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遗嘱之外月下埋梦

发表于-2013年04月07日 上午11:35评论-7条

一座不知哪辈子传下来的破败院落。

大门没了一扇,另一扇靠墙扎在泥地里,门轴早已朽烂,多少年前推开就再无人动过。没了一半顶的门楼裸露着颓墙,蓑草在秋风中瑟瑟抖动。门楣上头,一块门匾裂开几道碎缝,“孝悌传家”四个阴刻大字依稀可辨。

院子的东、西、南房仅剩断垣残壁,缺损的院墙豁口处挡着的玉米杆早已霉黑。只有北屋还顽强地挺立着,墙泥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屋脊被岁月压弯了腰,没有瓦片遮盖的屋椽朽烂得参差不齐,没精打采地耷拉在屋檐下。

屋子里,一片阴暗,地面凹凸不平,四壁乌黑,没了角的炉台上散乱放着几样落满灰尘的锅碗瓢盆等灶具。土炕上摊着一床破棉被,和一只补丁摞补丁的大枕头。除此之外,别无它物。

屋子的主人呢?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此刻就静静躺在地下停放的那具紫红色棺木里——和屋里的一切比起来,这具棺木反倒成了唯一的奢侈品。灵前供桌上,香烟缭绕,摆着几样简单的供品,一盏昏暗的油灯照着一张鬓发散乱,皱巴巴的面孔,令人一眼可看出,这是一张饱经人世艰辛的脸。不难断定,这是一位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老人。

不,她有3个儿子。

此刻,三个皆已成家,各立门户的儿子正在为老人的后事争吵不休,哪个也不愿再作无谓的破费了。

梁静,老人西院的邻居,一位拖累着几个孩子的妇女,边擦泪,边在旁边相劝,她目睹了这几天发生的一切,多么希望哥儿仨尽快结束争吵啊……

几天前,卧病在床的老人突然神志异常清醒,她执意要梁静把已故老伴生前的老战友、前大队老支书黄志诚亲自叫来不可。

两位老人单独在昏暗的屋子里细语了好一阵子。

黄志诚临走,把兄弟仨叫到床前说:“你娘守寡半辈子,拉扯你三个成人不容易,理应好好尽尽孝道,老人不会给你们增加麻烦的。说时,脸上带着几分令人难以捉摸的神色。

前半截话,并没有打动哥儿仨的恻隐之心,倒是后半句,很让他们捉摸了一阵子……

突然,不约而同,兄弟仨一夜之间良心发现,穿梭着在气如游丝的老人面前献殷勤。

“娘,我给你在城里早就定做好了寿板,怕你多心,一直到今天才拉回来,花2000元。”身为国家职员的老大,馒头似的油脸上泛着红光,凑在老人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实际上,这具棺材,他只花了500元,木料质地很差,有许多蛆糟窟窿。买好后,用滑石粉一涂,上了漆,外面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老二自然不甘落后:“娘,这是我托人专门在外地捎来的寿衣、里外共五身。”说着拿起一件在老人面前抖着:“这是绣花凤袍,光这一件就值500元哩!”老人哪里知道,这几身衣服是当教师的老二在县里故衣铺买来的旧戏装,一共才花了不到400元。

老三昨夜搓了个通宵,眼珠发红,脸色发绿,脸都没来得及洗。打了个哈欠也赶忙凑过去说:“娘,我这就打发人到茔地给你修坟碹葬,您这辈子没住过一天好房子,百年以后也好有个舒服地方,一式青砖碹成。”家在村里的老三于前年修了一处漂亮的二层楼。盖房那阵子,对老人说,木料不够,需伐用旧院中的几棵大树,又把三间西房拆了,说待房子一成,就接老人去住。老人眼巴巴等了一年,谁知他搬走后,连脚踪都不多来送了。先前说过的话再也没提过。

兄弟仨说完,都守在屋子里,各自在心里盘算着,谁也不肯离开半步,一直从下午等到第二天日上三竿,眼巴巴盼着老人能说几句话。然而,老人只是紧闭着嘴唇和双眼,脸朝屋顶静静地躺着,对兄弟仨突然的热心不屑一顾。

有一阵子,老人干裂的嘴唇突然翕动几下,兄弟仨急忙凑过去,不想老人喉咙里响了几下,长长倒了一口气,溘然长逝。安静的脸上带着一丝讥讽的微笑,没给他们留下一句话。

弟兄三个后悔不迭,内心暗暗叫苦,都觉得自己吃了亏,但是谁也不敢说出来。

埋人这天还得花钱啊!

本来弟兄仨已于前天说定,都说娘辛苦了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埋时要好好打发老人家,请两台八音会,所有搭门楼,叫灵轿,糊纸扎等钱,各摊一份,把丧事办得像个样。三人其实内心都明白,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上朝鲜,后来又去边疆,后来不幸牺牲,国家曾给了一笔钱,每年上面还给抚恤金。这些钱,在他们记忆里,娘都没花过几个,即使他们娶媳妇也没舍得动,今次绝对不用自个掏腰包,人眼看已趴着棺材打滴溜,还怕她哪天不提钱的事哩!——这些钱,即使给不了自己也不能好活了他人,因此,置办老娘的后事时,三人都像花公款般痛快。

可是,没想到,老人竟一个字都没说。

三人大失所望,却又不死心,眼睛都盯着屋内转起来。可是,这几间破屋兄弟仨最清楚不过了,每个砖缝都抠过,屋顶能睃见天,连老鼠打洞也看不起这里。

兄弟仨心照不宣,重新计议起来。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老大首先开了腔:“娘的后事,我光买棺材就花了2000元。住在城里。什么都靠这几个工资,物价又老涨,你俩家口少,又在乡下住,开销小,首先吃粮买菜不用花钱。唉,前几天刚打发了孩子他姥姥,咱娘又跌倒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老二低着头听老大说完,久久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道:“我理解大哥的难处,比如说我,如今谁能看起这穷教书匠。本来咱娘病重时,我去订寿衣,人家老板说有500多块钱一套的,按说谁不想买几套让咱娘高兴高兴,可是兜里没钱啊。人家老板人真不错,说,给你400块一套的,先付一半钱。五套下来,足足2000块,我给人家说好了,一等办完丧事,就是借也赶紧把那一半还了。”

老二毕竟多喝了点墨水,说话含而不露,但那意思明摆着,不像老三,一听就火了:“你俩花钱多少我不知道,毕竟月月收秋,旱涝保收,不像我这庄稼汉,靠土里刨食,干了今天不知明天。要说花钱,修坟碹葬花得最多,买砖、雇匠人、刻石碑,哪样不用花钱?况且,刚盖了一院房,借了满屁股债,不像你们,住高楼大厦都不用花一分钱。你俩都是老哥,知道不知道兄弟的难处?”

三人在一旁争吵不休时,邻居梁静在一旁帮助整理遗物,三人争吵,她不便插嘴,只是不停地抹眼泪。照片上那位慈详的老八在微笑,似乎在讥笑这几位不不肖之子。

吵嚷了半天,仍然没有结果。老大毕竟是外头人,见过世面。他说道:“人没了这口气,就算万事休了,我觉得,咱弟兄仨也对得起咱娘了。况且,娘辛苦一辈,省吃俭用,最反对铺张浪费,要是她活着,肯定不让咱们这样破费。我说这样吧,咱也不要和别人比,这次请八音会、搭门楼、糊纸扎的事就都免了吧,只请灵轿,再用一个录放机放八音会音乐,效果

不见得比请人吹打差。再说,咱家又是烈属,这阵子国家正提倡移风易俗,你俩看怎样?”

“国有大臣,家有长子。”老二一听高兴了,“我同意老大说的。”

“我是靠墙吃巴掌,你俩说怎样就怎样。”老三也表示同意。

梁静见兄弟仨终于停止了争吵,也高兴了,赶紧去整理遗物。兄弟仨都知道,家里实在没什么,炕上老人盖的一床青拓花棉被,已盖了几十年,弟兄仨都曾在里面长大。再就是那副散发着头油味的粗布枕头,也是补丁摞补丁,梁静一一搂在炕沿边,准备照村上习俗,一把火烧掉。

“等等。”老大突然像发现了什么,迅速挪过身来掂起枕头,上下看起来。老二老三见状也赶紧凑过来。兄弟仨几乎都同时看到,枕头一侧的布缝有一处明显像是新拆开又重新缝上了……

弟兄仨脑子里同时闪出前天下午老支书黄志诚和老人独处的那个神秘下午。当时,他们曾几次想听听两位老人说些什么,但都被支出去了。他们当然还想到了许多人讲过的一个个关于枕头藏金的故事……

“把它留下吧。”老大努力抑制住内心的兴奋,使劲装出一副悲戚戚的表情说:“记得娘说过,这只枕头是她结婚时的陪送,60多年来一直用着,娘一把屎一把尿拉大我,临死也没留下什么。这个枕头,我要留在身边,看到它,就像看到了娘的音容。”说着把枕头取过来。

“不!”老二说着按住枕头:“娘从小供我上学,后来我当了老师,多年不在娘身边,没尽一点孝心,觉得很是对不起老人家。这枕头还是让我带在身边,想起娘,也有个念想,以表示我对娘的一片忏悔之心!”说着,就把枕头揽在自己身边。

“你们都等等。”老三把老大老二一推,一把将枕头抢在手中。“娘去世前早就对我说,你两个哥哥常年不在身边,都指望不上,只有靠老三养老了,我一辈子没什么,就炕上这点破铺衬烂套,全留给你了。我说,就按娘的意思办吧。”老三为自己找出了最充足的理由。

“不!”

“不!”

“不!”

三双手,一齐攥紧了枕头,谁也不肯放手。突然“刺啦——”枕头被三只大手撕烂了,发霉的陈稗谷哗啦啦撒了满炕沿满地,一个叠成方方正正的纸包掉落地上。

老三眼疾手快,迅速捡起来拆开,老大老二双眼放光,纷纷踮起脚尖扒在老三左右肩头瞪起贪婪的眼睛。

“遗嘱”两个大字首先闪入他们眼帘,字写在信纸上,虽然歪歪扭扭却一丝不苟,老三可惜不识几个字,大多数还是繁体,只好交给由老二念,一行行虽然笨拙却工整的字顺着老二的口中流出来:

我今年76岁,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虽有3个儿子,都各已成家自立,但却没有一个愿意照顾我,平时生活起居多亏邻居梁静照料。最近病情越来越重,自感离土不远,为此特立遗嘱如下:我死后,愿以老伴50年前牺牲后政府给我的一笔抚恤金共4000元连本带利归梁静所有(存折面额4000元,历年累计利息),三个儿子均不得干涉。特立遗嘱为证。

立遗嘱人:余树花(手印)

证明人:黄志诚(手印)年月日

弟兄仨先是一楞,但很快反映过来,将枕头套反过来抖了个遍,破枕头不消一阵功夫便撕成了碎片,结果三人大失所望。停了半天仍不死心,又在稗谷堆里翻了半天,甚至把枕头都撕了个稀烂,结果仍一无所获。

“存折呢?”三人同时叫起来……

“在这儿呢!”黄志诚不知啥时叼着烟袋站在门口。“前天下午,你娘把我叫来,让我帮她写了这份遗嘱,又让我给她缝在枕头里。本来,按你娘的意思,死了悄悄埋了拉倒。手里倒是有几个钱,可那是老伴的生命换来的,自从政府给了后,就存在了信用社,多年来从没动过。你们各自成家后,一年四季也不见哪个来这破院送个脚踪,老人用的油盐酱醋全靠人家梁静。”黄志诚深情地看着梁静。梁静倚在炕边一边整理衣物一边啜泣。“人家梁静和你家一不沾亲,二不带故,想想看,你们兄弟仨和几个媳妇哪个比得上?比个闺女还强哩!”黄志诚说着,提高了嗓门:“所以你娘临去世前决定,把这些钱都给了梁静,她家累赘大,也需要这些钱。”黄志诚停了停说:“我当时想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好歹有你们这三棵种哩,还能就这样寒酸着走了,所以我那天下午临走时给你们撂下一句话。”

弟兄仨心里暗暗叫苦,顿时一种被戏弄的屈辱涌上心头。没等黄志诚说完,不知是谁刺拉刺拉将遗嘱撕了个粉碎,纸片纷纷扬扬落了一地。

老大冷笑几声:“孙大伯,我娘生前早就给我们说过,这笔钱,让我兄弟仨三一三剩一分了,剩下的那些可以给了梁静。”

“是,是,娘对我们也是这样说的。”老二老三对视了一眼,连忙附和。

“我不要大娘的钱,我不要。”梁静捂着脸跑了出去。

“哈哈哈……”黄志诚冷笑着,不紧不慢地说:“遗嘱是一式两份。本来不需要这样的,我不过是为了试试你们,才缝进去的。另一份我交给了村委,由村委照老人吩咐办理。”

不知啥时屋门外挤满了人,人们争相探着头朝屋里观看。

黄志诚朝门外众乡亲扫了一眼,朝遗像深深鞠了一躬:“大嫂,你可以放心地去了。”接着,又冲弟兄仨愤愤地说:“逆子,让街坊邻居好好看看你们的黑骨!”说完,拂袖而去。

兄弟仨直愣愣站在地下,呆若木鸡。

“出殡时间到!”门口一个声音拖着长长的嗓门叫一声。霎时,满院孝子嘤嘤哭声四起,录音机放出八音合奏的哀调,弥漫了整个院子。

“起灵——”随着一声吆喝,弟兄仨“哇——”大哭起来,扶着灵柩跌跌撞撞出了大门,几天来人们第一次听到他们哭得这样伤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月下埋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云龙天推荐:云龙天
☆ 编辑点评 ☆
云龙天点评:

老人一生清贫,守着当年老伴的一笔抚恤金不肯挪动,因为她觉得那是老伴用生命换来的,珍惜这笔钱就如同珍惜老伴的生命一样。多年以后,在老人含辛茹苦的抚养下,三个儿子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对老人一生的养育之恩不管不顾置之不理。而在老人去世后,都假惺惺地诉说着自己的孝心,为的竟是老人的那笔抚恤金,令人唏嘘!然而老人是有智慧的,心里藏着一杆称,孰轻孰重她自是心如明镜,到最后三个儿子终于中了老人的圈套,欲哭无泪,结尾段令人啼笑皆非,回味无穷。文章叙述自然流利,教育意义深重,期待作者的首发佳作!

文章评论共[7]个
燕语千千-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朋友。at:2013年04月07日 中午2:43

月下埋梦-回复谢谢! at:2013年04月07日 中午2:58

月下埋梦-回复《孝经》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at:2013年04月07日 下午4:34

燕语千千-回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祝好! at:2013年04月07日 下午6:33

月下的清辉-评论

在时光穿梭的日子里,忙碌的总是身影,春天里,多保重身体,愿幸福安康,快乐自在!at:2013年04月07日 下午4:18

月下埋梦-回复谢谢! at:2013年04月07日 下午4:32

月下埋梦-回复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当代人尤其是新生代对传统的孝道文化理念的淡漠是可悲的。 at:2013年04月07日 下午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