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泉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们称之为“三转一响”的第一转——自行车是诸多计划物资中最为缺俏而又令人奢望的商品。那些年代,谁拥有一辆自行车,无不感到自豪与荣耀,并成为拥有者富裕或身份的象征。
儿时的我常听大人们称自行车为“洋马车”即外国生产的自行车,据说19世纪,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的问世就是德国制造的。我姑父早年骑的那辆车是英国的“三枪”牌。我最羡慕邮递员每天骑着墨绿色邮车在大街小巷送报送信。目送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心中十分赞叹邮递员的风采。
那些年代别说私人,就连拥有一至两部公家自行车的单位也为数不多。自行车计划由商业局以号票形式分配给各单位,单位再依秩将号票发放给职工,要轮到自己不知等到猴年马月。当时,自行车的价位是180元左右,而普通职工要挣半年的工资才能买到一辆。作为还未参加工作的我,拥有一辆自行车只是个梦想。
我喜欢欣赏自行车,一有空时我便来到县五金公司门市。那一辆辆光亮崭新的自行车真让人大饱眼福,甚至看得入迷,仿佛在欣赏一件件艺术品,久久都不愿离开。那时自行车的品牌、款式和型号不多,而名牌车主要有上海生产的“永久”、“凤凰”和天津生产的“飞鸽”等三大名牌。在当时,这三种顶级名牌自行车堪比现在的“奔驰”、“宝马”“奥迪”之类的汽车品牌。款式主要有全链盒的小跑车、平车和加重车三种,且几乎是男式,颜色大都为黑色。
街上,有人骑着名牌小跑车有意无意将龙头上的转铃一按,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铃声,让人们无不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其实他在炫耀自己,仿佛自己的身价得到很大提升。是的,县城骑自行车的人屈指可数,农村骑自行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出下乡办事就到租车店租辆自行车作交通工具。
车轮滚滚跨入80年代,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实行购买自行车等“三转一响”以及诸多计划商品的号票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我父亲手里那张还未购买的自行车号票也成为收藏品。各种品牌和款式的自行车仿佛在一夜之间雨后春笋般面市。骑自行车的人渐渐多了。我也购置了一辆“凤凰”牌全链盒小跑车,终于圆了我拥有自行车的梦。
此时,农时骑自行车的人也随之多起来。农民们一般都喜欢加重车,以便搭人、搭东西,一辆加重车可搭载400多斤货物。我的一位农村朋友从事贩运多年赚了些钱,他誇他那辆加重车功不可没。
到了90年代,各种品牌的自行车滚滚而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简直成了自行车的王国。为加强管理,公安部门规定持车人凭购车税收的票上户,核发行驶证和牌照,并在车杠上打上号码。在人们的眼里,自行车已不再是富裕或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普通的商品。
跨入21世纪,自行车更是多如毛牛。各经销自行车的店铺里展放的五颜六色各类品牌和新款自行车让购车人选花了眼。人们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车水马龙般穿梭于公路和大街小巷。就我县而言,据估计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达20多万辆,为代步工具之首。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大力提倡环保、低碳节能,着力打造绿道,并已推行自行车公共租货服务,为市民提供出行方便。
尽管有多种交通工具,自行车依旧是朝阳产业。其产品更往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摒弃低端代步工具的形象而转向以休闲、锻炼为主的中高端市场。就价格而言,中端车售价千元以上,而高端车售价万之以上,甚至有的豪车价位达100万元。
自行车自19世纪问世以来迄今有200多年历史。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越发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尽管摩托车、电瓶车不断地带来冲击,滚滚而来的自行车势不可挡。以它轻便安全、环保节能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骑车者。
如今的自行车并非单纯的代步工具,更成为人们休闲骑游、健身锻炼、体育比赛、竞技挑战等多种用途,而骑赛车,玩死飞正成为时尚。
我的一位朋友十多年来出门就开汽车,如今每天出门都骑自行车。我县90高龄的原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名扬仍然每天骑自行车锻炼。他说自行车一直伴随自己走过风风雨雨人生。我也经常与骑友们四处骑游,感到非常愉悦。
滚滚而来的自行车已融进人们的生活,融进美丽的大自然。
-全文完-
▷ 进入笑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