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家乡往事禅心抚琴

发表于-2013年04月16日 上午11:11评论-7条

江埠到禾斛岭二十里,禾斛岭到江埠二十里。这二十里的长度里,留下了家乡父老的弯斜的脚印和沉重的记忆。

1

我的童年少年在老家江埠乡中洲院子度过。

中洲院子,形似台湾岛,为信江的南北两支流环绕。几百年来,信江无论汹涌而过还是悠闲流淌,乳汁一般哺育着家乡一代又一代的儿女,润泽着院内禾苗庄稼,也吞噬了不少的生命。夏季,河水偎依着河床,悠缓地流淌。夕阳西下,少年们,挑个水深处,扑通---跳下去,在十几米开外处诡秘地探出头,一会儿又消失在碧波荡漾中。收工的父辈们把锄头犁耙放在岸边,光着屁股斜倚在水中,任清凉的河水冲洗身上的泥浆汗渍和一天的劳累。大二的暑假,同学范晓波、徐卫红和政教系的吴剑权骑车从鄱阳来家里玩,无以为乐,只好领着他们到河边撑渡船和戏水畅游。“在信江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游鱼。”不知谁被水呛了一下,居然呛出了诗情。原来信江里的水也能催生诗人。

院内水丰土肥,适宜种水稻甘蔗芋头,花生却盛产在禾斛岭的山地里。

禾斛岭,我们县的西大门,处家乡的西南20 里。方圆几十里平坦山地,种植了大片大片花生。这儿长出的花生,个儿大果肉饱满,壳薄肉嫩,嚼在嘴里香脆可口,吃进肚里,润肠肺补肝肾,堪称“长生果”。拔花生的季节,这里曾吸引周围几十里的村民赶来捡花生。

贫困的年代里,家乡父老,双抢忙完后成群结对到禾斛岭捡花生,秋收后把种出的甘蔗运到禾斛岭去卖。

2

那个年代里,双抢忙完,闲下来的大人们开始掐着指头,算计着禾斛岭的拔花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篮子。这时,人们到集市上买回结实竹篮,或趁月黑风高的晚上溜到村里的后山上砍几根水竹,隐匿在屋内编织竹篮。拔花生前几天,邻里间的婆娘们坐在一起,互相打听对方的竹篮,谁家的结实,谁家的大得能装下10多斤花生。啧啧的称羡,不无几分嫉妒,恨自家的那口子不肯置新篮子。好像谁家的篮子结实,谁家的篮子大,谁家就能捡到相应多的花生。说着说着,白花花胖乎乎的花生仿佛挤满在自家篮子里,晃悠在这些婆娘的眼前,那份喜悦使她们的脸舒展得荷花一般艳丽。

一个声音传进村子:明天禾斛岭拔花生了!用不了半天的功夫,一百多户的村庄村头巷尾,堂前屋后,无不传送禾斛岭明天拔花生的新闻。“禾斛岭明天拔花生,知道不?”大人们相遇时必说的第一句话。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不及时告诉乡亲,似乎会憋坏了自己,显得不仗义。小孩流着涎水奔走呼告,因为明天就有花生吃了。那个年代,家里吃的用的就靠那几亩水田和几分地的甘蔗。交完公粮余粮,剩下的填饱肚子,还须萝卜白菜贴补。忙完了农活,只好呆在家伺候那些庄稼,没有别的赚钱的路子。不费本钱,平白捡回十斤八斤花生,等于捡回十多元钱。这岂不是上天掉白花花银子?偷着乐呢。

这天夜里,主妇们洗好明天的米和菜,唤着孩子和当家的早早上床安歇,蓄足精力。凌晨三点光景,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亮着昏黄灯光,主妇们灶前灶下忙碌着,张罗当家的吃的带的饭菜。四点多了,饭菜妥了,主妇出门抬头看天,估摸着快天光了。她轻轻地进了房里,凑近当家的耳根子:不早了,快天光,起来吃饭。当家的听后,骨碌坐起来,使劲的揉着没睡醒的双眼,翻身下床,跌跌撞撞的走进厨房,掬起一捧冷水洒在脸上,脑门子顿时清醒过来了。简单洗漱完,坐在灶台边吃饭,主妇用洋瓷饭盒装好饭菜,再用一块方巾包裹好,放进竹篮里的蛇皮袋里。当家的吃完饭,咕噜咕噜喝进半瓢凉水,猫腰瞅瞅窗外的夜空,星星密密麻麻嵌在静谧天穹上。这时,从村口传来狗吠声,村里有人出发上路了。主妇催促当家的:该走了,晚了就赶不上头趟渡船。

当家的紧了紧裤腰带,扛上锄头挽着竹篮,跨出大门。主妇站在门口,细声叮嘱:别忘了早些吃饭,晌午后就馊了。好啦,当家的一声应和,消失在夜色中。要不是孩儿小,也跟着去多捡个五斤六斤回来,再说地里甘蔗该溉水了,主妇揣着几分遗憾熄了厨房里灯,回房里再睡会儿。

3

“怎不见渡船?”

“渡船过去了.”

“这么早?”

“还早?来回好几趟了。”周围几个村的人都从这里过渡,平常赶集要么早来要么晚到,才不会拥挤。哪年第一天捡花生,不是个早?不是个多?等吧,等吧.......等到渡船离岸边还有好一段距离,人们就涌到渡口边上,年轻力壮的一个箭步跃上渡船,妇女和年老的干脆淌水过去爬上船头。还没靠岸,船上已经挤满了人,船工赶紧点开船头。“船头进水啦!船头进水啦!”人们才慌乱地往船尾挪动。岸上,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铆足劲稳住脚跟,等着下一趟。直到天亮,渡口才渐渐清静下来。

这渡口三五年就会出一二次翻船沉船的惨剧,溺水的大多是妇女和上了年纪人。痛失亲人后,人们撕心裂肺地哭诉着花生的罪恶,怨恨着那苦命的人不该争那一时半刻。事后,把痛失亲人的怨恨和悲痛发泄到船工和渡船身上。一脸悲戚的船工,拿钱提物去赔礼道歉,安抚那些滴血的伤痛。冷静下来,也不怪船工。当时,上来的人太多,他怎样劝导驱赶,那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上了船的人,谁甘心下去等下趟。下趟的人就不多吗?在大家的催促下,船工只好开船。没想到船底漏水,行到河心,船慢慢沉下去,船上的人们骚乱起来,加速了这只船的倾覆。顷刻间,人们乱作一团,你抓着我,我拉着他,挣脱了的逃命去了,没挣脱的同归于尽。一次惨剧,三四人殉难。那年月,生命之轻,上头也没下来人过问,任由民间自行了断。

船工自己买船修船,在自己村口的埠下摆渡,本村的不收渡钱,只收外乡过往行人的三分五分的渡钱。常年风里来雨里去,赚不到几个钱。就是雨雪天,也须坐在船上候着渡河的人。家里急事,还要央人摆渡。那些急性子,吃不了苦的人,干不了摆渡的差。干这差的大多性子宽心地善。人们心里都有杆秤,称得出摆渡人的仁义良心和艰辛委屈。过不了多久,那些死难家属,也都会理解摆渡人的难处。出了这样的灾难,这个船工心有余悸,自然不敢重操船篙。村里村外的人,总得上街买卖,总得出门办事,那就得乘船渡河。到上游下游的渡口,总归不便利。挑着萝卜白菜赶集,买了化肥回家,肩挑背扛的年代,谁愿意多走几里冤枉路?这时,人们才念起了船工的好。

无奈,村里只好物色新的船工。第二年,拔花生的季节里,健忘的父老乡亲又会上演着争先恐后抢登渡船的镜头。

4

过了河上了枫港的堤坝。堤上一个个黑影,荷着锄挽着篮子,甩开膀子疾行赶往禾斛岭,排成了一条长蛇队,前不见首后不见尾。仿佛电影里的夜行军要在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战区,行色匆匆。赶到风车岭时,天才亮了。早来的已经到达了花生地,开始捡花生了。

哇!这哪里是捡花生,分明是一群群握着锄头提着篮子来集会的。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知道那里正在拔花生,那里僻静人少,是个捡花生的好去处。花生地里,几人拔花生,几人摘花生。拔完摘完,还须捡拾一遍散落在地上花生。等这一切完了,地里主人才准许大家动锄头刨地里的花生。天旱缺水,土地干硬,有些根系不牢,拔的时候有些根就会断。偶尔,一锄头下去,一窝花生粒躺在那里,那人眼睛一亮,仿佛挖到金银罐子似的,心里别提多快活。

捡花生,往往采取蚕食战术。主人一边拔花生,一边保护领地不受侵占。那些人,虎视眈眈地站在地头,趁主人不注意,一锄头下去,然后往身边一拉,一簇花生连杆带子就到了脚边。旁人见了,如法炮制也不示弱。这时,主人只有停下手头上的活,才能喝住东一锄头西一锄头的蚕食。再精明的主子,也不能完全遏制这样的蚕食。眼看主人拾掇得差不多了,等得不耐烦的人们,已经捷足先登进入腹地,挥动锄头,挖、刨、梳理地沟,抢拾果实。一二亩大的地,几百个人蜂拥汇聚,用不了半小时,这块地仿佛经过翻耕细耙,原先的杂草落叶都深埋地底。下次种油菜麦子,不必犁地松土,直接撒播种子也无碍。

日近中天,人们找棵树下阴凉处或泉水洞边,放下锄头坐了下来,把带来的饭菜填进饥饿的肚子。吃罢,吸支烟,看看竹篮里的成果,已有五六斤了,离十斤还差一半,下午还得加把劲,争取过十。

中午,拔花生的人们都收工回家吃饭了,地里留下一人看守。人们只有回到已经捡过地里,去找那些漏网之“鱼”。尽管收获甚微,但比坐着干等实惠。世上的事就这样,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道理朴素,却深刻实用。这个时候,有些人家会雇人拔花生摘花生。不怕累的人,身体扛得住的,会主动找主顾,男的帮人拔花生,女的摘花生,主人以花生酬劳。一个中午的辛劳,能赚回四五斤上好的花生。这样,十斤花生有了,加上下午的成果,十四五斤也说不准,回到家,婆娘定会眉开眼笑,邻里会羡慕死了。想到这,浑身的疲劳好像褪去大半。

5

太阳炙烤着大地,蛋黄色的日光火辣辣的刺在的人们身上,空中弥漫着腥臊的味儿。此时,人们喘着粗气,缺氧一般的乏力。下午五点了,肆虐了一天淫威的酷日,一如疲惫的人们,开始西斜了。这时,他们掂了掂满满一篮子花生,有十多斤吧?该回家了。

路上出现了陆陆续续回家的人们。他们把花生倒进带去的蛇皮袋里,连同篮子拴在锄头柄端,扛在肩上。在夕阳的余晖里,他们拖着瘦长的身影,酸胀的两腿急速地丈量着来时的二十里的长度。

捡花生的年代,早已远去。青壮劳力,绝大多数离开了故土,常年在外奔生计。炸薯条、奥利奥、爽歪歪取代了花生,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

家乡的那只渡船,却依然坚守着渡口,摆渡过往的行人。

于玉亭镇金谷巷189号

13年4月8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禅心抚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有声有色的质朴生活味
这样的家乡,这样的一群人
这样的细节生动描写
如何让人能够遗忘呢

文章评论共[7]个
禅心抚琴-评论

感谢编辑错爱,把该篇拙作定为精华短篇。今后再努力,争取更上层楼。at:2013年04月16日 晚上8:12

文清-评论

[罗军琳]点评:有声有色的质朴生活味这样的家乡,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细节生动描写如何让人能够遗忘呢[删除]at:2013年04月16日 晚上10:41

文清-评论

家乡,总有太多让人难忘的过往。问好朋友!因系统关系,编辑评语作者看不到,我把编辑评语复制过来了。请朋友谅解!at:2013年04月16日 晚上10:45

风儿告诉你-评论

拜读美文后,满屋子弥散着泥土芳香和农村的生活气息,心脾熨帖般的舒畅。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民父老,劳作在我们广袤的田野山林,是他们的汗水心血填饱我们的胃,滋养我们的心灵。感谢禅心抚琴,给我们带来这么厚重的文字。期待下一篇的佳作。at:2013年04月17日 清晨7:42

禅心抚琴-回复谢谢你,风儿告诉你。其实这篇文字,并不轻松。贫苦的年代,我们的农民父老活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累中,食不果腹,忍辱负重;而今的农民兄弟,虽然解决了温饱,但他们常年在外,抛家弃子,一辈子的辛劳只是为了儿女的成长和一栋房子。他们生存状态,喜怒哀乐,有谁去关注! at:2013年04月20日 早上8:20

禅心抚琴-回复你好,风儿告诉你。读了这篇文字果真轻松吗?其实这篇文字,并不轻松。贫苦的年代,农民不容易;当下的农民兄弟,虽然摆脱了饥饿,但他们跑家弃子,远离故土,忍辱负重,有多少人去关注? at:2013年04月20日 早上8:30

月下的清辉-评论

生活可以不完美,每个人天生不同,接受自己,也同样接受别人,用慈悲心训练自己爱缺憾中美丽的事物。问好早上。at:2013年04月17日 早上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