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书人的“臭毛病”刘银行

发表于-2013年04月20日 晚上10:32评论-3条

中国读书人,怀才不遇似乎是常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才而得不到重用呢?难道是没有伯乐?还是领导不识才,不用才?

在这里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不论是才华横溢的领导,还是碌碌无为的领导,对于人才的需求都是必然的。才华横溢者惜才爱才,必能用才;碌碌无为者自己无才,必须用才。

这里面一个关键的问题时,有才的人是否与领导气质相符,是否和他是一类的人的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些人之所以没有得到重用,一些所谓的有才人成为闲人,根本的原因多在于他们不知领导的口味,不懂领导的心思,不是和领导一类的人,或没有成为领导想要的人。古之怀才不遇的人大多是如此,不是一副臭脾气,就是一身臭毛病,不是自我清高,就是恃才傲物,瞧不起人,还想让别人用他,岂不是自相矛盾?他们瞧不起领导,瞧不起周围的人,甚至和他利益最直接的人,在他们眼里,唯我独尊,唯我独大。这样的人,就算遇到一个人英明大度的领导,一个能够容忍他,用他的领导,把他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加以重用。他也走不远。为什么?因为他自以为和谁都不是一类的,和谁都走不到一起,那又有谁会和他走到一起,他瞧不起别人,别人难道会瞧得起他吗?别人难道会乖乖听他的领导吗?唯使些见不得人的阴招把他收拾了为快。所以,这种人要么是穷困潦倒一生,要么是被别人收拾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其中的例子很多,李白是一例,遇到了较为开明的唐玄宗,虽有重用,但终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终究因看不起高力士之类的人而闯下祸端。号称“凤雏”的庞统也不例外,在孙权那里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被孙权斥之不用。后来算到走运,遇到了刘备,但秉性不改啊,打心眼里里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当县令是如此,陪刘备取西川丢性命也有一部分不服诸葛亮,和诸葛亮争功急进有关。再说那些流放的苏东坡之流、纪晓岚之辈,无一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更有说不清的不知名的人,他们被埋没,被黄沙掩体,成为历史的笑柄,成为看不见的荒冢,无一不是如此。

这不是历史的玩笑,也不是偶然的因素,这和中国长久以来的文人文化有关。在中国长久的历史长河里,对读书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看法,有“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证。读书人,这三个字的重量可见一斑。这一点从其他的方面也能找到充分的证据,例如对老师的重视,对先生的尊重程度,我们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位置与父亲的位置一样重,这是多么大的尊重,这是对读书的尊重。这一点可以说是正面的东西,可以看成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讲得过去的。但这一点在时间的演变中慢慢发酵了,于是读书人慢慢觉得自己很牛叉,但所有人都对他敬畏有加的时候,他自己就醉了,忘了自己是谁了,自鸣得意了,于是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臭毛病。他们不以贡献为荣,而以占据多少知识自居;不以追求真理为荣,而以自我卖弄为傲,洋洋得意,不可一世。于是乎,有了一些被叫做美谈的名堂,例如刘备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还要左躲右藏,佯装午休,自提身价。见了之后,又装作不知道,别人请教了,又说自己不懂天下大事,只是一个读书人,只是一个躬耕陇田之上的种田人。等刘备求了几次之后,他便拿出早已备好的地图,就天下大势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勾起了刘备的兴趣。完了之后怎么着,来了一句“将军请回”。这不是玩人吗?如果不想出山,又何必多次一举勾起别人的兴趣呢?如果想出山又何必这个样子呢?人说司马昭想夺曹家天下的时候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看比司马昭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应该是诸葛亮,叫做“诸葛亮之心,刘备自懂”。刘备不是傻子,他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于是再三拜谒,诸葛亮作勉强之状答应了。这就是一出三顾茅庐的好戏,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美谈,成为读书人自卖身价的经典。你说这个诸葛亮有多么虚伪,明明是做了很久了准备,时刻关注天下大势,时刻想着出山,时刻想着建功立业,当别人来找他的时候,他偏偏还在装,还在演戏,等戏演够了才肯出来,佯装一副不情愿的样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读书人的那么一些虚伪的不成样子的心理,于是他们才把这个故事奉为美谈。殊不知一个人的身价不是这样卖出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本事证明的,更是一个实现的过程,叫做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是读书人臭毛病的一部分,一个点。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司马懿就比诸葛亮好多了。人家没有那么沽名钓誉,没有那么虚伪。司马懿摆明了就是想攫取更大的利益,就是想获得重用,于是他在曹操赤壁之败后投奔,并忍受了曹氏多少年的压抑,终究还是能够忍辱负重一展抱负的。

可惜的是,中国的读书人务实的太少,大多都是这种务虚的,更多的是沽名钓誉的。陶渊明也是一例,做官做不下去了,实在不合群了,于是乎他辞官归隐,临走了还叫嚣“不为五斗米折腰”,看似一副气节,高傲不得了,说什么“池鱼思故渊,倦鸟恋旧林”。后来归隐了,归隐了自然应该告一段落了,这样才好啊。不做官就是图个清静嘛,既然清净了就不要再扯犊子了,这样才是正当的逻辑。但是这家伙依然不消停,估计回家了一段时间,耕种了许久,实在太累了,也太耐不住这寂寞了。不甘心了,但又不能说自己后悔了,不然面子往哪里放啊,不能辱没了斯文,丢了读书人的脸啊。没办法,不好还必须说很好,这家伙就写了《桃花源记》,把归隐的生活写的如诗如画,这就是典型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既然归隐这么爽,当初又何必出来做官呢?不是出来找虐吗?自己难圆其说。但文人们觉着这很过瘾,于是特别崇拜他。事实上,他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也正是切中了那些落魄读书人的心理,难怪那么多响应的粉丝,一点都不足为怪。

但在现实中,这种文人臭毛病就显得格格不入了。中国读书人自古从小都被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多么光荣而骄傲啊,这颗种子种在内心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成长,在心里膨胀。但痛苦的是,他们不能说出来,而且还要装得十分清高,让别人他求他,给他机会,给他平台,帮他实现理想和抱负。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啊,多么畸形的思维。这一点在现在依然随处可见。很多人读了不少的书,但是一身臭毛病,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不能和他人相处,看不起人。于是他们空怀抱负,空读那么多年的书,却一点成就也做不出来,成了书的囚犯,被束缚着动弹不得。于是这其中的一部分人就进了高校,凭借着一种长久以来社会赋予教师的地位,他们获得仅有的心理上的虚荣和自以为是的感觉。这种为人师的人从一开始就继续传递着他们不切实际的思想和畸形的思维方式,感染学生一身的臭毛病。他们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来说,不是贡献,不是功劳,而是祸害,也是罪过。因为他们的毒害,使这些臭毛病生生不息,使这些病毒繁衍不绝,一代又一代毒害国人,误了国人。

这其中一点和中国读书人自古一流的另一个弊病密不可分,那就是做教条的学问,做一些寻章摘句的学问,他们美其名曰“治经典”,美其名曰“传承传统文化”,但就是不干实事。《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东吴酸儒严酸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这一段可谓是对这些腐儒很好的回击。这些垃圾的腐儒没有学会古人好的做法,净学些没用的东西来卖弄。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就是孔子了,也就是儒家的祖宗了。孔先生是有学问的人,而且也是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理想的人,但孔先生这人不得志。初在鲁国时,不被重用,被当权贵族所排斥,不得已,为求抱负实现之路,孔先生率弟子周游列国十七年之久,历经千难万苦,多少坎坷。虽理想抱负未曾实现,时时碰壁,处处受阻。但孔先生不屈不挠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虽在列国失败,但回到鲁国后,他著书立书,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对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影响深远的思想,对人类思想库做出卓越贡献。但这些不肖子孙不学好,偏偏寻章摘句,引经据典,以为自己得了真传。事实上,都是一些教条的假道士,孔先生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为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没有一个学到的,更没有一个人得真传的,可悲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刘银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童话恋情精华: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童话恋情点评:

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写读书人,旁征博引的证实了读书人自身的毛病,正是因为读书人拥有那些毛病,所以很多读书人怀才不遇,碌碌无为,郁郁而终,这的确是读书人的一大悲剧,可是这悲剧是读书人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命运,命运总是公平的。

文章评论共[3]个
童话恋情-评论

再次拜读,问候作者!at:2013年04月21日 早上8:37

山野文選-评论

要想戴上博士帽子,寻章摘句,是必须要养成的习惯。人云亦云,则是基本的立场和态度。这是所谓“形式主义”。每个读书人被裹挟在里面,为了学历,忍了吧,为了工作,忍了吧,为了前途,忍了吧,为了后半生能安身立命,忍了吧。喜欢寻章摘句的读书人虽然没用,但却是御用文人,没有他们,社会就真的乱了。要是每个读书人都像孙中山那样整天想着造反,这个社会永无宁日。at:2013年04月21日 中午12:14

荒野一夫-评论

观点独到,不乏精辟之论,烟雨难得一见的文章!拜读。祝福朋友!at:2013年04月21日 下午4:06