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患流感,整个复活节我都在期待复活,真诚地期待健康复活,期待猖獗的病毒被击退,期待所有不适的感觉重新回到它们的故乡——至于在何方?我则一概不关心了。
在西方生活了很多年,复活节过了不少,但因为是宗教节日,我几乎漠不关心地任它来来去去,真正地过节,没有过,真正地思考这个节日,也是这次患流感的促成。生病让人思考,可见生病不全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是有道理的。
西方的复活节说的是两千年前的那个神奇故事,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死后复活,信徒们惊诧并庆祝这一奇迹,从而坚定了对神的信仰和对耶稣的怀念,因此复活节在西方有着巨大的道德影响力量。复活这个概念本身也具有极大的鼓舞和解放力量,一般是无辜弱者被无情压迫制裁后的一种心愿的表达。耶稣当初是否复活,我们不得而知,《圣经》里这样写,自有它的历史原因,人死后能否复活,相信今天的科学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复活这一概念所代表的那种强烈抗议,那种要求公正的意愿,其具备的力量,是能够让信念从绝望的低谷走向新生的世界,这是不能否认的人类心理现象。就是说,复活不仅代表对天意正道的要求,不仅代表求生的意愿,更代表回归到曾经的美好状态,重新返回原有的和谐生命状态。生病的人渴望康复,也是这种心态,只是不那么极端而已。
中国古人也讲究复活的,凤凰涅槃其实也似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复活,大约可以相当于耶稣的复活罢,这一美好形象当真可以给人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哩。不过在中国,更多地时候,人们喜欢把这一美丽的概念赋予最神奇的爱情故事。中国古代是一个崇尚爱情的国度,古代的故事中,因爱情而受难的人常常有复活的待遇,如果爱情强烈到一定的程度,又受到环境的不公制约乃至破坏,那两人肯定会以另外的形式结合,复活的理想就实现了,先秦神话中《箫史和弄玉》,魏晋时《搜神记》中的韩凭夫妇,后来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还有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不论其中的主人翁们以哪种形式复活——恢复他们的爱情,或飞禽,或树木,或蝴蝶,或花草。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重情文化,尤其对爱情,人们普遍寄予最高的同情,到后来儒家道统成为意识形态,专制了人们的思想,才将其归到所谓人欲的范畴,遭到蔑视,自那时起复活这个美丽的概念也相对淡出了。少一个概念,就少一个想象的空间,人们的想象力也因此萎缩。实是很遗憾的事情。
复活的概念是需要的,复活节是值得期待的,如果再生点病,体会就更深了。
-全文完-
▷ 进入kamp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