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贵溪天禄镇有个香炉峰景点,但身边竟没人去过那里,当然也就无从听说香炉峰的风景如何如何的美,如何的值得一游,因而从未萌动去那里看看的念头。
这次接到鹰潭一位文坛忘年交的电话,说是鹰潭的一些文友趁着清明时节相邀去香炉峰踏青,其中有好几位是我的朋友,他邀我一块去。文友相会,我一贯是积极参与的,倒没在意是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一早,我从贵溪赶到鹰潭公园门口集合,从公园驱车大约二十分钟便到了与天禄镇政府一路之隔的香炉峰景区。我漫不经心地钻出车门,一抬头,一座高大的山峰突然映入眼帘,山脚下绿水萦绕,四周一座座矮山像怒放的莲花花瓣,簇拥着中心的主峰,那主峰便是香炉峰。
我的双眼正忙于观赏美景,几位先到的文友喊着我们,把我们引领到面向香炉峰的一栋房子前。我看到房门两边的对联,才知道这是一次“主人具鸡食,邀我至田家”的作家笔会。
进屋坐下后,发起人介绍了这次笔会的主题和意义,主人接着介绍了香炉峰在古代就是名闻遐迩的风景点,370多年前的徐霞客曾慕名来过这里,主人彭先生还将《徐霞客游记》中的“又三里,过香炉峰。其峰回亘三叠,南面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结佛庐于上”抑扬顿挫地朗诵给我们听,大家精神为之一振。但如今身居颇负盛名的龙虎山之侧的香炉峰却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几十年来,南来北往的游客从她身边掠过而没有回头率。我们的彭先生倒成了撩开香炉峰的面纱,揭开她的红盖头的新郎,其目的是让大家了解香炉峰,宣传香炉峰,呵护香炉峰,吸引更多更多的人走进香炉峰。
简短的开场白在欢声笑语和一碗碗香茶的腾腾热气中结束了,主人彭先生将我们引上船。天阴阴的,山风较大,感觉有点冷。这时,船家为安全起见,给每人发了一件救生衣,穿上以后竟可以抵御这清明之寒。
彭先生打理香炉峰已经十几年了,对保护这里的生态平衡,杜绝滥砍滥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旅游开发,香炉峰还有一段时间开业,“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我们有幸成了这里的“客”和“君”。
船载着大家缓缓行驶在水面上,绕看了香炉峰三面,让我们从横、侧、远、近不同角度欣赏香炉峰,那主峰像雄狮,像青蛙,像猴头,像江山半壁,像立起的半边蚌壳……
当年,徐霞客只是在山脚下步行绕香炉峰半圈,因天下大雨而没有登山,悻悻然向安仁(余江)去了。
我们可比徐霞客幸运多了。
午后,天突然放晴,彭先生说下午带我们登香炉峰,大家非常欣喜。我们再乘船,登岸,爬香炉峰。彭先生为了让我们近距离地看看香炉峰山腰的崖墓,先带我们爬上东面紧挨在香炉峰脚下的一座矮山,站在矮山上,相隔二十几米远的崖缝中,一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棺木赫然眼前,这是一副至今无人考古的崖墓。矮山与香炉峰之间就是《徐霞客游记》记载的“中有一凹”,两山呈约45°斜面平行的一线天。爬下矮山来到一线天,这里可以避雨,遮阳,能容纳几千人。彭先生说,日军侵华时,一支倭寇一路烧杀抢途径天禄镇,附近村民便避难于此而躲过一劫。
穿过一线天,大家再乘船,再登岸,在“南面直剖而下”的西北侧有一“之”形云梯路,杂树乱竹中的草地有很多无名小花掉在那里,真是花香满径。因人迹罕至,有的地方已经辨不清是不是路了,大家便四顾茫茫地找路。这时,我联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突然悟出凡事都有两面,便跟大家说:“地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少了,便没了路”。开始一段路比较平缓,攀登上第一个山门便来到山腰一个平坦的红石岭,算是逆向走完了“之”的一捺。大家稍事休息,转而沿着悬崖峭壁边古人凿开的陡峭的台阶小心翼翼地攀爬着,台阶上布满了青苔,半路上迎面看见一个山门摇摇欲坠地守护着千年沧桑。我曾爬过西岳华山,其险亦不过如此,我猜想这里可能就是“试胆壁”的景点了。终于向上爬过了“之”的一折,山顶非常平整,面积约有一千平方米。我们沿着山顶平路来到“之”字一横的起笔处,路的顶端低洼处有三口古人开凿的大水井,每口井约有六平方米,井水很清,水里满是水草,看不清井有多深。彭先生告诉我们,真奇怪,他曾在井里看见过几条小鱼;并猜测着说,庙基的石头可能是打井凿出来的。就地取材,一当二用,很有道理。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庙废墟,也就是“之”上的一点。《徐霞客游记》中的“结佛庐于上”便是这里。徐霞客在大雨中遥看庙宇,因天公不作美,没有登山;我们爬上了山顶,见到的却是被村民拆毁于1953年而留下的废墟。站在峰顶,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香炉峰东边隔湖相望的是黄牛岭,据说那里曾经是太平天国的山寨;北面远处是繁华喧嚣的鹰潭市区,南面是龙虎山景区;此外,香炉峰景区内还有很多景点如仙人洞、棋盘石、千丈坡、丹霞洞等。
大家兴致很高,无奈夕阳西下,看不尽的好景留作下次再来观赏吧。一天的行程便在暖暖的夕阳下愉快地结束了。同行的一位文友感慨地说:并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他乡。
-全文完-
▷ 进入贵溪叶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