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初到北京经商时,我租住在北京城东近郊的一个农家院儿里。那是一个里外两层院落的四合院儿,里外住着从各地来经商的商贩几十人。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做了一年多临居的商贩们在我的心里大多都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有一个六十岁上下年纪的磨刀师傅却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十几年来,我时常想起他。
当时,也许是各自忙生意的缘故,加之房客们来自天南地北,各地的方言夹杂在一起交流起来是很难沟通的,所以,大都很少来往,各自早出晚归。
记得有一天晚上生火做饭时我的火柴用完了,这对于我一个不吸烟的人是不足为奇的。我到院儿里去借火,因为时间尚早,房客们大都锁着门,我发现磨刀师傅的门虚掩着,于是我便敲开了磨刀师傅的门。那是我和磨刀师傅的第一次交往,也是唯一的一次交往。
进屋后,屋内的情景很是令我惊讶。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六十岁的单身在外的男人的屋内必是脏乱不堪的,尤其是一个走街串巷的靠磨剪子、磨菜刀谋生的男人。
屋内随简陋但很整洁。磨刀师傅坐在床上,一条白色的湿毛巾敷在额头上。显然,他正在感冒发烧,要不他是不会这样早就回来的。床上的床单看上去虽然有些破旧但很洁净,尤其是那叠的方方正正的如同豆腐块一样的被子很是让我震惊,后来我才知道磨刀师傅年轻时是曾经当过多年义务兵的。
磨刀师傅示意我坐在床上。出于礼貌我只能轻轻地坐在床沿上。
从磨刀师傅那似懂非懂的夹杂着河南话的普通话中我了解到,他是河南人,年轻时曾当过五年的义务兵。复员后一直生活在河南老家的农村。婚后生有二子二女,二女早已出嫁,二子也已结婚成家。和现在的大多数农村的风俗一样,儿子结婚后大都是和老人分家单过的。但磨刀师傅的两个儿子分家后却把二十多万元的外债全部留给了磨刀师傅,他的两个儿子各自带着媳妇不知到哪个城市打工去了。于是,磨刀师傅为了还清哪二十多万元的外债,才把老伴儿一个人留在家里耕种土地、操持家务,自己到北京来。
我很震撼,随着是不以为然。因为以磨刀师傅当时的年龄,终其一生从事那样的职业,即使是不吃不喝也是不可能还清哪二十多万元外债的。我的内心生出些许嘲笑,对磨刀师傅的想法,尤其对他的两儿子。
多年过去了,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竟然时时想起十多年来再没见面的磨刀师傅。正是那个当时让我很不以为然的磨刀师傅有时却给我以力量,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经常感染着我。对于当年的嘲笑心理我时时感到惭愧。
在我看来,也许磨刀师傅一生都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
-全文完-
▷ 进入暮雪夕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