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栈桥的风情
午后的阳光在海面上,掀起一阵昏暗的目眩。
海鸥的身影在远处,像是画中那黑色画笔点的掠影。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孩子,站在离礁石不远处的海滩边上。光线的虚实幻影,眼中的老人和孩子,像是旧相片里的岁月。黑色模糊不清的暗调,在海平线上的那道道又似黄昏的光辉,竟然是这般的温情——冬天的海,也是温柔的。
杨老先生带着我,向栈桥走去。他说,这是青岛的象征,很久以前是个码头,后来成了游人散心,更是情侣们喜欢来的地方。从栈桥望去,大海的胸襟容纳百川。不论是海鸥,还是人群,或者是那牵着孩子手的老人,他们的欢声笑语,在栈桥边,海滩上,勾勒出如此温暖的风景线。
栈桥建于光绪十八年,后在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杨老先生说,栈桥现在是没有船靠岸的,有的也就是那些破旧的废艇,或者是一些小的游艇。放眼望去,桥头下面的确是栓着几只看起来有些生锈的游艇。海风调皮的有些肆意,我本已经散乱的头发,几乎是遮住了视线。海岸的几座被海水淹去大半的礁石,我竟然没有看见——
几个年轻人竟然攀爬到礁石的顶部,虽然看不清,但激动的心情,无法表达。
栈桥的人很多,礁石上的几个年轻人,竟然挥手朝这边呐喊,挥手。顿时一个海浪狠狠的拍击到礁石上,惊得他们的嘶喊声愈大疯狂。正在栈桥远望的行人,举起双手,对着年轻人一边对应,一边跳着。小丹忍不住,肆无忌惮的笑了——一
杨老先生说是留个影,小丹有些迟疑——漂亮的女人,都是不上相的。这是她给自己丑的模样找了个不错的借口。但是面对杨老先生的热情,她也难却,相机递过去后,一只肥大的江南白企鹅,长发飘飘,微微启齿,一抹浅笑在镜头下,害羞的和海风亲了个吻。
老先生不时总是埋怨小丹,为什么镜头下的她总是站着不动,双手摆在身前,笑不露齿?小丹难堪的告诉他,说是不会五花八门的姿势。就像是对大海的热情,栈桥的眷恋,不会甜言蜜语,只会用心对待!
这是一个矫情的说法,也是一个没有逻辑的理念。
但有时候,小丹还是说的有着她自己的想法!
栈桥宽8米,全长440米。桥南端筑有半圆形的防波堤,堤下的海水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浪花,还有好几只海鸥在掠食。堤上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两层八角亭,题名“回澜阁”。此处,我以为这亭楼也是一座古建筑。但又觉得困惑。昔日的大码头上,怎么会有一座江南风情的亭宇呢?老先生说这是后期才造的,虽是没什么年代,也没什么历史,但这八角亭,倒是给栈桥,海边上的城市,增添了不少古韵。
许多外来的姑娘们,几乎是“海边多生情,凭栏八角亭”。顿时,我拿起相机,咔嚓咔嚓,不知道拍下了多少个美丽的瞬间。
回澜阁不高,却是精致。金瓦朱壁,有些脱落,灰旧的格窗,看得有些单薄,倘若格窗缝里夹着的不是玻璃,而是纸张,或许早就吸尽了海水的味道。站在八角亭下,仰首抬望,盔顶飞檐,那阵气势犹如守卫在海岸的将军,一年又一年,春秋转换,年轮依旧。
顺眼望去,栈桥成一条直线,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在同一平行线上,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赞誉。堤身犹如将军挥刀,划波斩浪,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浩瀚的大海之上;伫立在亭边上,看着一层又一层的巨浪澎湃涌来,拍打着堤坝,呼啸的海声顿时击起万千碎玉。
当然,我没有走进阁内,更没有“姑娘凭栏处”。
倒又是被贝壳先生所吸引,他手上的各种我没有见过的贝壳,还有地面上铺着的那些许许多多的比较新颖的贝壳工艺品,更是制作的别具一格。
或许是来了海边的原因吧,兴奋的连沙土都想带点回去。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朋友去海南度蜜月。当时她给我带了许多贝壳,还有各种形态的珊瑚。拿着贝壳放在耳边,那呼呼的能听见大海的声音的美妙,让我激动不已。
对大海,更是朝思暮想,总想着,有时间去看看!
杨老先生似乎是看出了我的心事。竟然和贝壳先生砍起了价。
“多少钱呢?”
“小的十元三个,大的十元两个!”
“我要大的,二十元六个!”
贝壳先生一愣,直摇头说是不卖。杨老先生又和他磨了磨,我有些不好意思了。索性转身走到回澜阁背面,栈桥的尽头,看着大海,吹着海风,心里却惦记着那好玩的贝壳。老先生的口才很厉害,三两下就说服了贝壳先生。他告诉我,青岛的贝壳都很小,秋天的时候,礁石上尽是蛤蜊,退潮后,海边几乎是一群又一群涌动的游人——竟然跟海鸥们抢起了伙食!
听到这样的话,我很兴奋,只是时候来得太迟,礁石上只剩下一片蛤蜊的狼藉。
栈桥上来往的人很多,大都不是本地人。
老先生说,到年关了,本地人都很忙,根本是没有时间来海边闲逛的。要有,也就是那些退休的老爷子们,闲得没事,坐在海边,晒晒太阳,吹吹风——当然是栈桥附近的公园里。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老先生这话的影响,好奇的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的时候,发现他们和青岛人长得的确有些不一样。
到底哪里不一样,其实是心理在作怪了!
看海的心情,此时又变得更加深情。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是难以掩饰激动。回到小城后的我,对青岛总是有种莫名的想念。或许是海,或许是栈桥,又或许是欧洲风情,青岛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像是故事的高[chao],掀起了华丽的帷幕。
-全文完-
▷ 进入苏丹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