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海运仓
岁尾客京华,蛰居海运仓,
三朝漕运史,故地河道藏,
遥想当年事,橹影桨声忙,
船夫河号动,柳荫两岸凉,
京杭一脉远,千里鱼米香,
直沽联海运,白河转京仓,
奇功属通惠,石碑写萍芳,
东城立公园,长忆旧沧桑!
附注:1、海运仓属老北京内城部分。过去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北方贫瘠,南方富庶,北方长期靠南方的粮食接济。至元代时,东直门一带还是运粮河道。那时南粮北运,是从海运至天津直沽海口,再经白河、通惠河至大都。以迄明代,到明英宗时,在此兴建粮仓,《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五月,以在京居贤、崇教二坊草厂筑仓收粮”。清代又在其北兴建了北新仓,两仓连为一体,规模更大,实际成了一仓,南门仍称海运仓,北门却称北新仓。是当时维系京城政治、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所在。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入大清河,阻断了运河的航运畅通,漕运被迫又试行海运,效果非常不错,不仅运输成本降低,而且米粮耗损减少。所以南方几省专设海运局,操办漕粮海运。接着轮船、火车继兴,河运漕粮再无意义。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以后,南方各省交运漕米改为折抵银两,漕运遂成为历史。入于民国,这片规模很大的海运仓无米可储,终于改作它用,逐步变成居民区了。
2、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热闹繁华。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后来在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从白浮村神山泉至瓮山泊的一段(称为白浮堰)废弃了。现在的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县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千米。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御河(玉河)。今天位于什刹海东的万宁桥到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古河道玉河(御河)的一段,已从暗河变为明河,两岸也修建成美丽的公园。东城区政府从2006年开启“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在复建挖掘玉河的过程中,发现了元代时通惠河的河堤遗址,玉河庵的山门和东西配殿的地基。我国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徐苹芳先生说,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并在河畔的卧地巨石上亲题“通惠河玉河遗址”。
打落红尘的金梅 2013年1月16日晨9时许成于北京东直门
-全文完-
▷ 进入jinlvmei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