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问己,易者自易。
1.
很多的时候,那些痛苦的来由竟全都出自于自矜,自视甚重,以至于忘记了本来的面目,或者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
有时候你觉得智慧无用,其实是你自己早就设置了障碍,你怎么能超越自己的重重堵截?
人生本来就是自利的东西,纸上得来的东西终究还是浅薄,我们怎么能够不去自省。
也许每段时光都有放不下的东西,但是也许终究如书上所说,现如今的种种也只是后来的一些谈资而已。
真正的人生就该是生长生长再生长的过程。既然开始就已经营养不良了,而现在又经历了风吹雨打,但终究还未死,就要力争阳光力争向上。抓住每一分一秒,结出不一样的结果出来。
也不枉来此一生,不负大义。
2.
能使昼短能令夜长者,必雨也。
又一次拜读《幽梦影》,自觉获益良多,困扰了多月的问题,也渐觉不能再对我有着绝对的影响。
有时候真的看十本新书不如温故一本旧书,也许是因为旧的东西已经根深蒂固,不是新的东西三二日就可以取代的。
有时旧的东西的确很好,而有时却是新的东西更具意义。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难以区分。
就如同当今的中国,既不新也不旧。新的好的东西没学到多少,旧的不好的东西却保留了繁多,不能不慨叹人力的穷尽有限。
正如北宋王荆国的熙宁变法。
窥古今往来,能有所大成就者,必找到适宜自己的道路,并坚持走到了最后。
有志不随以止,岂不正是成就大事业的共同点。
但也要识时务,立最积极的志。
3.
一切的出发点皆源自于心,心即理也自有其道理。
君不见古今往来,上至三公,下至走卒,所求者不过一心安而已。
心安则天下安,鬼神不惊。
一应如占卜、丧葬、忠义礼智信之行为,所安的都只是人心。
所以一切高深的学问,或者说围绕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使心安定。
因为心是人之根本,力量之源,主宰一切。
知道这一点时,已时年二十四。
4.
欲盖倾天大厦,必建百世之基。
欲求栋梁之材,必竣其根本。
且如习练书法,必练八法,而后循序渐进,此天之理也。
5.
我起床,洗脸,而后坐在桌子前。
却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
我知道不该总是去纠缠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我知道该去找寻让生命更加热烈的季候。
思想飞的更加遥远,最后归结的虚无会覆盖所有。
虚无,会是佛道所说的最终么?
也许我可以从圣贤中得到些聊以自慰的方法,可是却发现他们早已远离了我的骨髓,也许从未得到过。
是这个时代已如此么?
这个时代是杂糅的时代,虽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却都已参杂了其他的东西,失之本源,却之本味。
我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自由之涵义的时候,却已经参杂了诸多的因素,我们迷失了。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心安的方法。
换言之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被迷惑了,虽然我们得到很多我们自以为想要的东西,但是本心却告诉你,这是错的,不正确的。
外在的正确与内心的确证,冲突矛盾。
我们其心不正,其意不诚,如何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在的侵袭?
6.
我们很容易去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有时也更容易懈怠。
我想一些痛苦的来由便经由此吧。因为太容易,所以根器浅薄,经不起事与物的推敲。
怪不得圣贤要说行知合一。光是知道了是根本不够了,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得道,不然永远只会是流于表面。
更喜欢流于表面的,只有虚假的心。
虚假的心,更多的流于表面。
真诚的心呢,该是如何?
希望人们能得到的是真正的东西,而不是流于表面的。
7.
也许该自省的多些,那样也许就能够明心见性,不必如此的痛苦与怀疑。
也许该学杀身成仁的佛陀,那样也许就足够坚决,不会如此的疑惑与难安。
以前曾天真的以为,佛陀之所以能够成就,是因为他经历了生老病死以及爱,而不经历这些是无法超脱的。
现在才醒悟芸芸众生,经历过这些的不知凡几,但超脱为佛的却只有释迦一人。
只因为获得智慧太难,而以大毅力去行证更难上加难。
曾以为佛陀是无情的,抛妻弃子才成就了他的果位。现在才醒悟,有情与无情其实是一样的。
有时我们太执着于色身相。
我们有时的痛苦,或许是因为有时我们太过执着,太想寻根问底。总想掌控一切。
殊不知,这才是最难的。
8.
不偏不倚谓之正,进退有据谓之度。
人生数十载,不可失其正与度。
正则不罔。
不罔则明,明则近道,不失其本来面目。
度则浑然,无有粉饰。
有度则亲,亲则有止,止于至善。
故守其正,谨其度,循其本,尊其法。
则大国可治,百姓可安矣!
胡为乎惶惶难安,不得平耶?
9.
何为之由?
李氏谓:将得未得,将失未失。
患得之不得,患失之将失。害然于己,感慨生之矣。
何消也?
李子云:且下心安,不图福报。
郑燮有云:放一着,退一步。
患得之心不可有,豁达之心不可无。
尽吾志也亦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0.
一念之想,念珠木鱼。
若心中有无量光,则照见世界大千。
光即德也。
无量光即无量功德。
何谓德?德即普化也。
是以无量功德只宜从普通中找寻。
须从小处着手,方可明心见性,照见十方天地。
兹有所失乃有所得,乃至更进一步。
寻找一切的一,更不必言。
但这一切太难行证。
11.
治学须养其气。
浩浩然磅礴之气,顺乎正,应乎气。而后通,通则博,学问方成。
这则是从神思入手了。
至于其他法门,驳杂不知凡几。
但终须找到入室之门径。不得其门,终如隔岸观花,难登大家之堂。
所以说神思才是最难得的,得入堂之门径,则可开大家之门。但最后如何仍要看自己的努力。
且如远隔万里,而知登山之门径,但不去求,山怎会到你面前来。
此在大方之家自能了悟。
12.
心学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谓心即理也。
又记静庵先生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不知何着为我何者为物。
先生之言,虽为词评之语,亦已指出心物之分也。
13.
当我开始在汽车上长眠,醒来时却是另外一种境地了。
我不得不去相信,之前我错过些了什么。
曾尝试以减少睡眠以此来确保不会错失那些,却只是更加的困倦,错失了更多的风景。
于是开始相信,有些东西是我必将失去的。但相应的我也得到了别的东西,看到了迥然不同的风景。
14.
在旷野里
做一场狮子的追逐
在森林里
花鸟鱼虫
当风霜雨雪时
最好与人为伴
缘起缘灭时
再去相生相忘
(2012/12/13——2112/12/24)
-全文完-
▷ 进入8ol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