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祭祀文化千年积淀。
在上党地区,向来有祭祀机神之习俗,传承至今。因为时代更迭、社会变迁,机神渐趋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致有人不清楚什么是机神?
所谓机神,是指织造之神,也就是丝织业的祖师爷。谈到机神,不得不扯出历史上名震华夏的潞绸。
提及丝绸,人们言必称苏杭。殊不知,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生产出衣被天下、供应皇家,与苏杭丝绸齐名的精美丝绸。它的名字叫潞绸,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一座丰碑。
上党地区栽桑、养蚕历史非常久远。早在远古时代,炎帝便踏上古老上党的土地,尝百草,识五谷,兴稼穑,初试农业生产。《山西通史》载,夏、商、周时期,晋人已经使用经过加工的蚕丝织物和葛麻织物。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上党为韩、赵、魏三国分治。《诗经?魏风》生动再现了魏人采桑之情景: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不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沽沽兮,行与不逝兮。
隋书说,上党之民,多重农桑。唐代,李隆基曾任潞州别驾,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夺得大唐皇帝宝座。当志得意满的李隆基以皇帝身份再次临幸潞州时,挥笔写下《早登太行山中言志》:“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勤耕桑。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其中的“宣风问耆艾,敦俗勤耕桑”依稀反映出潞州丝织业的兴旺发达。唐代诗人李贺寓居潞州时更有《染丝上春机》留世,细腻地刻画了潞绸生产过程:玉罂汲水桐花井,茜丝沉水如云影。美人懒态燕脂愁,春梭抛掷鸣高楼。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
明清时期,潞绸生产攀入颠峰。洪武初年,潞州6县有桑树8万余株,到弘治朝增至9万余株。朝廷专门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皇家派造潞绸,潞州成为北方丝绸织造中心。当时著名的丝绸产地有苏州、南京、杭州、嘉兴、潞安府、成都、广州、福州等。潞安府是北方仅有的丝绸主产区。“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佳话流行于海内,民谣曰“南京的罗缎铺,苏州的绸缎铺,潞安府上开丝铺”。明人吕坤则说,是绸也,士庶皆得为衣。明潞州城几乎每条大街都开设有丝绸庄、丝线店,还有以生产丝绸而命名的一些小巷,织绸的叫“绸房巷”,织绫的叫“绫房巷”,产锦的叫“锦房巷”……据顺治《潞安府志》,潞安“在昔殷盛时,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其织机达九千余张,且“机杼斗巧,织作纯丽”。所产潞绸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行销全国各省,乃至少数民族地区。
令人痛惜的是,潞绸传奇没有延续。腐朽没落的封建政府一再加重人民的负担,实行苛捐杂税,层层盘剥机户,致使潞绸萎缩消亡。明万历时,不顾山西灾荒,灾民流离失所,继续加派潞绸。清顺治时,不予机户休养生息,杀鸡取卵压榨机户。广大机户不堪其苦,怒而“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哭奔逃,携其累赔簿籍,欲赴京陈告,以艰于路费,中道而阻”,潞绸行业彻底凋零。光绪八年,中丞张之洞专项奏请,潞安停额供之例,盛极一时的潞绸从此销声匿迹。
各行各业都有敬祖祭祖的传统,丝织业亦不例外。随着潞绸萌芽、发展、兴盛,机神庙应运而生。凡潞绸生产之地,多建有机神庙。上党机神庙到底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在明清潞绸发展鼎盛之时机神庙遍布上党大地是毫无疑问的。与潞绸相伴而生的机神庙,在潞绸衰亡的大背景下也陷入踪迹难觅的境地。城区南山头村尚残存一所机神庙,可能是上党地区惟一“健在”的机神庙。
南山头机神庙位于旧村中央,早先庙里的塑像皆毁,现在的机神像是退休的吴玉生老人凭记忆再塑的。神台上的神像由三名男性组成,一名皇帝模样的男性端坐正中,二名男性分立左右陪侍。吴玉生老人称他们为坐神爷和站神爷。一块嵌入墙壁内的石碑刻有“南山头东机神庙垒石岸永远坚固,勒碑不朽”等文字,落款为“康熙五十二年”。南山头不仅有机神庙,而且村东秋谷山腰还有古代大型潞绸生产遗址。不断开山取土已将这一遗址破坏,但仍留下几孔窑洞。
查阅资料,中国各地供奉的机神不尽相同。一曰黄帝、伯余(黄帝大臣)、禇载等男性人物,一曰嫘祖、织女、七仙女、黄道婆等女性人物。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吐丝奉献黄帝以表尊敬。黄帝叫人把丝织成绢子,以绢缝衣穿在身上。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找到了吐丝的蚕种,教民采桑饲蚕。后人便把嫘祖奉为养蚕的“蚕神”,把黄帝奉为织丝的“机神”。因黄帝大臣伯余参与主持缝衣工作,又把伯余奉为“机神”。也有把嫘祖奉为“机神”的。严格来说,嫘祖应是“蚕神”而非“机神”。在全国形形色色的“机神”中,黄帝年代最早。三国曹植《黄帝赞》诗云:“少典之子,神明圣哲。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氏云名官,功盖五列。”“衣裳是制”即指黄帝制作服装之功德。那么,上党地区的机神庙里究竟供奉何人呢?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这方面的史料记载。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丝府杭州有大量的机神庙存世,还有机神庙巷、机神村等地名,关于机神的典籍异常丰富,可以之为参考来还原上党机神原貌。
据《杭州府志》,“轩辕黄帝”庙即机神庙,建于雍正年间,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因额圯,而里人重加兴建。咸丰毁,同治重建。庙原为五开间三进,庙前有(大)荡,进庙门为戏台,两旁建有看台。正殿机神殿,中祀轩辕氏,左伯余,右褚载,后又祀西陵氏。杭州古籍《东城记余》所录《机神庙碑》也称:“城东北隅有机神庙,中楹奉黄帝像,右祔伯余,向为里民私祀之所。”记述可与南山头机神庙三位男性塑像相呼应!根据传统文化的共性因素推断,南山头机神庙里坐神爷是黄帝,站神爷一是伯余,另一是禇载。再者,上党地区从来就有机神庙是黄帝庙的说法。上党丝织业起源较早,为炎黄二帝活动区域之一,炎黄声望深入民心,上党以黄帝为机神顺理成章。炎黄时代,上党丝织业开始萌芽,唐宋日臻成熟,明清发展到高峰。
北石槽村三嵕庙奉祀以羿神为主的各路神灵,东厢房一间屋内即塑有机神像,神台上醒目地标有“机神”二字。知情的村民介绍,机神就是轩辕黄帝。三嵕庙内神像虽为近年重塑,但“机神”现身明显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机神”黄帝仍留在民众的记忆深处。
当我看到城区《炎帝文化》杂志第二十一辑刊载《长治市城区发现了“黄帝庙”即“姬圣庙”》(以下简称《“姬圣庙”》)一文后,心头一震,既为上党地区再次发现机神庙而欣喜,又为传统文化误传而遗憾。《“姬圣庙”》全文如下:
众所周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了纪念先祖,长治炎帝庙比比皆是,而黄帝庙或轩辕庙却极为少见甚至根本没有呢?这是我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
我村即城区角沿村,历史上有过一个“姬圣庙”,可惜早已毁了,连本村最为年长者也未见过其真容,甚至连庙名是由哪三个字组成,现在都无人知道了。近年来,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趋势,我村不少善男信女为恢复该庙,就选择了一大间集体所有的空闲房子作为供奉之地。我偶遇题写庙名门匾一事,主事者计划写“皇帝庙”三字,我说绝对不能写该名,可以写“黄帝庙”或“轩辕庙”,但“黄帝庙”又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原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主动承担起了帮他们找原名中的两个字怎样写的事情。于是,我以“黄帝”两个字为切入点,查找了一本《中国古典文库?百家姓》书籍。该书说“姬”姓的来历是:黄帝在寿丘出生,后来在姬水旁的轩辕山坡住,因此以姬为姓,部分子孙也以姬为姓。
尔后我把“皇帝”、“黄帝”和上述书籍的记载串起来思索,顿时茅塞顿开,人们会说不会写的庙名不就是“姬圣庙”吗!对此,也许有人会提出,纪念黄帝直接建“黄帝庙”就行了,为什么要改称“姬圣庙”呢?这个道理的原委是因“黄”和“皇”为谐音,“黄帝”和“皇帝”易误解,故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是不允许建被人烧香焚纸烟熏有损“真龙天子”形象的“皇帝庙”甚至谐音“黄帝庙”的。这就是纪念黄帝的庙不叫“黄帝庙”而叫“姬圣庙”的缘故。据悉,城区曾有过“姬圣庙”的村,还有南山头村和北董村等,对此应该相信,社会上曾有过“姬圣庙”的地方还很多。
《“姬圣庙”》差错颇多,现一一揭示:
一、题目用“发现”一词不妥,应是对“姬圣庙”的恢复或重建。
二、“皇帝庙”和“黄帝庙”不是谐音,是同音。
三、“故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是不允许建被人烧香焚纸烟熏有损‘真龙天子’形象的‘皇帝庙’甚至谐音‘黄帝庙’的”,该句完全是主观臆测。上党地区的“皇帝庙”很多,长治城内就有奉祀李世民的太宗庙,三垂岗上有奉祀李隆基的玄宗庙。如果把上古、远古诸帝都算作“皇帝”,上党地区还有奉祀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汤、周文王等“皇帝”的庙宇。北京更有历代帝王庙,祭祀历代帝王188位。单就“黄帝庙”而言,全国为数众多,上党亦有。
四、村民不知庙名由哪三个字组成的所谓“姬圣庙”正是“机神庙”,“机神”就是轩辕黄帝,“机神庙”就是村民耳熟能详的原名。如果从文化角度理解,把“机神庙”说成“黄帝庙”、“机圣庙”、“姬圣庙”等都能讲得通。“机神庙”奉祀的是黄帝,也称“黄帝庙”。“机圣庙”含义是供奉创立织造之术的圣人的庙宇,譬如人们也经常说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姬圣庙”意思是说祭祀姬姓圣祖的庙宇,而姬姓的圣祖便是黄帝。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故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国语?晋语》曰:“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但从事物的本源探究,把“机神庙”说成是“姬圣庙”就面目全非了。南山头村也有人把“机神庙”讹传为“鸡神庙”。城区柏后村有一白衣庙,庙门上对联横批本应写“白衣大士”,结果却写作“白衣大寺”,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五、上党机神庙与潞州城内“绸房巷”、“绫房巷”等地名一样皆是潞绸兴盛的产物,潞绸盛则机神庙盛,潞绸衰则机神庙衰。上党以始祖黄帝为机神,就是祈求黄帝的护佑,宣扬黄帝教民制服的恩德。祭祀机神就是祭祀黄帝,只不过更注重黄帝织造之神的功效罢了。如同商家以关公为财神,祭祀财神就是祭祀关公,只不过更突出关公诚信为本、义薄云天的精神。机神是同谷神、火神、灶神、水神等并列的称谓,绝不是“姬圣”。
六、“据悉,城区曾有过‘姬圣庙’的村,还有南山头村和北董村等,对此应该相信,社会上曾有过‘姬圣庙’的地方还很多”,此句推论有理。历史上上党地区有过“机神庙”的村很多,但非不伦不类、毫无依据的“姬圣庙”。
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丝织物出土于距今约47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遗址,远早于黄帝时代。换言之,并不是黄帝发明了织造之术,以黄帝为机神只是美丽的传说。但这丝毫不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以黄帝为机神的祭祀习俗。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要弄清传统文化的根源及来龙去脉,而不能瞎传和误传。在此基础上,呼唤机神回归迫在眉睫。
呼唤机神回归,就是唤醒百姓殛待消失的记忆,抢救发掘上党传统文化!
呼唤机神回归,就是重温潞绸曾有的辉煌与荣耀,为建设新上党增添豪情!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