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转吴开晋《京华飞鸿悼多锦》王霁良

发表于-2013年02月02日 下午6:59评论-1条

京华飞鸿悼多锦 

吴开晋

朱多锦,一个响亮的名字,齐鲁诗坛的一颗亮星。2013年1月30日下午2时却陨落了。从此,齐鲁诗坛失去了一位对现代诗执着地追求与探索的歌者与研究家,令人伤悲。

多锦是我几十年的挚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为《山东文学》办创作辅导班时认识的。从多年的接触中使我了解到,这是一位卓立不群、有个性的诗人和学者。“文革”中许多人都大唱赞歌、跳忠字舞的时候,他却要反思“文革”给中国人民和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他的言论被人揭发,于是便被发配到边远农村去劳改了。那些跟风跟势的人,却步步高升,红极一时。“文革”后,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从理论上,从时代背景上,研究“文革”的发生、发展、和造成的恶果。但由于某些人的忌讳,他的许多有深刻见解的文章并不能发表。此刻,有一家德国出版社要出高价买他的书稿,而他甘愿清贫,婉言谢绝了。他不愿被别人戴上所谓“持不同政见”的帽子,同时,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着想,当时能在国内出版最好,如不能,就等以后形势好转再说吧!于是便把他的著作束之高阁了。这是何等的襟怀!我得知后,更对他肃然起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股鲁迅热席卷神州大地,许多文章对鲁迅大加神化,根本就不许提鲁迅的一点缺点,对此,他却不以为然。经过深入的研究,写出来卓有见解的《鲁迅‘反思意识’的批判》一文,对鲁迅的成就和不足做了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我还为他这篇文章写了评介文字。他认为,鲁迅的功绩是巨大的,不可抹杀的,但他不是神,而是人,也有偏颇和不足。这一认识,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在鲁迅热逐渐冷却后更验证了他在学术探讨上的睿智和勇气。这又使学界的朋友对他产生了敬意。

他不但是一位热情奔放的诗人,写过长诗《父亲的红高粱》和叙事诗《妻意》,在诗坛引起过广泛地好评;而且在对现代诗的研究上也是下了功夫的。他提出要在诗歌创作上学习古人的歌诗与诵诗的优良传统,再去创作有韵或无韵的现代诗作。他对诗的形式也有许多深刻的见解。这些,都是他为诗坛留下的艺术财富。

多锦是一位热心助人、甘愿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的诗坛伯乐。他主持《山东文学》诗歌专栏,又和苏富宽先生一道创办了《华夏文坛》,为了培养年轻的作者,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他不为名,不图利,特别是富宽先生去世后,在极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把刊物办下去。直到去年岁末,为了养病治病,才把七亩园文化论坛和《华夏文坛》交给霁良等年轻的朋友接管。此间,他培养出的业余作者大都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为此,他耗费了多少不眠之夜啊!而病魔却向他悄悄袭来了——关于论坛和刊物移交之事,一周前还在和我通话中详细说明,他说得那样恳切,那么坚定,我表示了完全的赞同。是的,他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专心养生,做做保健功,上上网,寻求晚年的欢乐;可万万没想到,这竟是他和我最后的告别!他太累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休息了——

多锦,是有傲骨的文人,当文坛、学界有的人,为名为利,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去媚俗之际,再看多锦的人格,是多么宝贵啊!尽管他有缺点和某些不足,但他仍然是闪着个性光彩的一位“真人”。正如鲁迅所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愿多锦在天之灵安息!

2013年2月1日于北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王霁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诗心静美点评:

一篇文字,读者认识了他——朱多锦。作者用深情之笔,介绍了一位卓立不群、有个性的诗人和学者。他直率,客观,热情,奔放,集才与德于一身,令人仰慕与惋惜。文章层次清楚,选取典型材料介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夜静了,来看望朋友,周末愉快!at:2013年02月02日 晚上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