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避风潭柘寺青青杨柳岸

发表于-2013年03月31日 晚上11:08评论-1条

那一天,是一个风起的日子,从天安门前乘地铁到苹果园地铁站,转乘通往北京郊外的931公交车,在门头沟的山岭陡坡之间旋转了半天,沿着昔日的进香古道,终于抵达了神往已久的曾经的皇家寺院“天下第一寺”潭柘寺。

那天风很大,又没有下雪,山里严禁烟火,所以即使想进香也进不成的,何况我是个打小就不信佛不信道的人。之所以在这个冬末春初的季节迎着朔风要到潭柘寺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亲眼见证一下这个“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神秘寺院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前几次来北京因时间不够,都只好无奈地错过了,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神秘的潭柘寺位于潭柘山南坡上, 坐北朝南,背依宝珠峰,西有莲花、架月、象王峰;北有集云、璎珞峰;东有回龙、虎踞、捧日、紫翠峰等九峰环抱,高大的山峰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流,南面是一片平畴沃野,“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抱”,确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也是一处相对温暖的避风港湾。

走进潭柘寺,才感觉这里的确不凡。不用说那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圆通宝殿、毗卢阁、流杯亭等等处处彰显着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不用说那千年的苍松、古柏、古槐、柘树、娑罗树、白玉兰树、白皮松树等等异彩纷呈,隐约闪烁着佛家精神的深奥密码;不用说那自西晋以来历代皇帝、太后们题写的众多匾额楹联,让人流连;不用说那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两侧对称的建筑格局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潭柘寺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建筑格局为明代皇宫建造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的格局打下了基础,大雄宝殿里的藻井装饰样式被太和殿的屋顶内饰所采用,单就潭柘寺历史上一位为大明朝立下不世之功的高僧重臣在功成名就之后情愿抛弃高官厚禄在此隐居,不愿再出山的神秘情节,就已经让人千百次的追问和陷入无尽的思考了。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法号为道衍的和尚,被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广孝的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姚广孝。

缓步登上寺院东北角的半山坡,可以看到这位功臣和尚的重要遗迹——少师静室。只见这里松柏成林,环境幽雅,到处是残垣断壁,但从这片令人遗憾的废墟上大致可看到过去少师静室的影子:门楼一间,正房三间,寮房、掖房各二间。也许当时里面并没有多少摆设,只有几个简单的一瓶一体一枕一衣而已,但作为一个静心修持的人来说,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潭柘寺的早春,的确还是有点太冷清,有点像冬天,游人也不多,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也许在明代这个远离京城六十余里的地方和现在的情形差不多。现在交通相对方便些,游人尚且不多,何况是交通不发达,来此只能步行或者乘轿要走近一天的时间呢。冬天不是夏天,夏天的潭柘寺草木繁荣,泉水竞流,百花争艳。而此时,没有草绿,没有花红,没有泉水,吃水也要和尚们轮流到后山龙潭去挑水吃。

这是一个无人愿意在冬天来此过冬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称之为远离红尘最艰苦、最寂寞、最清静的地方。那么,姚广孝这个完全可以在皇帝身边享受荣华富贵之人为何情愿来此受尽清苦,受尽寂寞,受尽冬日寒冷的折磨呢?

据《明史》记载,姚广孝,是当时大名赫赫的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的后裔。他少有大志,擅长吟诗作画,通儒、道、佛诸家之学,精通阴阳术数及兵家之学。他十七岁出家,取名道衍。他十分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洪武十五年(1382),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选高僧侍俸诸位王子,经人举荐,道衍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任北平庆寿寺住持。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了对抗朱元璋死后的继任者建文帝对叔辈们的“削藩”政策,进而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夺取天下的信心;又促使朱棣于王府后苑偷偷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斗争准备。六月起兵前夕,他与朱棣一起设计擒拿了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之后,他建议燕王置济南、徐州等中央军重兵把守的城市于不顾,轻骑挺进,直取南京,终使朱棣顺利夺得皇位。《明史》说“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朱棣即位后,即论功行赏,道衍当然为第一等功臣,但是他辞却了明成祖朱棣让他蓄发娶妻,上朝为官,共议政事,同享富贵的要求,辞掉了皇帝赏赐的豪宅、美女,只接受了僧录司左善世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主[xi]一职。

姚广孝帮助燕王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最高愿望,也实现了自己成就一番大业的人生价值。但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功高往往盖主,这是皇帝最不可原谅的。汉皇刘邦清除功臣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对萧何、张良也大不放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和他同患难功臣的彻底清理,特别是朱元璋对为明朝的建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基的猜疑,以至于他回家终老也要制之于死地的悲剧,让他不得梦醒后惊出一身冷汗。当一个人的功劳大的无法再封赏的时候,只有赐死,死路一条了。这基本上成了历史的惯例。于是,他只好低调,低调,再低调,“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但是庆寿寺离皇帝还是太近了些,他在《题江行风浪图》中写道:“世人知险是风波,那识人心险更多。”也曾坦言“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何乐。”流露出归隐山林的意愿。

离北平六十里外大山深处的千年古刹潭柘寺于是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潭柘寺成了姚广孝躲避政治风雨的良好港湾。

潭柘寺的偏僻、幽静、清冷正适合如日中天的功臣武将们来此反思、静修和隐居。亦僧亦官、激流勇退、不再追求功名,天天与潭柘寺老僧在晨钟暮鼓之中谈禅论佛的姚广孝终于让朱棣皇帝的悬在半空中的担心平安地放了下来。

没有了野心的奇才,就象一匹驯服的野马,总是让当朝皇帝念念不忘。姚广孝虽身在寺院,但天下大事自然也了然在胸,朱棣也屡屡前往探视。永乐四年到永乐十八年,明朝决定重建北京城,把京城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其实就是出自姚僧人的深谋和智慧。北京城的布局以何为蓝本?身在潭柘寺的姚广孝自然最清楚。于是,潭柘寺以一条中轴线,两侧严格对称的布局就成了北京城的建造原则和规范,北京城就成了潭柘寺的放大版和超级版。直到今天,北京城的建筑大格局依然是道衍和尚姚广孝打下的基础。姚广孝是北京城真正的总设计师!

人生能有如此际遇者不多,功成名就之后还有如此让后人记住的大作为,的确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不仅如此,亦僧亦官的姚广孝,还以太子少师的身份承担着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重任,并与大明第一才子、对联大师、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修纂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现存800余卷,彰显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集大成旷世大典-—《永乐大典》,为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立下了永垂不朽的辉煌业绩。这不能不令人赞叹!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逝庆寿寺,享年八十九岁。“帝震悼,辍视朝二日”, 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以僧礼赐葬房山县东北。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姚广孝,这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伴君如伴虎,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太多太多。有的功成名就后,激流勇进,却身首异处,仰天长叹;有的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也不得安生,天天惶惶不可终日。而姚广孝却能一生披着袈裟参与政治,穿梭于寺院与宫廷之间,进退有度,游刃有余,倍受皇帝信赖,既能立功名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留誉后辈,其奥妙何在?

千年潭柘寺,之所以能够千年不衰,不只是因为有遍山的柘树和山后的龙潭,更何况因百姓迷信柘树皮能治不孕而疯狂盗采,至今寺前仅存几株,寺后的龙潭也几近干涸呢?在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此地曾经藏龙卧虎,此地曾经有许多传奇,有许多美丽故事让人们神往,而每个前往潭柘寺的人总会有自己的心得和收获的。

风又起了。

在潭柘寺,让人感悟了很多,很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规模宏大的潭柘寺,
每当游览在这里的时候,
总会让人有种不同的感悟。
置身清净之地,
心自然另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老朋友佳作,下午好!at:2013年04月01日 下午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