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人生第一步刘继智

发表于-2013年03月26日 中午1:18评论-2条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鄂北大悟县的一个比较大的村湾里。我出生之前,母亲已经生育过六个子女,加之我后来的弟妹,母亲一共生养了九个子女。其中,我的四哥和我的妹妹在未满十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母亲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硬是拉扯着我们兄弟七人,其辛苦和艰难可想而知。

幼小的心灵之中,我就已经读懂了苦难二字。苦难和饥饿本来就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它常常折磨着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加之那个时候正在搞大生产,靠工分挣口粮,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劳动仅仅只值三分钱的工分,一年到头换不来百余斤口粮,要是遇到荒年,那就更惨了,一年下来能够分到几百斤的五谷杂粮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家里劳动力少,自然就成了大缺粮户。父母拼死拼活干上一年的农活,也分不到多少粮食,忍饥挨饿是经常的事。尽管如此,父母仍然还是坚强地硬起腰板,把我们兄弟伙都送进了学堂门,让我们能够多读点书多识几个字也是他们最大的祈求和渴盼。

我记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闹得正凶,印象之中最初是红卫兵串联、接着便是闹武斗,我的正在读初中的大哥被学校推荐到北京去串联,据说还受到毛主[xi]的亲自接见。大哥从北京回来之后,学校便停了课。大哥的学习成绩曾经是班上的第一名,按说能考取一般的大学是不成问题的,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却转变了他人生的方向,断送了他的学业。不久,大哥便参了军,再后来他便成了葛洲坝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

尽管如此,我的父母在那极端艰苦的岁月里,仍然没有放弃最初的念想,仍然把读书考学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另外几个兄弟身上。

我读小学的时候,已经到了七十年代的初期,那几年正闹粮荒,粮食几乎颗粒无收,我们没有了生活的口粮,便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粮食资源了,河中有鱼,山上有可以寻找到的野生食物,什么葛根、蕨根,野苋菜、灰灰菜,只要能够寻找到的食粮,我们都找过,我们都吃过,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掏葛根,那年我已经八岁了,懵懵懂懂已经知道一些世事,便跟在哥哥们的屁股后面去远山的老林子里掏葛根。肥胖鲜嫩的葛根从山上挖回来,把它洗干净,然后放在石碾之上捣碎,母亲于是连夜加工过滤成葛粉,白白的葛粉又做成黄黄的葛粑,那葛粑的味道是甜中带涩,吃起来并不是十分可口,但那个时候,它却是我家的主粮。

我上学的第一课学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因为大哥去过北京,后来又在北京当兵,幼小的心灵之中,我对于北京的向往非同一般,总是把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去北京作为人生最大的目标和愿望。在这强烈的向往之中,我想读书的情结便深深地扎根于心底,久久未能消失,它成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升腾的梦幻,成了我整个人生的精神支柱,可惜的是,这种愿望,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能够实现。

整个小学和初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之中度过的,有两年的时间竟然连学习的课本都没有,劳动的时间和劳动量却特别的多,学习退到次要的位置。本来土生土长的我,对于田间劳动我并非陌生,加之学校把劳动作为主要的课程,我是自幼便学会了犁田倒耙,扯秧插秧,在频繁的劳动之中我逐渐知晓了一些农事,更深知农村劳动的艰难和困苦,但因为课堂上课的时间极少,读书不多,基础不牢,这给我后来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不方便。

十二岁那年,老师带我们到离校四十里地的红安黑沟林场挖荒,一挖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繁重的劳动和难忍的饥饿使我变得面黄肌瘦、精疲力尽,夜里小便也特别的频繁,走路像打漂似的,一点力气都没有。它摧残着我的身体,也摧残着我的心灵,我对于这种繁重劳动的怨恨情绪也由此产生。尽管我老师提出过多次,但一如既往的劳动仍然还是持续着......

在那个林场里,我认识了一位从上海交通大学下发的右派分子,他那整天忧郁寡欢的神情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也从此知道这个世界之上还有比我们更为不幸的人。懵懵懂懂的意识里,这世界有太多让人猜不透的谜底,有许多让我们难以明白的大道理。

因为偶尔的一次流露对繁重劳动有个怨恨的情绪,被当时的校长在无意之中听到了,我被拉到全校师生面前亮相批评。那一次,我的人格和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我为此不知偷偷地哭过多少回,我也几乎对人生和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后来,我的母亲知道这件事之后,心情也很沉重,但她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刻意找校长的麻烦,只是一股劲劝慰我,帮我抹去眼泪,激励我仍然要认真学习:“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苦苦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只有读书,将来才有出息,这是母亲的劝慰,这句充满朴素哲理的话语,被我牢牢地刻在心中。后来,它成了我人生的之路明灯。

在那个极度贫困、读书无用的年月,饱读诗书的母亲能够认识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我真的很感激母亲的伟大。

“我要读书,我要读很多很多的书!”我从母亲的话语之中受到了感染和鼓励。学校里没有书读,我就自己寻找;学校里没有时间读书,我就在家里的油灯下拼命地读,没有形成的课本,我就读母亲私藏的一些古书,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我就问母亲,母亲手把手教我识字断文。常常在夜深,母亲一边纺线织布,一边念叨着:“云淡风轻近午天”,他念完上一句,我接下一句,就这样,我在这种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之下,背了许多别的孩子不会背的古诗词,读了别的孩子根本没有接触到的古文。从《诗经》到《千家诗》到后来的明清小说,再到一本本大部头的现代小说,尽管那个时候许多的文意只是一知半解,但对于我后来喜欢文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上山放牛是我少年不可缺少的情节。夏日,村里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把牛赶到后山之上,这个时候,我一定要带上几本书。有一次,因为看书看得过于入迷,自己放的牛竟然跑到了一处悬崖之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这可把我急坏了,于是,匆匆忙忙跑回家喊来父亲,终于才化险为夷。

整个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就是这么的简单而又曲折,当然,耐人寻味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学校从开始重视书本教育,减少了必要的劳动课,可是我唯独语文成绩稍好之外,其它学科的成绩简直是一塌糊涂。时代荒废了我,也造就了我,唤醒了我,因为自己的底子薄,要想考学,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但那时我还是想试试,即使再难登的峰巅,我也要试试!这个愿望对于一个地道的农家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召唤力。它已经完全超越了考学本身的意义所在。

于是努力不久从前没有学到的知识,于是花去比别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了。当我离开乡村学校走向城里求学的那一刻,我从真正地感觉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步是多么的艰难曲折。

有了这艰难曲折的第一步,以后遇到的挫折便真的不足为奇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刘继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雨不朦胧点评:

人生的第一步是艰难的,迈出了更是胜利的,之后的路是否一帆风顺,就看自己的路是怎么走的了,欣赏!

文章评论共[2]个
夜雨不朦胧-评论

问好朋友,创作愉快哦!O(∩_∩)O~at:2013年03月26日 下午3:08

文清-评论

春是心之梦,春是梦之曲,春是爱之歌,春是歌之律。祝朋友春安!at:2013年03月26日 晚上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