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家乡交通蝶变印记笑泉

发表于-2013年03月13日 早上8:49评论-2条

肖泉清

初夏时节,叔父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我陪他游遍家乡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叔父无不感叹家乡的巨大变化,尤其交通变化令他啧啧赞叹。去西岭雪山游览时,叔父一路欣赏沿途景色,这条宽阔的“大双路”更让他感慨万千。叔父对此路很有情结,因为他当年曾参加过“大双路”的修筑。岁月留痕,交通的蝶变无不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记。

马 路

20世纪50年代,儿时的我有时跟随挑着货郎担的父亲去乡镇“赶场”。走出县城,几乎没有公路。一些所谓的大路也只不过是两米多宽的泥巴路,只能容行人、鸡公车和马车通过,故被人们称之为马路。路面坑坑包包,雨天更为难行。过河大都是石拱桥或木桥,有的大河靠摆渡。如是涨洪水,桥被冲毁,行人只能“望河兴叹”。

县境内仅有几条马路,其中最长的一条叫“大双路”即县城至双河镇(今西岭镇)。这条马路是1958年大办钢铁时修建的。我叔父曾作为筑路大军的一员,亲历和见证了“大双路”修建的全过程。据叔父讲,在地势极为险恶和毫无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全靠人力施工,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耗时1年才完成全长45公里、宽4米的“大双路”修筑。

交通运输

童年的我,没有看到过汽车,只是在电影中、图画上见过。那印有解放牌汽车图案的一分面值的纸币让我爱不释手。我初学画画时,就喜欢画汽车。而能够通汽车的公路也只有大邑至崇州、新津、邛崃这三条。那时的人们大都还没有“交通”二字的慨念。所谓“遵守交通规则”的提法都是60年代以后的才有的。

还未跨入60年代就面临“自然灾害”。时间仿佛被凝固,人们及各行各业在苦苦的挣扎与期盼中,终于熬过这漫长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经济开始复苏,作为主管部门的大邑县交通运输局,全力以赴,组织人力和物力对县境内的道路、桥梁进行改扩建,基本形成通车能力。而一些偏僻的乡镇未能通汽车。

那时的交通运输工具除有极少的汽车和拖拉机外,大都靠鸡公车、人畜架架车和牲畜驮运。50年代末,大邑县邮电局借“大双路”的建成,开通了一条“大双马班邮路”,即用马驮运邮件,不久改为骑自行运送邮件。沿途乡镇设有交接点。县城至双河镇往返三天。邮运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往返于“大双路”,邮运员蒋友录就在“老鹰崖”处不幸因公殉职,付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作为运输行业的大邑县运输公司,其前身为大邑县运输社,成立于50年代初。当时全部的家当只有10多辆鸡公车和架架车及几条牛。我一位“毛根”朋友的父母就在运输社拉架架车。我常在路上看到他父母吃力地拉着装满货物的架架车,额头汗水如淋,身躯几乎与车身平行。他们那一代人从青年拉到壮年,甚至拉到老年,我真感叹那个时代的运输条件之差。让人心酸。

70年代初,随着运输业务的发展,运输社改名为大邑县运输公司。县运司购买了30台柴油机,自行造出可载重1吨的三轮柴油车。因柴油机发出“蹦蹦蹦”的声音,人们戏称为“蹦蹦车”。我的邻居叶克成就是县运司的蹦蹦车司机,他一开就是8年,熟悉他的人都称他“叶蹦蹦”。

70年代初的公路都是碎石路面,晴天,汽车开过扬起滚滚的尘烟,雨天,便是一路泥泞。1972年,我在出阝江当知青时被派遣参与“大双路”的路面改造工程,将此道铺色为沥青黑色路面,俗称“栢油马路”。县交通局为此召开了名为“大双公路黑色路面经验交流座谈会,”随之先后将县内的碎石公路铺设成沥青黑色路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道路不断加宽和增多,路上跑的汽车也随之多起来。此时的县运司“鸟枪换炮”,一次性购进40多辆“老解放”的二手车,不到三年又陆续增添数十辆“新解放”和“东风”汽车。县运司从当年的鸡公车、架架车和“蹦蹦”车发展到拥有近百辆的货车和客车。可以说得上是家乡交通运输变迁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甩火腿”到坐汽车

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出行普遍靠步行,称“甩火腿”。那时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少得可怜。只要谁拥有一辆自行车都会为之感到荣耀与自豪,仿佛自己的身价得到提升。而能当一名汽车司机,更是令人羡慕。谁都知道驾驶员“很吃香”,就我家隔壁那个开“蹦蹦车”的叶师傅都要“拿架子”要想搭他蹦蹦车,他还“看人说话。”有次,一位熟人招呼叶师傅“刹一脚”,他却视而不见,加大油门,一冲而过。那时多数乡镇道路未通班车,人们出城办事、赶场、走亲戚几乎都是“甩火腿”。

记得1970年我在出阝江公社当知青,每次回家都是安步当车。有一次,我午后走路回家,背着装有40多斤重的玉米面的背篼,路经灌口镇时,夜幕已经降临,我腰酸腿痛,实在走不动了,花五毛钱住旅店,连脚都未洗,躺下床便呼呼大睡。

要想不走路,只有冒险爬“飞车”。有次回家,我与同队的知青王明天在离出阝江大桥不远处见一辆载煤汽车转弯减速时,我俩乘机悄悄从汽车后面伸手抓住车箱板翻上汽车,而未抓稳后车箱板的王明天被摔下地,痛得他直叫。此后他再也不敢爬“飞车”了,至今他那只左腿上还留有伤痕。

跨入80年代,自行车不再是什么紧俏商品或身份的象征了。骑自行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今的班车、出租车、公交车、农村客运和私家车让人感受到出行的方便与快捷。我从“甩火腿”、骑自行车和摩托车到开汽车,也称得上是交通工具的蝶变。

变“致富路”和“幸福桥”

衣食住行,“行”字在后,但又不甘落后。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交通先行,无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出行觉得是一种享受。如今全县所有道路达800多条其中乡村道路803条,总里程达1400多公里,汽车拥有量达36000多辆,摩托车拥有量达66000多辆。

当年乡村窄小的机耕道和崎岖难行的山路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村村都是通汽车的水泥道路。解放初的那座木结构的西门桥路子,经历了四次改造扩建,而今嬗变为一座气势壮观、坚固承重的钢筋混泥土大桥,与美丽的斜江河畔交相映辉,堪称家乡桥梁中的标志性建筑。县城区的街道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我记忆中那条拥挤不堪、狭窄不平的小南街现已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大街。当年的县客运站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由最早的横东街炭市坝搬至东门后,又迁至西岭大道,经历了二次变身,现已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日均发送150多辆客车,客运量达到6000余人次的偌大客运中心。

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家乡的文旅、商贸、工农业及各行业的发展与繁荣,并为城乡居民铺就了条条“致富之路”,架设了座座“幸福之桥”。

回想过去落后的交通状况,目睹今日家乡蝶变后的交通现状,令我感叹不已。那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那车水马龙般、欢快而过的车辆;还有那一路欢歌、笑逐颜开的人们,都会给人留下新的印记。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笑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乡的变化,
真的是今非昔比,一日千里。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今非昔比,家乡的变化,不仅仅是交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at:2013年03月13日 上午10:50

文清-评论

感谢您对散文版面的支持,祝春安!at:2013年03月14日 上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