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诸葛亮的煎饼三味草药

发表于-2013年03月30日 晚上10:03评论-2条

在闻名于世的山东人中,诸葛亮是很奇特的一个,他被称作是智慧,忠诚的化身。然而,也有人讥讽他没为家乡做出多少贡献。诸葛孔明自谓“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倒是成就了河南南阳的诸葛庐;还有他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西川,成都。南阳有诸葛庐,成都有武侯祠。他身后生他养他的故乡倒是被人遗忘了。以致有人写诗叹曰:“生在琅琊郡,累死在西川。赤面愧故土,常持羽扇煽。” 颇有点怨诸葛怪孔明的意思。

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南阳、西川 固然因诸葛而增光不少,他的山东老家有何尝不有所收获呢?且看在今天的山东,虽然吃煎饼的地区和人群比早些年少了不少,很多地方原来的主食已经被馒头、大米所替代,确有式微的趋势。说起来,现在山东最为出名的煎饼一个是泰山煎饼,一个是临沂煎饼。临沂人的主食煎饼就是诸葛亮发明的,相传孔明辅佐刘玄德之初,兵微将寡,数被曹兵追杀,将士皆有心用命而无力血拼,已然饥饿到了极点,诸葛亮便让伙夫用水和面粉和(念huo)为浆,在铜锣上摊博饼而吃,将士享用后,士气大振,直杀得曹兵不敢向前。这段描述,虽有夸张的成分,却也看出煎饼带给人的能量,那种痛快的感觉。

我家靠近泰山,故而吃的是泰山煎饼,我对煎饼最初的印象是小时候三奶奶摊煎饼的场景,制作方法很是奇特,先把地瓜,玉米,麦子,高粱,谷子等磨成面状,然后加水,制成面糊,称作“煎饼糊子”。但那时是用石碾磨成面状,后改作机器。摊煎饼用的那个像倒置的锅的形状的叫做鏊子,确实很像一个铜锣,不过多用生铁制作。看起来倒是相当好玩儿,想象一下,那鏊子光滑的表面将要摊出那美味香喷的 煎饼,口水都要下来了。而把煎饼糊摊在鏊子上的那个器物叫做笆子,面糊经笆子之手而变成煎饼。

笆子一般用竹片制作,很有一种古代范儿。我甚至怀疑从古到今,这个东西甚至没有进行过改良,我所看到的那个是标标准准的古代形制。身处现代,吃用古代形制的物儿做的颇有古意的煎饼,给人的喜悦和痛快是很容易想象得到的。

记得三奶奶摊煎饼之前,先在鏊子上抹一层 食用油,那样摊出来的煎饼很容易就与鏊子分离了,她用勺子把煎饼糊子舀到鏊子上,立刻就冒出一股热气,香味扑鼻,着实叫人流口水。她拿着笆子在那上面摊着,将面糊均匀的摊到鏊子上,那面糊神奇般地就变成了一圈薄饼,不消几分钟,一张滚圆的煎饼就摊成了!那饼大得很,直径大约有七八十公分;也薄得怪,看起来像透明的一般。这时咬一口的话,幽香浸满整个屋子,又脆又好咬。

一张煎饼摊完,接下来就是叠饼了,圆圆的煎饼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厚饼,如果是刚刚摊出来的还是热的煎饼,很容易就能咬动,,过上一会儿,煎饼凉了,人的牙口就要“发挥作用”了。咬煎饼成了一个力气活,绝对锻炼人的牙口儿。外地人去了山东,咬起那凉的煎饼,绝对要徒呼奈何,有谁能够想到那硬硬的煎饼是由那软软的煎饼糊子转化而来的呢?

煎饼养活了很多人,也救活了很多人的命,你看,过去山东人闯关东,身上背的一定就有煎饼;过去日照人出海打渔,身上背得同样也是煎饼,有时遇上风暴,断粮断水,煎饼就真的成了救命之物。这就又显示了煎饼的一个特性———耐放,这种饼可以一放几个月都不变质,岂是燕窝鲍鱼之类的奢侈品可以比的。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就在泰山边长大,到现在都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煎饼。所以,对我来说, 煎饼是平民的食物,是节俭的象征,更是家乡的味道。

众位可知, 山东人又被称作是”山东大汉”, 这很能说明山东人热情豪爽的一面;而在食物上最能代表山东人的肯定就是煎饼卷大葱了。

你问一个山东男人,煎饼卷大葱吃不吃,他会会心一笑,在外省人面前他可能还谦虚一番,在山东本地人面前吃起煎饼来绝对令你咋舌,令周围人目瞪口呆。

然而山东人精细的一面也是令其他北方人望尘莫及的,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做东西要尽量做的精,做得细,方才合乎人的本意。孔子的说法被山东人铭记了,发展下来,就形成了鲁菜——山东菜。中国有“四大菜系”或者说有“八大菜系”,但哪个说起来都是以鲁菜为首的,这得益于山东人对孔子说法的继承。又比如说,四大菜系中,鲁川粤苏四大菜系,只有鲁菜是唯一的北方菜系。仅仅鲁菜,就又分了三个子菜系,孔府菜,济南菜,胶东菜;孔府菜颇有孔府家的贵族味儿,济南菜则是山东中部地区的必备菜,而山东半岛地区则又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胶东菜,带有海鲜味儿。

有了鲁菜,煎饼似乎逊色多了,但不要忘了,相对于复杂精细的鲁菜,煎饼的简单就变成了一种美。所以,你去山东,见山东人餐桌上酒食菜肴的丰盛,回到家后却又吃点煎饼充饥的画面千万不要感到惊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三味草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童话恋情点评:

前些年,龙门古镇有孙权面筋,而今,山东处处有孔明煎饼。
古往今来,很多历史人物都给后世子孙留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惜,大部分都遗失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

文章评论共[2]个
绍庆-评论

由于网络捣蛋,几天没上网,来看看朋友,拜读佳作,祝朋友天天开心。(:012)(:012)(:012)at:2013年03月31日 早上8:14

三味草药-回复多谢朋友 at:2013年03月31日 早上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