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山 明月池
几天前,应几位毛根之邀,一行七人,包租了一部长安面包,相约去雾山开化寺遊玩。我们近几年来已经去过几次,明知开化寺受文革大面积洗劫以来,还未曾维修开发,寺庙也不复存在,连那些断碑残础也所剩无几,但我们还是去了,这主要是冲着迷恋雾山无处不在的优美风景,和随手可数的佛教遗址,以及此去的目的地明月池而去的。
上午10:00时,车过雾山乡两河口石桥,就算进入景区了。从接引殿开始,西行约2里路程,就到了碧玉潭,此路段为青霞幛(关)。抬头仰望万山耸翠,千仞绝壁,一线云天,雾幛缭绕,它给人一种雾山景观,从一开始就惊、奇、险神往的感觉。难怪(明)?王圻说:“自青霞至此,以里计者凡三。两山矗立,崔巍插天,不可仰视。灌木丛草,附室以荣,葱青布护,云霞之气,时时浮动。余谓雾中之景,此其最佳。”寥寥数语,给予青霞幛的景观以最高评价,将其刻画得出神入化。
车沿途经过云集桥、高观音等地,不一会路过接王亭,我们均未曾下车,直接将车开到了佛教南传第一寺、名震中外千年古刹开化寺前。在一农民家房屋旁,有一简易的停车坪,驾驶员将车停在坪中。下车后,大家不约而同向四周观望,寻觅各自难以忘怀的景点。开化寺虽僧厨佛宇,不复存在,暮鼓晨钟,早已沉寂,然“青山依旧招手笑,浮云随风去又来”。看它们好象是在对我们说:“朋友们,欢迎你们来雾山游玩”。
稍停,我们徒步直接向明月池进发。
先从开化寺前一石坊进入,中大门石柱上有刻联,上联为:“春水夏云秋月东风宝地占四时之景”;下联为:“东瞿西胜北芦南瞻京天统万法之中”。边柱上也有刻联,上联为:“天下无双地”;下联为:“雾中第一山”。这座歪斜的牌坊还保存了下来,真是万幸。再上行至净土桥,桥侧之浮雕残壁,埀着脑袋站在那里,除此而外别无实物,只有它和石坊孤伶地守候着雾山开化寺,向游客诉说着过去曾有过的辉煌。
经过天王殿、金刚殿、罗汉堂遗址地段,就到了原大雄宝殿。虽然什么也没有看见,但那些天王、金刚、罗汉们威武雄姿,和杨升庵残碑的荘严凝重形象,还深深地印在我的头脑中,那些早已作古的文人墨客们,对于描述雾中山开化寺,给后人留下的华丽篇章、和那绝唱的诗词,只有在一些著述与故纸堆里才能看见了。稍事休息,又开始向上走去。我们经过藏经楼、盘陀石、流月桥等处,就走进了富有佛教色彩传说的古迹明月池。
明月池座落在一山一岗的夹壕之中,天空为东南朝偏西北方走向,形成一道空中走廊,池为六角形,全用石条石板砌成,池口直径约1米左右。池中甘泉自山间浸入,常年清澈,不混不浊,抚之冰凉浸骨,饮之甘甜润喉,世传“八功德”水源于此处。(明)?范汝梓《游雾中山记》有“明月池水,積旱不涸,積霖不涌,祷雨则响应”之说,历来被寺内僧人奉为神泉,游人至此莫不饮之而为快。
由于明月池上天空走向的特殊地理位置,据长年土居雾山之老人介绍,每当明月升空之时,必从山口升起,正好全程通过这一走廊,隐于金刚山后。每到农历仲秋中旬几天中的午夜时刻,天空万里无云,深蓝的夜空中,只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呈现它妩媚的笑脸,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照耀着千山万壑。当明月升至明月池上空时,此时天上一轮明月,池中一轮明月,二月相互照射,池中水面尤如镜面,在天空明月的照射下,池中水面反射出一道光柱,直射天空,其散发出的光辉,将明月池周围群山照得来尤如白昼,这一奇景,蔚为壮观。人们在几十里之外,尤能见雾山之中光芒照耀天空,僧人们视为雾山之佛光。这一奇观胜景,通过人们口授传递,各地佛子、信徒慕名而来者何止万千?均以一睹佛光而欣慰,祈求佛祖保佑一生平安,不枉人生来世一场。
要见明月池的佛光,确实也是一件难事。开化寺为历史上的大光明山普照寺,因山高林密,又受盆地潮湿气流影响而雨量充沛,常年云遮雾绕,故又名雾中山。所以不是每年仲秋之时节,都能出现的奇景,和人人都能看见这一奇观景象,平常时节就更不要说了。虽然如此,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骛,络绎不绝。有的人虽然没有看见,他们就在明月池畔之龙神殿庙堂借宿一夜,以此来填补思想上的空虚,故尔古人才叹曰:“明月池边借一宿,恍惚身在广寒宫”了。
愿雾中山开化寺再度輝煌。
2013年3月16日
-全文完-
▷ 进入李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