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月的南风扑面而来的时候,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便悠然来到了人间。
春风和杨柳从来都是不可分的。春风失去杨柳,飘无所依;杨柳失去春风,绽无诗意。风是柳之魂,柳是风之衣。
古往今来,人们喜柳、爱柳、种柳、栽柳,更有那无数的文人墨客咏柳、吟柳、颂柳、唱柳。春风杨柳也就造就了无数的才子佳人、文坛佳话、千古绝句。就连隋炀帝杨广开凿济渠,亲自在大堤两岸植柳时,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从此后,柳树就有了“姓杨”的称号,叫杨柳。
而我独爱家乡的杨柳。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吧。谁不说俺家乡好呢。
家乡的柳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庭院、田间、地头,道旁、沟边、河岸,只要粘上湿润的黑土,哪怕是一截柳条、一棵柳芽,也会茁壮成长,留下一片荫凉。
青青河边柳,给了孩子们无数的童年快乐。当柳芽还没完全绽放,用小刀把柳条削下,均匀用力拧动柳皮,皮骨脱离,把白白净净的柳条抽出来,把空心的柳皮两头割齐,在一端削去一截老皮,放在嘴里,细小的吹出尖声,粗大的吹出憨调,清脆的柳笛声悠扬于乡野……
郁郁园中柳,记载着那段苦涩的年代。那时候,几乎每个生产队院子里都有一棵柳树,上面挂着钟。队里开会时,队长派人敲种。钟声就是命令。人们三三两两汇聚到队部。政治队长讲形势和任务,生产队长讲地里的活计,最后,由上面派来的工作组领导做进一步的强调,更多的时候,是虎着脸讲阶级斗争。
如今,钟声不再,柳树依然,带给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那段苦涩历史。
拳拳村头柳,是最让人魂牵梦绕的。那是早年闯关东的先民植下的。村里每有女儿出嫁、送子参军、儿女求学,年轻的父母们便赶着牛车送到村口,爷爷奶奶出郭相扶将。此情此景,那是怎样的一场泪水涟涟的亲人送别啊……多少年后,远方的游子携妻带儿回家了,远远望见村口的老柳树,远远望见侄儿们搀扶着的白发亲娘……那潮湿的心啊……
而如今,家乡变了,那掩映在杨柳飘影里的红墙绿瓦,那穿梭在乡间公路上的稠密车流,那飘荡在岚岚春风里摇曳的酒旗,无不显露着家乡发展的勃勃生机。在这块父辈们耕耘一生的黑土地上,希望的原野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场新农村建设的交响乐正在风生水起……
-全文完-
▷ 进入月下埋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