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版《安娜?卡列尼娜》,由英国导演乔?莱特执导,由英国著名影星凯拉?奈特利出演安娜,自去年九月在欧美上演以来,引起强烈反响。电影类似一部舞台剧,同时运用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围绕主人公的爱情和与爱情相对立的时代和社会习俗,跳转于不同的时空和画面,表现不同的意识维度,列奥?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再一次被重新诠释。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中,一个漂亮已婚女人突然发现自己深陷同另外一个男人的爱情,不能自拔,结果为了爱情不惜破釜沉舟,鱼死网破,为了爱情短暂的激烈燃烧,为了这激烈燃烧的短暂灿烂,香消玉损,命断铁轨,一个人孤单寂寞地死了,留下的人除了深思,继续过着平常的生活。
与以往不同的是,导演没有再突出追求爱情自主的进步意义,而是试图揭示放任情*的道德责任,只不过,对成为情*俘虏的的女主人公安娜,导演自始自终都充满了人道的同情,对她欲罢不能地沉陷毁灭,对她一意孤行的以错就错,抑或是决心冲破传统桎梏,哪怕为爱情殉身殉命——导演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爱情和人,谁是主人?显然,在这部电影中,在安娜的故事中,爱情占了上风。
爱情到底是什么东西?中国人几千年前已经领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在西方,情,感情,爱情被提上日常,则是在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事了,卢梭的《爱弥儿》第一次讲到自由恋爱,讲到爱情婚姻,难以令人置信,但却是真的。十九世纪的俄国,爱情几乎还是新生事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羞辱和被侮辱的人》也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婚姻之外的爱情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但与现实不同的是,这种爱情一旦放到文学中,人们最终同情的可能是敢爱的人,以及敢爱并为爱毁灭的人。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贵族社会,情形就是这样。对逢场作戏的假爱,可以,若要当真,死路一条。
安娜的爱情是理想的爱情,而在严格的阶级社会中,在严格的势利阶级社会中,理想的爱情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牡丹亭》中的爱情算是理想爱情,也必须梦死复生之后方能如愿,但这还远远不够,复活后仍然必须有功名利禄为基础和背景。结婚曾经是女性的唯一出路,中世纪和近代的欧洲,女人只能在婚姻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其他出路是没有的,除非进修道院或青楼,或被排斥,或被唾弃,女性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女性开始觉悟在西方是启蒙运动之后的现象,易普生的娜娜因觉悟而出走,但出走以后才是让人担心的开始。社会会给她一个什么样的下场,看看安娜吧。
安娜十八岁嫁人,丈夫比自己大二十多岁,她开始婚姻生活时,感情还在蛰眠中;那时婚姻单纯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与爱情是不搭介的。情感的苏醒其实是个体的苏醒,女性情感的苏醒是女性自觉意识的苏醒。文学、艺术中有着众多的再现和表现,传统女性价值观的批判终于成为主题,其中一个很大的内容就是爱情和情*。但纯粹的爱情是个如梦的主题,理想的、纯粹爱情是说不清楚的,常人寻梦索梦,梦不可得;凡俗索情殉情,情终不获,这一点,富贵和贫贱同矣,但若论情*,则要具体得多。
其实,任何文明社会中的人,都生活在固定的角色中,尤其是女性,首先需要认识的是自己的角色。在近代以前的欧洲,家庭中的角色是唯一的价值观,女儿和母亲,至于其他,都不相关,两性爱情?那是不名誉的事情,维纳斯撮合的情缘多不胜数,但都是在文学中。古希腊公然的爱情之歌大部分是对同性恋的讴歌,近代连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多半是献给他的一个同性恋人的。两性爱情?中国是老祖宗了,只是儒教流行后,又疏淡了。情和欲,儒家好像分不开,就都算人欲了。
基督教规定,婚姻是神圣束带,似乎在它的约束中,人不会犯错,生活不会复杂,社会不会紊乱。婚姻显然是对自由的取缔,或削减,瞧瞧王公贵族的婚礼,那番隆重,暗示失去自由的赔偿和弥补?而穷人的婚姻,也尽量的喜庆,风俗的延续,希望的升起,与自由没什么瓜葛。爱情么,也好像是不搭介的。既然有一纸婚约,那夫妻就是一条船上的同伴,同舟共济总会产生感情的,李双双的理念,逐渐就成了所有人的生命轨道。
至于爱情是什么,说不清的,那么婚姻呢?
婚姻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茜茜公主在小女儿结婚前对她说:“婚姻是个荒谬的东西。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被人拉住发个誓,当时不明白,后来不喜欢,但结果一辈子都解不开。”言外之意,旧式婚姻有很多对女性的不公,但如果随习惯蹉跎,无意识地行为,新的婚姻又何尝不是一样。
诱惑是一种挑战,但凡是血肉之躯的人,理智和人欲之间的挣扎也是颇费心力的。茜茜公主一生渴望爱情未遂,后以修习艺术、文学、语言和大量的体育运动克制了人欲;但托尔斯泰的安娜却屈服了,这个十八岁就出嫁的小小伯爵夫人的女儿,完全不知道爱情可以汹涌到倒置生死。毕竟是人,安娜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当她发现内心萌发爱情时,薄弱的道德企图让她漠视它,但最后还是被卷走了。
传统的意识观念如樊篱、如铁网铜枷;社会的舆论可怕如刀山剑树。当安娜豁出去,最终成为反叛者时,她的丈夫,她的情人,她的亲戚、朋友以及整个贵族社会其实已经抛弃了她。
莱特导演的《安娜?卡列尼娜》,突出演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悲剧,中间没有一个坏人,安娜的丈夫是个正人君子,安娜的情人是个感情骑士,每个人都忠诚于自己的信念,包括诱惑者的母亲,她原先以为让儿子结识安娜,因为安娜的丈夫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没想到儿子竟一时间成了感情的俘虏。古希腊神话中最好的发明就是爱神维纳斯和她的情种儿子丘比得,人类不能解释爱情,就推诿说是维纳斯和她那个到处射箭的儿子。
爱情是无辜的,但习俗左右的舆论却是残酷的,不经意间是可以杀人的。所以,导演的暗示是,安娜的死,原不过是自己无法承受舆论,无法承受由妒忌产生的狂想而走上绝路。导演的这一处理极其胆大了,或许是要说,安娜不仅自己走上绝路,结果还让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丈夫失去妻子(他恐怕也是很爱她的罢),情人失去了爱人,儿子失去了母亲……。不过,观众还是可从这里读出贵族社会的虚伪和轻博罢。
电影还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把剧情的演绎分为舞台前后。前台是华丽高贵的人物、金碧辉煌的装饰和他们冠冕堂皇的行为举止;后台的环境则阴暗沉重,人物匆匆忙忙,黑暗中似乎鬼影幢幢。如安娜和丈夫的卧室像阴暗的陵寝墓室;儿子的卧室是阴暗寂寞的虚空,凄凉之极;安娜同情人阿列克赛的环境则是林间乡野,阳光和风,华丽的宫殿豪宅……,导演大概想说,梦幻是美丽的,现实生活是生硬和无情的。
当真,绝望中的安娜出走了。在一个火车站,她想起了曾经目睹的一个铁路工人,不慎惨死铁轨之下的情景,迷惘和绝望中的她,等火车再启动时,就投身铁轨之下了。
安娜的结局之惨烈,为今天的东西方年轻人难以理解。西方的年轻人普遍认为安娜的社会太不宽容,中国的年轻人则可能会觉得安娜太不实际,一个年轻留学生看后说,“那样一个大官丈夫还不满意。真笨。”
或许,历史总是选择最聪明和最笨的人的行为来昭示和启明其他人。大凡如是。安娜不幸被选中,或许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吧。不能忘记爱情,但爱情究竟又是什么呢?
-全文完-
▷ 进入kamp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