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2013始,带着三毛去流浪10苏丹卿

发表于-2013年01月21日 下午4:42评论-2条

【10】牌坊下的忠孝节义

古徽州走过的地方很多,但一直颇为遗憾的是,棠樾牌坊始终没能结下缘分。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或许与棠樾之间的牵绊,还需一个缘分!

一大清早,出了酒店!驮着重重的背包,像是沙漠里的骆驼。看着晨雾弥漫在徽州的每一个角落,像是徽娘一早出了屋子,忙里忙外,没个停歇。当然,我是在拿着相机,对着镜头下的晨雾中的老屋,忙里忙外,没个停歇。

朋友问我第一站要不要去棠樾,我顿时愣住,诧异的看着他,像是眼前这个的男人是一面古老的镜子,镜子的人不是我,而是一座座古牌楼下,正走过的男人们,女人们。清晨的气候还有些凉,迷雾的弥漫将他们的身影或隐或现,隐约间,竟然还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声,定睛一看,朋友正傻眼的愣对着我——

“你脑袋瓜里,又在想什么呢?那么痴迷?”

我一怔,错愕的回过神来,按了按相机,又拍下一组景象,说道:“那我们叫辆车,先去棠樾吧!”朋友应了声,在路边候了很久,才来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师傅是个四十上下的男人,有些微胖,看脸色像是个憨厚的人。朋友让他领我们去棠樾,路上也没少说闲话,最后朋友竟然“包”下了师傅——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

师傅说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只是那个时代的渔人码头,告别亲友的萧萧生寒,师傅说他这一代人早已经没了知觉。就连自己的老父亲,也没经历过那十三十四,往外一丢的心酸历程。当然,这已经成为过去,旧社会的这番“修为”自然成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佳话。只是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也不知道我哪里人,偏偏对这徽州情有独钟。

车刚到棠樾牌坊入口处,我就迫不及待的下了车,也顾不上朋友,对着入口那里直奔过去,若不是检票人拦住了人,想必此时我已经在牌楼下。朋友笑我猴急,我却笑自己是回到了老家。

过了检票口,那路边上的古色古香的商铺倒不觉得吸引我,相反的是去往牌坊群的路上,那一潭残荷倒让我感到些许的彻骨,冬雪未消,残雪或遗留在烂叶上,或途留在枯枝上,残荷上的几点雪迹,像是被遗留在徽州的古老故事,远远瞻望着那并不遥远的七座古牌坊。我硬是愣在了这一潭残荷处,拿起相机,开始我镜头下的古老传说…

就在这时,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个妇人,妇人有些臃肿,盘着一头卷发,问道:“需要讲解吗?小姑娘,如果没有讲解的话,你看到的不过是一座座石头而已,一点意思也没有的。”我一愣,诧异的看着妇人,她一脸神色,彷如我连一知半解的能力都没有,不禁笑了。“谢谢啊,不用了!”

“小姑娘,这牌坊下的故事很精彩的,我给你讲解下吧,就15块钱。”妇人继续说着:“不讲解,你看得很没趣的。”

看着眼前这七座历经百年沧桑,风雨春秋的棠樾鲍家牌坊群,从明到清,时隔几百年,仍是成群,明三清四,忠孝节义的佳话已然是家喻户晓,成为每一个徽州人的骄傲。妇人的话仍是在耳边唠叨,这使得我有些不高兴了。

“真的不用了——”说着,绕着荷塘走到了另一边,直到妇人不再跟来,我才放慢了脚步,走到了牌坊下。摸着古老的牌坊石身,心里顿觉一阵沉重,斑驳的石面,铺满着青苔的牌坊底座,潮湿发霉的一股清味,让人不禁想起了过往——那个陈年旧事的兵荒马乱的时代,清末太平天国的那一场战火硝烟的沙场中,几乎是毁于一旦。

重建,修复的悲剧流年中,这座村庄的几百年兴衰,依旧沉淀在古老的岁月中。

七座青石牌坊,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又是沧桑无奈,历经风雨。不禁感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百转千回,一喜一悲。棠樾牌坊群的历史,人文,还有那感人肺腑的忠孝节义,如一场漫长的历史戏文,不断的鞭策,不断的流传,唱着那古老的徽州故事…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清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与背景的枯木树林,寒冬萧瑟,以及那高高的牌坊头上所遗留的一点残雪,不禁顿觉这座牌坊下的故事,竟然是这般的令今人深思。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刻着一组已然风逝残化的“圣旨”二字,恍如时空,历史追溯到四百年前,那“圣旨”二字的辉煌镶嵌。

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威风凛然,残雪落在狮首之上,那股苍凉之劲,又显得是浑然雄发。据说,这座牌坊下的故事,犹为传奇。相传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不曾做官,也未曾为朝廷效力,但却因教子育孙有方,且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火硝烟中,屡建奇功,因此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故,此牌坊被称为是“鲍灿孝行坊”。

“慈孝里坊”说的又是那鲍氏父子,在叛军乱党的胁迫下,父子二人互相争死,只为那叛军口中所说的只能一人生。然而,令叛军惊愕的是,这两人竟然竞相争死,顿觉感动,便放了二人回去。后有佳话:“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秀江南第一乡”。就连明永乐皇帝也曾诗曰赞誉其父子二人。

只是很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找到这首词的完整篇,就连度娘也是遮遮掩掩,支支吾吾,道出那么一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再一个牌坊,则就是关于女人守节的了。

残缺的记忆中,牌坊下的女人,都是芳华殆尽,最终的归宿不过的一座残害她们美好人生的古牌坊。然而,在旧社会的大家族里,倘若有个女人能守节到死,以一座贞节坊而立归宿,也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情!因此,女人的牌坊,固然是残忍了些,封建制度的抹杀固然是无情了些,但由今天来看,这些无辜的女人的孤守,也是一段美丽的故事,尽管是有些凄楚。

该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

妇人汪氏,棠樾人,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孝守节20个春秋,为表彰汪氏坚贞不移,故建此牌坊,以效整个徽州女人。在当时,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如今回想那时,又是多么的令人惋惜。新安理学中的纲常伦理,以及所讲究的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等封建制度,导致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等因传统礼教而无辜殉身的悲剧,在古老徽州,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不能被抹去的辛酸历程,此等恶果,在今看来,这些矗立在寒冬的徽州土地上,竟是沧桑的教人叹息,悲矣。

谁能想象到,光鲜的背面,竟然是一幅幅血淋淋的真实历史的篇幅!

收起同情的怜悯之心,汪氏的坚贞,依旧令人感动。

与当今感情泛滥,婚姻如同儿戏的糟糕局面,那个时候的制度,或许还是有那么的一点儿道理存在吧!

缅怀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后,便就是那一座“义”字坊了。据说当年棠樾鲍家牌坊中唯独却一“义”字,而让“忠孝节义”变得有所残缺,为使四字保全,鲍家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这一壮举得到朝廷的赞扬,皇帝为表彰此义举,特许鲍家再建牌坊,因此棠樾村头,鲍家宗祠门前,从此又多了一座“好善乐施”的义字牌坊。

其实棠樾牌坊群,共连七座,其中两座是鲍家女人的牌坊。

这不,刚从汪氏贞女的缅怀中回过神来,眼前又惊现一座吴氏烈妇的节孝坊。该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是旌表鲍文渊继妻,因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筑该牌坊。说起来,吴氏是个小妈,丈夫离世那年,她不过才29岁,虽近30,但青春无华,吴氏对待前室之子,犹如亲身骨肉,直至其成家立业,守寡31年,60逝世。

对于这样的一个女子,很多时候都忍不住思考:到底是吴氏真的贤淑,还是那家族制度的约束,导致她不得不贤淑?但后转念一想,但凭她在高墙里,活活的仍岁月残害她的31年青春,并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前室之子,贤妻良母的忠贞形象,被刻画得感人至深。这或许就是徽州女人自古以来,自身具备的良好传统吧。

记得离开棠樾的时候,朋友闲得无趣,与师傅闲聊起来,其中就有提到关于徽州女人的事情。不论是古代,还是旧社会,男尊女卑的悲剧形象从未因改朝换代而有所改良。尤其是在徽州一带,女人的地位更是微乎其微,几乎是抬不起头来。

不过师傅倒是笑着来句:“那是过去的社会了,如今啊,我老婆在家是大的,我得听她的。不过,她的确很贤淑,我也是乐意听她的使唤!”

这一句话,让我深思了,但绷紧的灵魂也释放了——徽娘的悲剧人生,已经成为过去。吴氏的忠贞却时刻的在历史的长空下,鞭策着我们,甚至是警惕着一些在情爱当中,婚姻当中的那些混乱人生。自然,这只是我的空想,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徽娘的精神也只能很遗憾的残留在历史中了。

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在明末离乱时算是上演了一段漫长的千里寻父的感人佳话,后又有割股救母之说。为表逢昌的孝顺礼节,棠樾村头再立牌坊一座。更使得这个大家族在棠樾更显得光辉地位,无人能及。在明天启二年间,又建了座鲍象贤尚书坊,据说:鲍象贤嘉靖八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死后封赠工部尚书。牌记因旌表他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造。

尽管很多时候,很多据说,都是记载,说是传说。不管这些古老的感人故事,有多久远,但这忠孝节义的精神,却一直随着岁月的流传,而一直流传。

背着包袱,拿着相机的我,没敢一开始就在镜头下瞻仰这历史的澎湃,这家族的春秋。一条弯弯的路,像是通往某个精神的领域,七座牌坊有序的座落在路上,泛黄枯竭的草坪上几棵秃光叶子的老树,像是渔人码头边上坐着老爷子,他安详的看着远处,安详的送别着那些十三十四的孩子们,安详的看着棠樾村头的兴衰历史。

朋友按耐不住情绪,几乎是走到了牌坊的尽头。看着他遥远而又渺小的身躯,在高大的牌楼下,不禁历史回到了400多年前,不禁今天回到了过去,鲍家子嗣的忠孝节义像是一部长篇小说,更像是一部老的泛黄的电影,不得不让我愣住原处,像是中了邪似的,回到了400多年前。

雪的飘落,午后的阳光,那未消却不能残留的痕迹,彷如历史的脚步,不断的倾诉却不能再续,恍如隔世,人生不过历史当中最为辉煌的一幕。棠樾牌坊的浩浩荡荡,旧人辉煌,今人瞻仰,后人虔诚,不知道此时牌坊下的我,是该瞻仰还是虔诚,或许是在瞻仰中虔诚,在虔诚中再掀起内心的一点思潮吧!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复。我朝思暮想的棠樾牌坊,如今我就在她的脚下,本想暮秋邂逅,却在冬雪残痕中,感动了一些,伤感了一把。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或许他日嫁了徽州,也不是不可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苏丹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古老的徽州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和人文典故。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彰显着徽州的繁华,古徽古韵。文笔精炼,详略得当。使读者了解那段历史及文化传承,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评论共[2]个
曲径幽通-评论

再赏朋友佳作,祝新年幸福吉祥!惜是再发不能精华,请朋友待烟雨审核后再发个人博客。(:012)(:012)at:2013年01月21日 下午5:47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3年01月24日 晚上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