“破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洪承畴在明朝末年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天启七年(1627),升陕西督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七年(1634),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崇祯九年(1636)俘杀闯王高迎祥。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仅余十八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崇祯十三年(1640)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崇祯十四年(1641),为挽救辽东危局,洪承畴率领精锐驰援宁远,与清兵会战,洪承畴兵败退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降清。(详见第十二回“相思局”)

洪承畴为大明征战有年,劳苦功高,即所谓“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最后却以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之尊投降清朝,就此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判词说他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洪承畴曾手书一联云:“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有人上下各加一字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公子”即宝玉,代指朱明崇祯帝。“优伶”即蒋玉菡(清朝之缺角传国玺),代表清朝。此句表面上指袭人后来嫁给蒋玉菡,实际上即指洪承畴降清。(详见第二十八回“茜香罗”、第三十四回“准姨娘”)

3、香菱

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甲戌夹批: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

甄英莲本代表南京朱明,被朱棣“拐”到北京后便代表北京朱明。后又被北京朱明之吴三桂先卖给李自成,再卖给多尔衮,并被薛宝钗(清朝)改名为香菱;香菱则代表南明。

画中一边是“桂花”盛开,一边是“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桂花”即夏金桂,代指吴三桂(详见第七十九回“悔娶河东狮”)。“莲”即英莲,代指朱明。

“根并荷花一茎香”:脂批道:“却是咏菱妙句。”“荷花”即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和北京朱明;香菱来自英莲,代表南明。此句谓香菱所代表之南明,是与英莲所代表之南京朱明和北京朱明一样的朱明政权。薛宝钗改英莲为香菱,意指入关后之清朝不承认南明朝廷的正统性、合法性。

“平生遭际实堪伤”:所谓“平生遭际”,即指朱明从建立到灭亡之历史。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北京朱明;香菱代表南明。“遭际”,境遇,经历。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即桂,脂批道:“拆字法。”“桂”指夏金桂,即吴三桂。夏金桂将香菱又改名为秋菱,预示南明即将“莲枯藕败”。吴三桂不仅将明朝转卖给多尔衮,还消灭了南明永历朝廷,缢杀了永历帝,朱明王朝也就此灭亡。(详解见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所以甄英莲(香菱、秋菱)代表朱明,《石头记》之“明史”实际上即英莲(香菱)之一生。

二、“金陵十二钗正册”

1、林黛玉、薛宝钗

林黛玉代表南明,薛宝钗代表清朝。

(1)判词

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画中之“两株枯木”即“林”(双木为林),代指南明;“玉带”倒读即“黛玉”,代指“赤玉”。“林黛玉”代表南京朱明(南明)之赤玉(朱砂)。

“雪”即“薛”,代指清朝;“金簪”即“宝钗”,代指金角;薛宝钗代指清朝之金角。“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

“可叹停机德”:脂批道:“此句薛。”点出宝钗“有德”。“停机德”,《后汉书·列女传》:东汉乐羊子外出求学,中道而回,其妻停下织布机,并割断经线,以此劝喻其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脂批道:“此句林。”点出黛玉“有才”。“咏絮才”,《世说新语·言语》:晋人谢道韫有诗才,一天大雪,其叔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堂兄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叔赞赏不已。

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代表南明,所以宝玉之大丫鬟分两类,一类随宝钗而“有德”,一类随黛玉而“有才”。(详见第八回“绛芸轩”)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此联与画中寓意相同。“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金簪雪”,前后颠倒即“薛宝钗”。

此判词前两句薛宝钗在前,林黛玉在后;后两句则林黛玉在前,薛宝钗在后。这里将“薛林”并列,点出其时代背景在南明与清朝对峙之时。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翻开了清朝历史的新一页。

(2)“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终身误”,即误了终身。此曲点出南北对峙中之清朝与南明,写清朝入关逐鹿中原,与南明争夺代表皇权之缺角传国玺(宝玉)。此曲以宝玉(缺角传国玺)口气道出其金角(清朝)、玉角(南明)之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所谓“金玉良姻”,意指清朝入关后要将“薛宝钗”(金角)镶补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缺角)上。所谓“木石前盟”,代指“三生石畔”南京朱明之“衔赤玉之传国玺”(“赤瑕宫神瑛”);“木”指“绛珠草”(丹沙草,朱砂),“石”指“神瑛”(缺角传国玺)。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山中高士”,指金,产自山中;“雪”即“薛”,代指清朝;所谓“山中高士晶莹雪”,即指清朝之金角,即薛宝钗。“世外仙姝”,指“三生石畔”之“绛珠草”(丹沙草),即朱砂,乃“神瑛”上的小红斑点,即赤玉;“林”代指南京朱明(南明);所谓“世外仙姝寂寞林”,即指南京朱明(南明)之赤玉,即林黛玉。“姝(shū)”,美女。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齐眉举案”:同“举案齐眉”,意谓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此处借指清朝消灭南明,将“薛宝钗”镶补在了宝玉(缺角传国玺)“嘴”(缺角)上。

所谓“到底意难平”,则暗伏“三藩之乱”。

(3)“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意谓徒然悲愁。此曲写清朝入关后之南明。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阆苑仙葩”,指“三生石畔”之“绛珠草”(丹沙草),即“朱砂”,亦即玉上的小红斑点,即“瑕”,即南京朱明之赤玉。

“三生石畔”之宝玉本是“衔赤玉之传国玺”,即南京朱明之传国玺。而今世之宝玉是缺角传国玺,即失去赤玉(“瑕”)之玉,故谓“无‘瑕’美玉”。“阆苑(làngyuàn)”,神仙居住的地方。“仙葩(pā)”,仙花。

第一回脂批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

“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改自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诗:“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处之所以将“一花一竹”改为“一花一石”,是为了呼应所谓“木石因果”。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如果说没有奇特的缘分,南京朱明之赤玉(已化为“水印”,即林黛玉)在南明时期偏又遇到了缺角传国玺(宝玉)。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如果说有奇特的缘分,为什么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林黛玉)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新凝结成“赤玉”呢?“虚化”,成空,化为泡影。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枉自”,徒然,白白地。“嗟呀”,叹息。“空劳”,徒劳,白费。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水中月”、“镜中花”:比喻可以看到,但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意指林黛玉将“泪尽而亡”,即指南明将灭亡。“泪珠”,代指南京朱明(南明)之“血泪”(水印),即林黛玉。

2、贾元春

元春代表朱明,此处代表南明及弘光朝廷。

(1)“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戌夹批:显极。】

虎兔相逢大梦归。

画中“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橼”隐“元”,点出此乃元春之判词。“香橼(yuán)”,又名枸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到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南明共存续了约十九年。此即所谓“二十年来”。此句意谓辨别南明“二十年来”之是与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意谓南明皇帝所到之处即宫廷。“榴花”,火红色,借以喻“朱”,指南明皇帝。“宫闱”,指宫廷。南明弘光帝即位于南京,隆武帝继位于福州,鲁王监国于绍兴,绍武帝称帝于广州。而永历帝在肇庆即位后,随即踏上了逃亡之路。永历帝逃到哪里,哪里就是南明之宫廷。

“三春争及初春景”:“初春”,即元春,代指南明弘光朝廷。“三春”,即迎春、探春、惜春及其所代表之南明永历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此句意谓南明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比不上弘光朝廷;意指弘光朝廷虽然只拥有南方半壁江山,但仍能维护朝廷权威,其后之南明政权则偏居一隅,成为地方大臣和军阀之傀儡。“争及”,怎及。

“虎兔相逢大梦归”: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灭亡。“虎兔相逢”,即古之所谓“虎兔相逢年”,虎年为寅年,兔年为卯年。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在“虎兔相逢年”,按照阴历寅年未完,按照阳历卯年已开始,故谓“寅卯年”。《巾箱秘术》诀言:“寅卯年时虎撵兔,家业难承离祖屋。”此处之“虎兔相逢”即指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康熙元年(1662)是虎年即寅年,康熙二年(1663)是兔年即卯年,一年从“立春”开始,康熙二年(1663)的“立春”在康熙元年(1662)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日按照阴历算虎年还没结束,但按照阳历算卯年已经开始,所以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是“寅卯年”,即“虎兔相逢年”。

元春之“元”亦指君,代指皇帝。《广雅》:“元,君也。”所以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意谓“弓上挂着皇帝”,又指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命人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南明灭亡。

(2)“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夹批:悲险之至!】

“恨无常”,意谓不得寿终。此曲是对判词之“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的具体解释。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永历帝正高兴地当着皇帝,可恨死期已到。“荣华”,显贵。“无常”,人死的婉词。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意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

关于永历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为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庭闻录》、《求野录》等);一为吴三桂命人“进帛”,永历帝自尽(《狩缅纪事》、《小腆纪年附考》、《清史稿·吴三桂传》等)。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即指永历帝被用弓弦勒死。此处之所谓“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则指永历帝上吊自尽。《石头记》记载了这两种说法。

“望家乡,路远山高。”

永历帝“荡悠悠”于昆明,不管望的是北京还是南京,都“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代指仍在坚持抗清的朱明宗室和南明人士。“须要”,一定要。

3、贾探春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

(1)判词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甲戌双行夹批:感叹句,自寓。】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风筝”和“掩面泣涕”之“女子”都代指移师台湾之郑成功。

此判词写郑成功。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三路进攻西南永历朝廷,李定国等战败,形势危急。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从金门、厦门率水师北入长江,围困南京。后中清军缓兵之计,功败垂成,退出长江,回师福建。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基本控制大陆地区,郑成功出兵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把台湾经营为抗清基地。“末世”,代指南明。“清明”,点出南明政权覆亡之时。

(2)“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即骨肉分离;此处指郑成功退出长江,移师台湾。“穷通”,困厄与显达。“牵连”,牵挂。“奴”,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称“奴家”。

4、史湘云

史湘云代表北元(元朝),其“金麒麟”即元朝之金角。(详见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第六十二回“射覆”)

明兴元亡之后,元主退回漠北地区,习称北元。万历三十一年(1603)北元布延薛禅汗去世,次年(1604),其长孙林丹汗继任汗位,称呼图克图汗。林丹汗,出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原名库图可汗,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二十三世孙,达延汗第八世孙,布延薛禅汗长孙,其父莽骨早逝。蒙古察哈尔部是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北元)汗。但林丹汗即位之时蒙古早已四分五裂,蒙古族各部各自为政,互相倾轧,战乱不断,林丹汗实际上只是蒙古察哈尔部之大汗。林丹汗力图恢复其祖先达延汗的事业,努力积蓄力量,大力整顿军备,并在当初辽代庆州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浩特(又称白城,今内蒙古赤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后金兴起后,天聪汗皇太极三征蒙古察哈尔部,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走殁于甘肃大草滩,次年(1635),其子额哲率部降金,并献上传国玉玺。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皇帝位,封额哲为和硕亲王。额哲死后其弟阿布鼐袭为亲王,由于阿布鼐多年不朝,清廷将其革职下狱,其子布尔尼袭为亲王。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十四年(1675)布尔尼乘机举兵反清,清廷派军讨伐,布尔尼被杀。布尔尼之死,标志着北元政权及其余部的彻底覆亡。

(1)“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隐“湘云”之名,点出北元末世。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意指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即汗位时元朝已亡,而北元也早已名存实亡,林丹汗只是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大汗。此处之“父母”代指元朝和北元。“违”,不见面,离别,这里指死去。“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借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意指北元不久便彻底灭亡。“展眼”,比喻极短的时间。“吊”,凭吊,伤怀往事。“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隐“湘云”二字。所谓“湘云”即“猃狁(xiǎn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xūnyù),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所谓“史湘云”即“历史上的猃狁”,意谓史湘云代表相当于历史上的猃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蒙古族。

(2)“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戌侧批: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甲戌眉批: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

“乐中悲”,意谓乐中寓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意指元朝已亡,北元也已名存实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意指林丹汗虽然号称全蒙古的大汗,但实际上连漠南蒙古各部也不是完全听从其号令。“纵居那绮罗丛”,代指林丹汗即汗位。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意指林丹汗即位后,积蓄力量,整顿军备,力图重新一统蒙古。“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意指林丹汗之子额哲降金,封和硕亲王,以“博得个地久天长”。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帝曾对科尔沁等部道:“朕世世为天子,尔等皆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准折”,抵消,抵折。“幼年时”,代指北元末世。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意指康熙十四年(1675)布尔尼亲王反清被杀,北元彻底灭亡。这里也嵌着“湘云”二字。“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幸之而去。“涸(hé)”,水干。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尘寰(chénhuán)”,亦作“尘阛”,人世间。“消长”,增减,盛衰。“数”,气数,命运。

5、妙玉

妙玉之原型为南宋宋恭帝赵顯,代表南宋,借指南明。“妙玉”即美玉,代指宋朝之玉角;“妙”,美,好。(详见第十七回“妙玉”、第四十一回“茶品梅花雪”)

宋恭帝赵显(1271—1323),藏学家王尧《南宋少帝赵赵顯遗事考辨》:“瀛国公事迹概述如下:咸淳七年(1271)九月乙丑,生于临安。度宗第二子,母全氏。九年(1273)十一月,封嘉国公。十年(1274)七月癸未,即皇帝位,明年改元德佑。时年四岁,太后全氏临朝听政。至元十三年(1276),降,五月,至大都,封瀛国公。十九年(1282)十二月,迁上都。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长期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曾任总持。更名合尊法宝,习藏语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至治三年(1323),被赐死于河西,元末即传诗文贾祸,藏族史学家皆认为冤屈而死。”

关于宋恭帝“诗文贾祸”,明初释无愠《山庵杂录》:“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从宋恭帝的获罪之诗可以看出其满腔的故国之思。宋恭帝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译作传世,在其所译《因明正理論》末页留有一藏文短跋:“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斯迦大寺,取汉文本与蕃字本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云。”宋恭帝更名为“合尊”,汉译“王僧”或“僧王”(舍天子位而出家的僧人),即“大汉王者出家僧人”。

(1)“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画中“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意指宋恭帝被元廷赐死。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意指宋恭帝虽遁入空门,但并不能减少元廷的猜忌。而宋恭帝也仍称“大汉王”,其获罪之“梅花诗”也充满了故国之思。“洁”,元代民间戏称和尚为“洁郎”,省称“洁”;代指佛门。“空”,指佛门。这里的“洁”、“空”意指皈依释教,无俗世杂念,特指无帝王之念。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意谓宋恭帝最终还是死于元廷之疑忌。“金玉”,指传国玺之“金角”和“玉角”。“金玉质”,意指属于皇权级别。“淖(nào)”,烂泥,泥沼。

(2)“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侧批:绝妙!曲文填词中不能多见。】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甲戌夹批:至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世难容”,意谓难为世俗所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意指宋恭帝的皇帝身份。脂批道:“妙卿实当得起。”“阜”,丰富。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意指宋恭帝以帝王之尊被迫出家。“孤僻”,孤独怪僻。“罕”,纳罕、诧异。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意指宋恭帝降元。“腥膻”,旧指北方游牧民族。

“视绮罗俗厌”:意指宋恭帝出家。“绮罗”,指繁华的生活。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意指宋恭帝虽然出家,但其皇帝身份仍遭疑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宋恭帝出家三十五年,被赐死时五十三岁。“青灯古殿”,指西藏萨迦大寺;“红粉朱楼”,指南宋皇宫。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意指宋恭帝最后还是死于元廷之猜忌。“风尘肮脏”,指世俗猜忌。“违心愿”,指宋恭帝“冤屈而死”。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无瑕白玉”,代指宋朝之玉角。“王孙公子”,指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何须”,何必,何用。

6、贾迎春

迎春代表南明永历帝。大西军首领孙可望胁封“秦王”,并于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将永历帝迎请至贵州安龙,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正式则自称秦国“国主”,实际上接管了永历朝廷的权力,永历帝处于软禁之中。孙可望任命亲信为安龙府知府,每年给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供永历君臣、随从支用。“帝以不足用为言,不答”。官员“造册,开皇帝一员、皇后一口,月支银米若干”。后孙可望“定仪制,立太庙,庙享三主:太祖高皇帝主于中,张献忠主于左,而右则可望祖父主也。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

(1)判词

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甲戌夹批:好句!】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画中之“恶狼”代指秦王孙可望,“美女”代指永历帝。所谓“恶狼追扑美女欲啖”,代指孙可望欲取代永历为帝。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子系”即“孙”字繁体的分拆,代指孙绍祖,即孙可望。“绍祖”即“扫帚”,指带来灾祸的扫帚星。“中山狼”,指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金闺花柳质”,代指永历帝。

“一载赴黄粱”,代指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一载”,代指康熙元年(1662)。

(2)“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甲戌双行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喜冤家”,意谓喜庆婚嫁招来冤家对头;此处指永历帝移跸安龙,成为孙可望之傀儡。

“构”,诬陷、陷害,指孙可望“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等事。

“觑(qù)”,看。“侯门艳质”、“公府千金”,代指永历帝。“蒲柳”,即水杨,易生易凋,用以比喻本性低贱的人,故谓“下流”。

“芳魂艳魄”,代指永历帝。“一载荡悠悠”,代指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派人“进帛”,永历帝自尽。

7、贾惜春

惜春代表鲁监国政权及张煌言。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昆明遇难。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六月,李定国病逝于景线。十一月,鲁监国朱以海病逝于金门。复明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康熙三年(1664)六月,张煌言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悬山花岙(悬岙岛)。七月,被俘。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在杭州遇害。(顾诚《南明史》)

(1)判词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在古庙里看经独坐之“美人”,代指隐居悬岙岛之张煌言。此判词写张煌言在永历帝遇难、郑成功和鲁监国病逝后,解散军队隐居悬岙岛。因悬岙岛上有一山形似坐佛,其峰仿佛大佛之头,又名“大佛头山”,故此处谓张煌言隐居悬岙岛为“出家”。

“勘破”,犹看破。“三春”,代指南明鲁监国政权(惜春)、隆武政权及郑成功(探春)、永历朝廷(迎春)。“缁(zī)衣”,指僧尼的服装。

“绣户侯门女”,代指张煌言。“独卧青灯古佛旁”,代指隐居。

(2)“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甲戌夹批:末句、开句、收句。】

“虚花悟”,意谓悟出良辰美景、荣华富贵皆虚幻;此处意谓张煌言悟出南明也是虚幻。

此曲之“末句”与“开句”“收句”一样,写张煌言在南明灭亡后解散军队隐居。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天和”,谓自然的和气。

“夭桃”,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杏蕊”,指红杏。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生关死劫”,生的关头,死的劫数;泛指生死命运。

“西方宝树”,即菩提树,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得名;“菩提”意为“觉悟”。“婆娑”即婆娑树,亦指菩提树。清代张紫琳《红兰逸乘》:“大林寺在天池之西,有西竺婆娑树一株。”“西竺”,即天竺,指古代印度。

8、王熙凤

王熙凤之原型为孝庄皇太后,代表清朝。凤姐之判词和红楼梦曲“聪明累”写清朝之发展壮大,同时用朱明之末世预示清朝之末世。

(1)“判词”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戌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画中“冰山”指长白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努尔哈赤之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今黑龙江依兰县)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分为建州五部和长白三部。努尔哈赤所建后金之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冰山”,代表清朝(后金);“雌凤”指凤姐,即孝庄。

“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由“凤”字的繁体字分拆而来,点出凤姐,即孝庄。孝庄本为皇太极之妃,顺治帝即位时一步登天做了皇太后,康熙时又成了太皇太后,尊贵之极,正是清朝之“凤”。“末世”,指朱明末世。

“都知爱慕此生才”:《石头记》中的王熙凤大事小事一把抓,是治家的行家里手。而孝庄以妇人之身,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

“一从二令三人木”:“一从”,指孝庄顺从皇太极。孝庄本为皇太极之妃,科尔沁蒙古族将其姑侄三人一并嫁给皇太极,就是为了表示臣服。“二令”,指孝庄教导辅佐顺治帝。“三人木”,脂批道:“拆字法。”“人木”即“休”。“三休”,指孝庄亡于康熙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

“哭向金陵事更哀”:此句则用朱明之败亡预示清朝之败亡。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殉国。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此即所谓“哭向金陵”;“金陵”即南京。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北京即皇帝位,“定鼎燕京”。南明包括弘光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及永历朝廷,前后共历19年。南明诸政权不仅没能恢复大明江山,反而被清军逐一消灭,此即所谓“事更哀”。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戌夹批:见得到。】

“聪明累”,即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此曲写崇祯帝,解释判词之“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原因。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崇祯帝在位期间,“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但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并以身殉。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写北京朱明之亡。“奔腾”,飞奔急驰;这里指各自急忙找生路。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崇祯帝十八岁登基,在位十七年,亡时三十五岁。“意悬悬”,心神不定貌。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景山)海棠树下。脂批道:“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荡悠悠”,指上吊。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意谓崇祯帝死后,明朝如大厦将倾,“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悲辛”,悲伤辛酸。

9、巧姐

巧姐为琏凤之女,代指清朝皇权和皇帝。“巧姐儿”又叫“大姐儿”,“大姐儿”代指崇德帝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巧姐儿”代指康熙帝玄烨(详见第四十二回“巧姐”)。巧姐之判词和红楼梦曲“留余庆”承接凤姐之判词和“聪明累”,预示清朝之败亡;此处巧姐代表清朝末世之皇帝或宗室。

(1)判词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甲戌双行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画中在“荒村野店”纺绩之“美人”,本指第十五回之“二丫头”,代指南明第二个皇帝弘光帝(详见第十五回“二丫头”),此处借以预示清朝之末世。此处之“巧姐”代指清朝末世之皇帝或宗室。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脂批道:“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所谓“非经历过者”,即指正兴旺发达之清朝,故谓“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所谓“过来人那得不哭”,则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朱明。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谓清廷也会像元朝一样被逐出中原。“刘氏”,即刘姥姥,其原型为叶赫老女,后嫁给漠南蒙古内喀尔喀部,故刘姥姥代指关外女真族(满族)和蒙古族(详见第六回“刘姥姥即叶赫老女”)。所谓“济刘氏”,是指第六回凤姐送刘姥姥二十两银子,第四十二回荣府又送刘姥姥许多衣物和一百八十两银子。顺治帝因东蒙各部“效力有年,功绩卓著”,曾道:“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所谓“遇恩人”,意指清朝末世皇帝或宗室将会被原籍族人收养。

第六回有脂批云:“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第四十一回板儿与巧姐互换“佛手”与“柚子”,脂批道:“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这两处脂批用巧姐将嫁刘姥姥外孙板儿,来预示清朝之末世和覆亡。

(2)“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狠舅”,指凤姐之兄王仁(“忘仁”,见第十四回、第四十九回),代指顺治帝和康熙帝。“奸兄”指贾兰,即吴三桂。顺治十七年(1660),在平西王吴三桂的请求下,清廷决定出兵缅甸,迫使其交出永历帝。次年十二月,吴三桂大兵压境,获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缢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而朱明只是将元廷逐回大漠,并未将其彻底消灭。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意谓人们的所作所为老天都看在眼里,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穹”,苍天。此联犹谓改朝换代是历史的必然,朱明之末世惨况,清朝也必将经历。

10、李纨

李纨代表率部降清(金)之明朝将领,主要代表南明灭亡后“封藩”云贵之平西王吴三桂、“封藩”福建之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封藩”广东之平南王尚可喜(尚之信),以及封广西将军驻镇桂林之孙延龄(孔有德之婿)。

“三王”所领之地,本只是驻防地,而不是封藩的领地。但由于形势的发展,朝廷又临时授予了他们某种特殊的权力。这样,王爵加上授予的特权,才使他们名高权重,得以发挥政治指导作用,换言之,可直接参加或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顺治帝在世时,命吴三桂留镇云南,授予的权力包括:兵权,军队出征的指挥权;财权、钱粮、兵饷的支配权;民政权,民事庶务、地方兴除的管理权;人事权,当地官员考核、甄别荐举、弹劾、罢斥的任免权及赏罚权等等,地方一切事务,均授予裁决权,连本省的督抚大员也置于他的监督之下。朝廷在授予异姓王对当地的一切权力时,还特别规定:中央“内外各衙门不得掣肘”。吴三桂只对皇帝负责,“遵奉”皇帝的旨意行事。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吴三桂所作所为只能是履行必要的手续,而不能干涉,更不许随便阻止。康熙帝即位之初,又把贵州全盘交给了吴三桂,规定了享有同云南一样的权利。对尚可喜、耿继茂二王也作了同吴三桂相似的规定。恰恰是这些特权规定,使三王具有封藩、裂土分封的意义。(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1)判词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甲戌双行夹批:真心实语。】

画中之“茂兰”指贾兰,即吴三桂;“凤冠霞帔的美人”指李纨,即耿继茂(耿精忠)、尚可喜(尚之信)、孙延龄。“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桃李春风结子完”:点出“李纨”之“纨”即“完”。所谓“结子”,意指清朝取代朱明,一统中国。此句意谓清朝在取代朱明后决定裁撤三藩。

康熙帝亲政后即决意撤藩。康熙十二年(1673),尚可喜为了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上疏自请撤藩。吴三桂、耿精忠被迫也先后上疏求撤。尚可喜的本意并非是全撤,只是他自己撤回关外故乡,而想把王爵传给长子尚之信,让他继续留镇广东。吴三桂则估计朝廷一定会挽留他,只是假意求撤。不料康熙帝顺水推舟,下令三藩全撤。(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到头谁似一盆兰”:意指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又起兵反清。“兰”,指贾兰,即吴三桂。

“如冰水好空相妒”:意指吴三桂等反复无常,事明而叛明,降清又反清。“冰水”,即冰和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随着气候的变化而经常转换;借以指反复无常。“好(hào)”,指常常容易发生。“空”,没有结果的,白白地。“妒”,因为别人好而忌恨。

“枉与他人作笑谈”:白作了他人的笑料。“枉”,徒然,空,白。

(2)“晚韶华”

镜里恩情,【甲戌夹批:起得妙!】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晚韶华”,晚年荣华。“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此曲写“封藩”后之“三藩”。所谓“昏惨惨黄泉路近”,伏清朝之撤藩和“三藩之乱”。“阴骘(zhì)”,默默行善的德行,亦作“阴德”、“阴功”。

11、秦可卿

秦可卿主要代表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景山)寿皇亭海棠树下。(详见第十回“论病细穷源”、第十三回“死封龙禁尉”)

(1)“判词”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画中“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即指崇祯帝自经殉国。

关于崇祯帝之死有两种说法:

一为自经于万岁山寿皇亭海棠树下。清初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遂自经于亭下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李清《三垣笔记》:“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赵士锦《甲申纪事》:“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

一为自经于寿皇亭。《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郑达《野史无文》:“上缢于山之寿皇亭。”《甲申朝事小纪》卷六:“乃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于北棂,一云灵寿亭。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面帝缢殉。”

所谓“悬梁自缢”,即指崇祯帝自经于寿皇亭。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谓崇祯帝是正邪两赋之“情痴情种”,正邪相逢则必亡国(详见第二回“正邪两赋”)。“淫”,过度,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不要说无能的皇帝都出在朱明末世,其实亡国之兆早已出现在万历朝。荣国府即末世朱明;宁国府即朱明朝廷,其中贾敬即“嘉靖”,代指万历帝。(详见第二回“宁荣二府”)

“漫言”,莫言,别说。“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造衅”,制造事端。“开端”,事情的起头。

(2)“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六朝妙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好事终”,意指家败国亡。

“画梁春尽落香尘。”

意指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寿皇亭。“春尽”,春末。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意谓所谓“情痴情种”,就是亡国之根源。所谓“擅风情,秉月貌”,意指崇祯帝是“情痴情种”,乃亡国之君。“根本”,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明朝虽然亡于崇祯帝之手,但“箕裘颓堕”于嘉靖帝,“家事消亡”于万历帝,即《明史》之所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箕裘(jī qi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造弓的人。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往继承父兄之业。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颓堕”,颓败崩溃。“箕裘颓堕”即家业不振。“敬”即贾敬,指嘉靖帝,代指万历帝。

“宿孽总因情。”

意谓嘉靖帝和万历帝也是正邪两赋之“情痴情种”,即败家亡国之君。“宿孽”,前世的罪孽;旧有的罪孽。

脂批道:“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意谓作者心肠慈悲,已刀削斧劈般地进行过删减,不可能再进一步隐讳,即“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逗红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月光下的贝壳点评:

文章学术味颇浓,对“十二钗”的解读详尽,为读者阅读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助。如多些个人的语言和观点则更佳,感谢赐稿烟雨,期待更多佳作。

文章评论共[1]个
童话恋情-评论

童话拜读学习,问候朋友!at:2013年01月15日 早上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